由、自我意識、意志?

什麼是自/由、自我意識、意志?

“自由”二字,中國古已有之,但時常寫作“自繇”。自由在中國人心目中歷來是一劑具有誘惑力的毒藥,人人都想要,卻是一個貶義詞。

宋儒講“存天理而滅人慾”,自由大約也就相當於“人慾”的意思,也就是一種動物性的慾望衝動。

到了20 世紀,嚴復在翻譯穆勒的《自由論》( On the Liberty)時遇到了麻煩: 他明知穆勒的自由概念是一個法律概念,不是為所欲為的意思,但就是找不到一個對等的中國字來譯,只好權且用“自繇”這個今人不太常用的詞來代替,並將書名改譯作《群己權界論》。

自由有廣義的自由和狹義的自由:

1、狹義的自由只有人才具有,是人和其他事物的一個本質的區別。

2、廣義的自由,自然萬物都在自由生長。

動物的行為是由本能所支配的,它沒有能動性,也沒有創造性。它也可以有選擇,有任意性,但動物的任意是以本能為邊界的,動物從來不做那種不能夠用本能來解釋的事情。

人則可以胡思亂想,並且可以把這種胡思亂想付諸行動。於是人就有創造力,有想象力,有語言和思維,這就可以在一個普遍性和超越性的層面來設定自己的目的。

什麼是自/由、自我意識、意志?

什麼是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就是在對象中看到自己,用別人的眼光看自己,由此形成類意識。通過類意識,人就不光是有物質生活了,而且也有了精神生活,有了理性,有了自我意識,動物性的本能慾望由此提升到了意志。

什麼是意志?

意志是要一貫下來的,這就要求有意識的普遍性,它包含有理性。我們說一個人沒有意志力,是說他做事不能堅持。

什麼是自由?

自由首先表現為生命活動。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裡面多次提到,有意識的生命活動就是“自由自覺的活動”,這就不是單純的慾望了。相反,對慾望來說,人的自由是一種剋制。

我們經常以為對慾望不加剋制、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這就是自由。其實自由在人這裡一開始就是對慾望的剋制,比如說勞動就是對慾望的剋制。

真正的自由可以歸結為在一個普遍理性的層面上駕馭慾望。

當然也包含滿足慾望,但跟動物的滿足慾望不一樣,它不是臨時性地滿足慾望,而是在一種普遍理性的層面上,有計劃有步驟地駕馭人的慾望、規劃人的慾望,並且通過剋制慾望而更大地滿足慾望。

儒家和法家都把自由貶低為人慾,一個要滅除,一個要利用。

儒家和道家的區別並不嚴格,道家有些言論近似於儒家,儒家也常常表現出道家的情懷,儒、道有個共同特點就是缺乏自由意志。

道家是像動物似的率性而為,沒有規矩。

儒家是沒有自由,只有意志的強制。

儒道都缺乏自由意志,都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向後看的思想,理想世界是大同時代,大同時代就是史前矇昧時代。

因為儒和道都缺乏自我意識的反思。憑藉本性、自然性、天性,缺乏拉開距離,把自己和天、自然、本性拉開距離來反思自己。

什麼是自/由、自我意識、意志?

中國人既然是人,當然也是有自由的,但是由於中國傳統哲學對於人的自由缺乏一種理性的反思,所以中國人的自由意識還沒有達到自覺。他們要麼把自己的自由等同於自然,要麼就不講自由、貶低自由。這是中國文化對自由價值的一種遮蔽。這種缺乏反思導致了中國文化的特點:

1、概念的表象化。

有語言就有概念了,但是中國人的語言和概念趨於表象化,把它變成一種模模糊糊的,想象的,類比的東西。中國人習慣打比方,這就是類比思維。類比思維是一種表象思維,而不是概念思維。概念思維是要有邏輯的,要有層次區分的,一層層嚴格界定,要下定義。

孔子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仁”,但是“仁”不是具體的概念,在孔子的語錄裡是找不到具體的答案的。因為孔子每次講“仁”,他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仁”。如果從孔子的話裡去格義,你需要從無限多的具體經驗和例子去揣摩孔子的意思。所以人們講,論語很短,但是受用終身。因為不下定義,沒有概念,永遠都無法確定“仁”是什麼?

2、意志的慾望化。

中國人談意志永遠是打比方,比如孟子,用魚和熊掌的慾望來比方,也有人邏輯思維但是不受重視。為什麼要從慾望來比方人的意志,因為概念的表象化,沒有邏輯上的、清晰的法則來加以規範。

3、情感的情緒化。

有對象的叫做情感,沒有對象的叫做情緒。中國人的情感是沒有對象的。

什麼是自/由、自我意識、意志?

愛自己的父母難道不是有對象嗎?

愛父母當然是有對象的,但是中國人愛父母不是愛這個人,而是愛他們的名分。所謂名分就是他的位置、地位、等級,這個就是不具體的對象了,而是一種觀念。

儒家特別講人的情感,但是這個情感恰好不是針對人的情感,而是針對一種名分的情感。首先要正名,要搞清楚他是你的父親,你的母親,你必須愛他們,至於這個人是不是值得愛?這個儒家不管。

意志自由是對意志的意志,對自由的自由,是高層次的自由。

馬克思講的共產主義理想,是自由人的聯合體,每個人的自由是一切人的自由的前提。

很多人認為別人不自由,自己自由就行了。但是有理性的人可以通過邏輯推導出來,只要有一個人不自由,那麼大家都有可能是不自由的。因為每個人都想成為自由的人,也就會避免成為不自由的人。

如何讓自己自由?就是讓別人成為那個不自由的人,互相傷害。

一群人裡有95%是自由的,5%是不自由的,那麼誰是那個95%裡的人,誰又是5%裡的人?人人自危,於是100%的人都在為了避免成為那個5%的人,努力讓自己成為95%的人,讓別人成為5%的人。

什麼是自/由、自我意識、意志?

自由有三個層次

1、自在的自由,就是自由自在,怡然自得。

2、自為的自由,不是自然的,而是人為的、自覺的。

反抗的自由還處於青春期,比較高層次的自由是選擇的自由。功利主義的選擇也是處於低層次,從利益的最大化去選擇是功利主義的選擇。

功利主義的選擇要與儒家的選擇區分開。儒家也講意志,講選擇,孟子講的魚和熊掌,利與義之間的選擇。道家是不講選擇的,不講意志的,而是順其自然。但是與功利主義的選擇不同的是,儒家的選擇是一種義務,對象是預先規定好的,必然的,選擇利就是禽獸,選擇義才是君子。儒家的選擇有一種道德壓力。

功利主義的選擇對象是偶然的,不是預定好的,選擇是一種權利,沒有道德壓力。選對了是明智,選錯了不是道德問題。

3、自在自為的自由,就是所謂的自由王國,是一個理想。

人類的理想就是自由王國。

這種自由王國還可以借用孔子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來說,但意思已經完全不同了,因為這個“矩”不是由先王和傳統所傳下來的了,而是由人的理性建立在自律的自由意志之上。

做一個自由人,為此而建立一個自由的社會,這是人類的最高理想。但是它決不會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世界歷史的過程;它不但取決於外在的因素,而且還取決於人的思想所達到的層次。

以上內容摘自《什麼是自由?》,作者鄧曉芒,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1948年4月生,湖南長沙市人。曾任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西方哲學研究所所長,2009年底任職於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