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宅童,專家支招處理好零距離的煩惱

從1月底到現在,因為新冠疫情孩子們遲遲沒有開學,已經在家宅了2個多月,但意外傷害的發生並沒有因為孩子們都宅在家而減少。來自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的數據顯示,除了高空墜落和車禍等意外傷害外,近日還收治了一些因家庭親子衝突導致的兒童意外傷害,一些孩子因被打而出現顱內出血,還有一些孩子因家長危險使用刀具而受傷進入搶救室。這些由父母加諸的意外傷害尤其讓人心痛,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心理科副主任朱大倩表示,當發生家庭矛盾時,家長和孩子們都要學會控制自己情緒,保持平等的溝通。“疫情造成的居家學習還要持續一段時間,但願家長們能多學習一些技巧,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避免傷害發生在我們最在乎最親近的人身上。”

在救治這些因親子衝突而受到傷害的患兒時,作為心理醫生的朱大倩及時介入,與這些家庭接觸後,朱大倩醫生髮現大部分錯手傷害自己孩子的父母,痛苦後悔之情溢於言表,但傷害已經發生,這些傷害可能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影響。和一個家庭溝通時,孩子爸爸指著那個受了傷卻仍在頂嘴、強調理由的孩子說:“現在我也能體會到他媽媽為什麼受不了了。怎麼教育也不聽,就不承認錯誤,說出來的話能氣死你!”

在現在這個時代,親子間的相互關係發生了改變。朱大倩醫生表示,現在的孩子和以前不同,由於信息的獲取更加便捷容易,造成現在的孩子們較為早熟,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更強,有自己的想法,也非常在意和別人溝通時的態度。現在的父母也和以前不同,他們在孩子的身上傾注了更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這也意味著他們對孩子的期待和要求和以前的父母不同,他們需要看到更多的行為和結果作為證據來確保孩子擁有可期待的有競爭力的未來。現今父母的盼望和壓力遠超過以前,但他們在孩提時代並沒有體驗過那些共情體貼有原則的管教模式,這對於他們來說是尚待解鎖的“新技能”。

因此,對於家長而言,當決心要做一個投入更多的父母前,必須努力去學習一些新的養育觀念和技巧。朱大倩醫生建議,在親子間的溝通問題上,與這樣的孩子交流時保持平等的態度非常重要。尤其在意見不一致的時候,傾聽共情的姿態是溝通順暢的開端。堅持原則性問題的底線不輕易改變可以避免溝通陷入可能引發怒火的無解死循環。非原則性問題上開放適度溝通商討空間,可以讓孩子感受到並學會愛和尊重。

同時,作為一個成年人,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也應該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給孩子做出良好的表率作用。大多數發生的那些親子間的傷害性事件也都是在激動憤怒的情緒之下發生的。“愛之深,責之切”是人之常情,但這種人之常情如果不能控制在安全的程度下,就會失去控制,導致令家長自己後悔不已的結局。朱大倩醫生給予的建議是,常常反省自己的情緒感受,有助於家長們在負面情緒喚起前就在大腦中響起警報。在平靜時先制定出自己在憤怒中的行動策略,就類似於進行地震火災演習一般,可以確保我們能在危急時刻也能不出意外地按計劃行動。適度示弱,尋找家庭中的同盟者,可以讓我們在極度疲勞和壓力狀態下獲得喘息的機會。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副院長、兒童傷害預防中心主任翟曉文教授表示,作為國內首個兒童傷害預防中心,疫情之下特別關注兒童傷害預防的研究和宣傳教育,提升兒童傷害預防知識普及率,並注重家庭關係和家長心理的疏導,共同為兒童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