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稱呼從“媽媽”變成“媽”,孩子的4個隱藏心理變化,不能忽視

文/詩韻的媽媽

中國語言博大精深,有時候只是一字之差,可能就差了很多的意思。我們經常從一個人的語言變化對別人的經歷進行分析和猜測,除了八卦吃瓜的因素之外,也是不想碰觸到別人的逆鱗。

“媽媽”這個詞應該是很多寶寶最先學會的一個詞語,小時候乖巧的跟在我們身邊“媽媽”“媽媽”叫的小娃娃,不知道什麼時候,對我們的稱呼從“媽媽”到“媽”的轉變,很多家長都不以為意,其實這裡面還真的蘊含了孩子的4個隱藏心理,家長不能忽視。

當稱呼從“媽媽”變成“媽”,孩子的4個隱藏心理變化,不能忽視

女兒從“媽媽”改口叫“媽”,寶媽細心發現孩子的改變

鄰居關關的女兒一直都乖巧可愛,人前人後也是媽媽叫個不停,周圍的鄰居都對他們誇獎不已。

可是最近我發現,關關的女兒不再喊媽媽了,而是改口叫媽。隔了一段時間,我就趁機諮詢了一下關關。

關關也有些無奈的笑了。最初她發現稱呼改變的時候有點擔心,是不是自己做了什麼導致孩子和自己關係疏遠了。可是隨著對女兒的觀察,女兒有了自己的小秘密,面對自己的一些行為也表現出不滿和煩躁。

這些行為都是“叛逆期”的孩子常有的,關關於是改變了對孩子的態度,尊重孩子的小秘密。

當稱呼從“媽媽”變成“媽”,孩子的4個隱藏心理變化,不能忽視

孩子從“媽媽”到“媽”,這並不只是一個字的區別

孩子的稱呼發生變化,隱藏著4個心理變化,家長不能忽視,針對孩子的心理變化,改變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更有助於你們的親子關係和對孩子性格的培養。

  • 第一個變化:孩子開始關注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在我們國家經常有一種現象,孩子小的時候叫媽媽,年齡大一點,就開始改口叫“媽”。幾乎大部分學生都改口了,當一個人開口說“媽媽”的時候,往往會收穫一枚驚訝的目光。

孩子注意到這點之後,就會隨著大眾發生改變,跟著改口,不做特殊的那個人。

當稱呼從“媽媽”變成“媽”,孩子的4個隱藏心理變化,不能忽視

  • 第二個變化:孩子對獨立的嚮往

“媽媽”這個詞也包含了子女對父母的依賴,但是當孩子獨立意識的增強,他們不想事事都依靠父母,想要靠自己的力量生活。而第一步,可能就是從改口做起,也是在告訴父母,不需要對我過度保護,我想自己試試。

這個時候,家長就要注意了,多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們去嘗試去體驗生活,自己只要適時的引導就好了。千萬不要過度干涉孩子的決定,讓孩子變得更加叛逆。

當稱呼從“媽媽”變成“媽”,孩子的4個隱藏心理變化,不能忽視

  • 第三個變化:叛逆心理

我們經常建議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要嚴厲一些,很多家長也習慣了用命令式的語氣跟孩子說話。當孩子改口之後,家長就要改變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了。

叛逆期的孩子對尊重這一需求變得極大,一旦感覺自己沒有被尊重,他們的逆反心理就會變得更加嚴重。他們會認為,這種行為是在爭取自己的權利,是正確的。

當稱呼從“媽媽”變成“媽”,孩子的4個隱藏心理變化,不能忽視

  • 第四個變化:親子關係出現問題

這個心理變化不是針對所有的孩子,而是指其中的一部分。這種情況其實是很常見的,孩子接觸的事物變多,就會對之前的生活進行復盤,加上叛逆心理作祟,很可能對父母的一些教育方式不滿。

他們會刻意的改變自己的稱呼,意圖用這種方式告知父母:我已經對你不滿了。

家長在這個時候就要注意一些生活的細節了,刻意通過一些家庭活動引導孩子的思想,幫助緩解親子關係。

當稱呼從“媽媽”變成“媽”,孩子的4個隱藏心理變化,不能忽視

這一字之差包含的這4種心理,家長一定要了解,根據自家孩子的情況,幫助孩子度過叛逆期。孩子的生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這個問題只是其中的一環,但是隱含的內容卻不少,值得家長關注。

當稱呼從“媽媽”變成“媽”,孩子的4個隱藏心理變化,不能忽視

教育孩子這條路本身就崎嶇難走,家長走到一些誤區是常有的事情,畢竟都是第一次做家長,我們也只能在學習中進步;如果你覺得在這條路走的太累太辛苦,可以藉助一些外界的幫助。

給大家安利我反覆翻閱一套的書,幫助我處理了很多教育孩子的難題。

《正面管教》、《聽孩子說勝過對孩子說》、《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好父母不吼不叫》、《好性格讓孩子受用終生》

當稱呼從“媽媽”變成“媽”,孩子的4個隱藏心理變化,不能忽視

這5本書結合了生活的實際案例,從孩子蠻橫、叛逆、孤僻、自卑、厭學等一系列問題出發,教會家長如何正確引導孩子,不吼不叫把話說到孩子心裡去,走進孩子的內心,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希望這套書可以幫你避開一些教育的誤區,找到屬於自家孩子的教育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