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宋仁宗之仁:百姓冗兵冗费无可奈何,文豪精英的后盾保障

我们评价一个皇帝,首先一点就是他能不能有效地传承帝王手中的权力,其次才是文治武功的评定。以此为标准,大部分称帝的起义军领袖(比如李自成)和亡国之君(比如崇祯)就属于标准线以下的水平,哪怕他们路线正确或是爱民如子,但从他们在政治上依然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比如宋徽宗这样的皇帝,个人文化修养上极为出色,武功上甚至还有西北战局的一定功绩,但最后靖康之难的北宋覆亡就只能给他一个不及格的盖棺定论。在比如明武宗这样的皇帝,个人文化修养上比较平庸,武功上也积极进取,对阵蒙古俺答披身挂帅英勇无比,但其暴戾的性格在后世的史官心中也不符合一个合格帝王的形象。


重新认识宋仁宗之仁:百姓冗兵冗费无可奈何,文豪精英的后盾保障

宋徽宗画像


和他们比,宋仁宗作为守成之君,无论是在性格还是治绩上无疑都是在标准线以上的。在他的宋朝时代,文人士大夫文化可以说发展到了中国古代的巅峰。


比如说起仁宗一朝的名臣,如范仲淹、富弼、韩琦、文彦博、欧阳修、吕夷简、庞籍、包拯、王安石、吕公著、吕公弼、司马光、韩维、韩绛、韩缜、张方平等等各个都是文贤能臣的典范。

而最具代表性的嘉佑二年科举,仁宗亲自金榜题榜的有苏轼、苏辙、曾巩、曾布、章惇、王韶、吕惠卿、张载、程颢,而负责这一届“高考”的考官正是文宗欧阳修、宋诗祖师梅尧臣、至宝丹王珪、长啸公范镇等文坛名家。


重新认识宋仁宗之仁:百姓冗兵冗费无可奈何,文豪精英的后盾保障

苏轼出道即巅峰,成为举世公认的文豪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于是在这种人类群星闪耀时的光辉加持下,很多人都会认为宋仁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千古明君。


比如历史学者吴钩在接受采访时曾说:中国历史上真正可以称为千古明君的只有四人,分别是汉文帝、唐太宗、宋仁宗和明成祖。

汉文帝是后世历代史学家树立起的帝师典范,而唐太宗和明成祖所处的两个唐明时代代表了华夏文明的两个巅峰。可见,把宋仁宗和这三位人物放在一起,其评价是有多高。

重新认识宋仁宗之仁:百姓冗兵冗费无可奈何,文豪精英的后盾保障

明成祖永乐皇帝画像


那么,抛开影视剧的艺术夸大,摒去那些大散文家、大文豪们的时代光辉吸引,我们是否可以真的认为宋仁宗是堪比唐宗宋祖这一类的千古帝王呢?

文治自然不必多说,仁宗作为上述一干臣子的提携老师,在选拔人才上确实为北宋王朝的士大夫黄金时代开辟了条件,因此我们不妨从宋朝历代最为棘手的针对西夏王朝的军事和外交上,看仁宗时代的处理成果。


宋夏仁宗时代的战争是李元昊称帝,并要求宋廷承认其平等的国际地位,遭到宋方拒绝以后发动的战争。虽然战争过程宋军谈不上一路凯歌,但是最后使得李元昊进不能扫荡五路入主关中,退则府库空虚财富不能自给,被迫去皇帝位重新接受宋廷册封,得了岁币补偿了,名望、土地、人口却是颗粒无收。所以至少从面子上来说,宋仁宗时代的西夏问题处理结果是说得过去的。


因此在武功上,虽然和宋朝其他皇帝比,宋仁宗虽然不如宋太祖、太宗、神宗、哲宗取得的战果,但是有效地阻止了外部国际的扩张挑衅势力。

重新认识宋仁宗之仁:百姓冗兵冗费无可奈何,文豪精英的后盾保障

西夏王朝李元昊


文治上辉煌灿烂,武功上中规中矩,但是要与唐太宗、明成祖哲哲性格特点鲜明的帝王相比,成为一个千古名君,在性格上也不能有像宋高宗、明神宗那样的缺陷。那么宋仁宗的性格如何?

很多人都对宋仁宗的宽仁印象深刻,这一点宋后朝史官给予其的评价“仁”可见一斑。宋仁宗对官僚阶级和读书人以宽仁闻名,比较有名的就是“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

在对于爱讲过头话的词人柳永,虽然穷困潦倒,被宋仁宗处处排挤,但至少官至屯田员外郎,在以为官位第一要务的宋朝,宋仁宗不仅刑不上大夫,甚至连成文的批评话都没有讲过,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成全了一个读书人的使命。而狄青在“忧惧而死”的时候还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和韩信、周亚夫比起来,也是人臣中善始善终的例外了。

重新认识宋仁宗之仁:百姓冗兵冗费无可奈何,文豪精英的后盾保障

宋仁宗画像


但除去文治武功以及自身仁义的性格特点,我们把目光再聚焦在仁宗时代的百姓生活上,就会发现仁宗之“仁”政,表象之下有暗流涌动的时代退潮。

《北宋仁宗朝变乱研究》记载北宋存在的167年时间里,共发生民间变乱142起,平均每年0.85起。而仁宗在位的42年则是个高潮,有60起之多,平均每年是1.43起。因此欧阳修当时说:“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火强如一火,天下祸患岂不可忧。”

而仁宗在位的42年,虽然面对西夏的挑衅最终有效压制。但是不得不说由于西夏的叛乱独立,北方最大的宿敌辽国趁火打劫,使仁宗把澶渊之盟的岁币增加了六成。仁宗为了防备辽国,也不得不全国大扩军,仅在河北前线就增兵20万。从而造成了严重的亢兵亢费问题。

重新认识宋仁宗之仁:百姓冗兵冗费无可奈何,文豪精英的后盾保障

宋朝的中央禁军


因此,宋仁宗的武功在北宋虽然中规中矩,但他的军队规模却远远高于其他几位皇帝在位时期,中央禁军及边防前线驻扎部队近两百万之众,规模庞大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于是占据国家财政开支一半之多的宋代军费,就不得不加在缴纳徭役赋税的北宋身上,因此宋仁宗统治时期,宋朝的赋税增长出现了第一个高潮。

所以在仁宗时代,宋代百姓过得并不好,百姓和群臣的感觉是时代在下沉。以欧阳修、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正是敏锐地看到了时代的问题,因此力于推行庆历新政。


但宋仁宗也深深地意识到,他执政时期出现的财政、民生上的诸多问题已是无力扭转,只能把问题留给后人去解决。于是到了王安石的神宗朝,就连反对改革的司马光也承认“百姓苦役法久矣”的问题。

重新认识宋仁宗之仁:百姓冗兵冗费无可奈何,文豪精英的后盾保障

图为王安石变法


宋仁宗不去改革,把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刚刚摆上桌面就撤下,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两宋役法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官僚阶层,改革役法会危害官僚阶级的利益,而宋仁宗的“仁”之基础正是回报围拢在其身边的那些“闪耀群星”的支持。

因此,面对范仲淹、欧阳修的极力上书,宋仁宗却只能“嘉纳之”,然后就当耳旁风吹过去就完了。这一点,可以明显看出宋仁宗在处理内政民生上的执政倾向:在官僚阶级和百姓之间,宋仁宗选择讨好官僚来维持现状。

所以后来王安石改革役法时,同为地主官僚的苏轼就赤裸裸地反对:

自古役人之必用乡户,犹食之必用五谷,衣之必用丝麻,济川之必用舟楫,行地之必用牛马,……士大夫捐亲戚弃坟墓以从官于四方者,宣力之余,亦欲取乐,此人之至情也。若厨傅萧然,则似危邦之陋风,恐非太平之盛观。

重新认识宋仁宗之仁:百姓冗兵冗费无可奈何,文豪精英的后盾保障

苏轼在狱中仍多次批评变法运动


经过分析,当看到宋仁宗执政四十多年,国家百年无事,人才不可谓不盛,好的方面的确耀眼闪烁吸引人求。但一旦抛去这些华丽辞藻的太平粉饰,便会挖掘出冗兵冗费百姓夫说压力沉重的深层内容,前不能效文景之治给后人留下一个足兵足食的丰盈府库,后不能如洪武永乐给国际国内留下足够强大的盛世影响力。所以说宋仁宗之“仁”,是一定要揭开面纱再来分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