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很多德國人加入阿根廷籍,為什麼發展不了阿根廷經濟?

宮牆柳1


德裔是阿根廷人口構成在僅次於西、意的第三大歐裔群體,在阿人口占比最多也就7%-8%(一般認為有350萬或再少些)。

據不同材料,二戰後期,納粹德國移民阿根廷的人數有約30 萬,他們為何沒有帶來一個工業發達、經濟穩定的局面?

從歷史看,德國人移居南美要比南歐人晚得多,也不構成人口主流、權力中堅、實業大亨,無權無勢之下不能“苛求”德裔

整個16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佔據了南美,西班牙人成為阿根廷最早的歐裔殖民定居者。彼時意大利被西班牙統治,意南部貧窮農民中的一部分移民南美,尋求創業和幸福,他們的後裔佔當代阿根廷人的3/4。

那時輪不到德意志人移民南美,西半球沒有他們的立足點。據稱1870-1914年間,僅有23萬德國人移居阿根廷,而西、意是德的近30倍。

後來者政治經濟地位可想而知,撼動不了南歐人。

納粹德國後期來阿根廷的移民大多有“案底”或“血債”,到阿根廷得“低調”

因為歷史原因,阿根廷對英國一直“仇視”或冷淡,這包括西、英在歐洲一直是對手,還有馬島之爭。且阿根廷相當一段時間不睬美國(主要利益與英國一致)。

因此,二戰初期阿根廷是傾向於德國的,特別是西、意後裔的“母親國”與納粹德國基本保持一致。

只是在歐洲戰事的後期,阿根廷才從“中立”轉向協約國。但對納粹德國移民,它還是“敞開大門”歡迎。並且長期不追究其歷史罪過。

至於30萬左右的德國移民,老老實實低調“做人”是第一位,哪有時間和精力去顧及阿根廷經濟?他們也不想發財,只管平安;再說也沒有太多機會和空間。

總之德國人從個體看還是安分守己,中規中矩,沒有宏大的志向,環境也不允許。

最後一點,阿根廷已形成南歐人特有的“散漫、浪漫和傲慢”,德國人的嚴謹和工匠精神難成主流


ruixuezhaofeng


阿根廷的德裔雖然不少,但並非佔據主體,而且當年在二戰之後大量移民到阿根廷的德裔大多都非常低調,在阿根廷並沒什麼存在感與影響力。相對於當年流入美國的大量德裔精英,前往阿根廷的德裔整體質量也差了不少。

同時,當年的阿根廷經濟實力不俗,非常富有,一度被稱作“南美洲的美利堅”,只不過後來阿根廷的經濟出現衰落,成為了如今的樣子。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非常多,並非只有人的因素,阿根廷當初雖說很富裕,但經濟結構存在很大的問題,而之後阿根廷的經濟不斷倒退,也是多方面原因影響,並非當地的德裔沒起什麼作用的緣故。

新航路開闢之後,來自歐洲的大量移民與當年作為勞動力而被販賣到美洲的黑人,與當地的印第安人不斷融合,所以如今拉美大多數國家的居民都以混血為主。不過阿根廷與烏拉圭是例外,這兩個國家90%以上居民都是白人,在拉美地區非常少見。尤其是阿根廷,由於當地氣候與歐洲更加類似,深受歐洲人青睞,成為拉美白人比例最高的國家。

目前阿根廷的主要居民,以意大利、西班牙還有德意志三支後裔為主。非常令人意外的是,阿根廷雖然當初是西班牙殖民地,而且說西班牙語,但當地超過60%人口都是意大利移民後裔,其次才是西班牙後裔,比例大約在25%。阿根廷的德裔雖然位居第三名,但實際上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其實也只有8%上下,還不到一成。

阿根廷地廣人稀,在普遍氣候炎熱的南美洲,阿根廷由於維度比較高,其氣候更加溫和四季分明,與歐洲更加類似。近代時,氣候宜人且資源豐富的阿根廷,成為了歐洲移民南美洲的首選之地,遠遠超過了巴西與安第斯山脈西側各地。而當時來到阿根廷的大多數移民,比如意大利與西班牙移民,大多都是在工業化時代破產的手工業者與農民。

而相對於西班牙與意大利,德國情況比較不同,德國建立時間比較遲而且其工業經濟發展非常迅速,經濟實力很強,在西班牙與意大利移民大量湧入阿根廷的時代,德裔移民主要前往北美而非南美洲,直到20世紀前期才改變。在一戰二戰期間,尤其是二戰之後,有大量德裔逃往當時比較親近德國的阿根廷尋求安身立命之所。

由於德裔的移民時間非常晚,持續時間也沒那麼長,所以至今阿根廷的德裔人口都不算太多,在阿根廷佔據主導的還是意大利與西班牙這兩大來自南歐地區的移民後裔。而且由於當初德裔來到阿根廷的目的本身就比較特別,所以導致德裔在阿根廷向來都非常低調,甚至大多都不再使用母語,在阿根廷,德裔其實並沒什麼存在感與影響力。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阿根廷憑藉巨大的農業產出與豐富的資源,加上當時歐美對於原材料與農產品的巨大需求,一度成為世界最富有國家與主要經濟體,然而阿根廷本身的工業水平很低,經濟發展非常脆弱。二戰後歐美等市場需求量驟降,以及金融中心從阿根廷非常依賴的英國轉移到美國,阿根廷的經濟不斷衰微,少數默默無聞的德裔也無可奈何。


澹奕


這話問的很奇怪?二戰後什麼德國人跑阿根廷去?為什麼跑阿根廷去?這不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嗎?!二戰的德國開始跑人時已經打成什麼樣子了?這時很難說沒有普通德國人也跑到阿根廷去,但這些要靠出賣勞動力養活自己的人,又能改變什麼?德國工匠精神帶過去的技術革新和效果,對一個國家來說,任何一條小小政策變動擦到一點點邊,就足以讓底層幾十年的積累泡湯,而當時在全世界被波及的大戰之後,阿根廷卻是一箇中產階層總量排名非常靠前的國家,想通過個人財富來佔據這個國家有話語權的層面,也只有那些席捲了納粹財寶而來的納粹高層人員勉強可以做到,不過阿根廷到底是個南美國家,說起來是中立國家,並沒有對納粹有偏見,但是這時候的世界到底是反納粹國家說了算的世界,阿根廷也沒有挑釁的能力,最多也只能裝作沒看見逃來的納粹,自己不主動去抓捕,要是自己亂囂張暴露了,指望阿根廷出面保護肯定不現實。同時在南美國家,一個見不得光的大富翁莫名其妙消失了,財寶也都莫名其妙消失了,還是件很離奇的事不成?



裝著有點小錢,買個偏僻小莊園安安靜靜過隱姓埋名的日子才是正經!而且阿道夫·艾希曼同志即使這麼做了,老老實實過到五十年代末,不幸生了個納粹二代坑爹兒子,他老子身上有論百萬的猶太人血債,他居然認不出猶太人,迷上了一個猶太姑娘不說,為了吸引姑娘,還成天宣揚極端反猶言論,吹噓自己老子是納粹高官的光輝歷史,結果這姑娘的爸爸,就是他爸爸手下逃出來的一條遊魂,兩隻眼睛都瞎了,一聽女兒說了這件事,立刻嗅覺敏銳的聞出納粹分子的臭味,事情立刻報到摩薩德那裡,人家老總都親自趕了過來,於是在1960年,阿道夫·艾希曼被摩薩德綁回以色列受審,光榮的成為以色列歷史上唯一一個被判死刑的人。


而且阿根廷抗議以色列跨國綁架毫無用處,反而引發摩薩德在南美追殺漏網納粹的一波高潮,這種情況下,那個納粹敢拿出錢財來經營一個,足以整體提升阿根廷國家層面經濟水平的項目?!沒活夠嗎?現在的年青人感覺不到這種社會氛圍,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們還在強烈的反美反以情緒當中,這股風潮都擋不住的湧進國門,我現在都記得那時還不多的翻譯作品裡,什麼《羽毛蛇的秘密》、《青銅棺材》,這類到處抓捕納粹漏網之魚的小說都成了一個專門分類,我印象裡小人書裡都有很多類似故事,一個是自己下棋下瘋的,一個是在集中營給納粹當肉靶子的,後來巧遇當年的納粹,抓捕報仇的故事。

所以你看,納粹進不來的地方,這類書籍都大量流入,南美、阿根廷這種納粹逃亡勝地,這些頭上頂著金晃晃懸賞的納粹分子,為了逃命就操碎了心,那裡還有精力去幫阿根廷發展經濟?戰爭對他們可遠沒有結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