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鲸落现形记

①在南海中部海山1600米的山腰处发现的鲸落。“深海勇士”号拍摄。 谢伟 供图

2020年3月18日,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谢伟乘坐“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南海1600米水深处,首次发现一具长约三米的鲸落。此次发现的鲸落处于南海中部海山上,根据其形态特征,初步估计为一头齿鲸的尸体,初步被认为是鸟嘴鲸。

鲸落被认为是维持深海生命和生态的驱动性食物来源,鲸鱼尸体分解的不同阶段支持着从大鲨鱼到微小细菌等生物群落的演替。该鲸落附近有数十只白色铠甲虾、红虾、蠕虫以及数只鼬鳚鱼,呈现区带分布。该落鲸尾部仍然能观察到有机组织,提示该鲸落的降解时间可能并不是很长。据谢伟推断,本次发现的鲸落尚处于降解的第一阶段,具有长期观测研究的价值。

国际上对鲸落的研究始于1987年,随后科学家们逐渐揭开了这一独特生态系统之谜。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海洋中鲸类的数目在急剧减少,鲸落也变得稀少,其对深海生命和生态过程以及海洋有机碳循环的长远影响,是目前海洋科学家们关心的国际前沿问题之一,而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此次发现是在“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态系统的关键过程及驱动机制”项目的资助下,由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殷克东教授牵头的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深海生命与生态过程”创新团队完成的,谢伟即为该团队成员。 (曾瑛)

延伸阅读

鲸落生态群形成四阶段

第一阶段 移动清道夫阶段

鲨鱼和螃蟹等食腐动物清除鲸鱼的软组织。

第二阶段 机会主义者阶段

其他的异养动物(如蜗牛和蠕虫)利用较大的食腐动物提供的剩余食物,它们在鲸落周围的沉积物中定居下来,并在鲸骨上或鲸骨内清除所有残留物。

第三阶段 化能自养阶段

鲸骨腐烂时产生硫化氢,某些细菌可直接从硫中获取能量,而较大的生物则依赖于生活在它们体内的减硫细菌(称为细菌共生)。

第四阶段 礁岩生物阶段

当有机质被消耗殆尽,鲸骨的矿物遗骸又会以礁岩形式成为生物们的聚居地,比如充满生机的珊瑚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