匱乏感不是窮人的“專利”,不差錢的你,也許在培養孩子的匱乏感

前段時間,小S曾因拒絕給青春期的女兒買一千元以上的新衣服,一度上了熱搜。

大女兒艾莉發信息給小S,說自己想買一件外套。

小S一看,是一件1000多元的潮牌,立即狠狠訓斥了一通:“你知不知道這個牌子非常有名,而且很貴,你可不可以,不要隨便逛網絡?”

最後又以“你才13歲,沒必要穿那麼貴的衣服”、“不要養成從小就花大錢的習慣”為由,拒絕了女兒的請求。

不料大S看後,認為這件衣服很好看,而且長大了也可以穿,並表示她可以買下來,作為獎勵給艾莉舞蹈比賽第一名的禮物。

作為父母,我能體會小s對女兒的擔心,害怕她養成了從小大手大腳的花錢習慣。 但她這樣對一個正處青春期的愛美的女孩子,無形之中是告訴女兒:這個年齡,你不值得買自己喜歡的衣服,只能穿廉價的衣服。她的這種態度,不值得贊同。

孩子長期生活在父母的這種觀念中,對一個13歲的青春期女孩來說更容易激發孩子對金錢的極度渴求,讓她對金錢產生了深深的匱乏感。一旦有這種感受,會嚴重影響孩子以後的消費觀念和生活質量。

匱乏感不是窮人的“專利”,不差錢的你,也許在培養孩子的匱乏感

有人也許會說,怎麼可能?不缺吃不缺穿怎會產生匱乏感?

其實匱乏感不是窮人的“專利",“不差錢"的你也許正在培養孩子的匱乏感。

昨天和朋友聚餐,小莉講了一個讓他覺得特尷尬的事。

星期天她帶兒子到了舅媽家,剛坐下幾分鐘,四歲的兒子就鬧著說:“媽媽我餓了。"舅媽連忙叫人給兒子找零食。找了半天,屋裡只有兩塊放了好幾天的糕點。舅媽擔心地說:“天熱,放幾天了,別讓孩子吃壞了肚子。"

可兒子說什麼也不答應,就是要吃。她害怕兒子吃不到糕點,會大聲地哭鬧,只好極不情願地看著兒子吃著不知道是否變質的糕點。

“我不知道他咋恁愛吃零食?"朋友有些生氣地說。

坐在一旁,從事幼教工作的好友張豔提醒道:"小孩子,你得適當地讓他吃點零食。不然你越不讓吃,他越想吃,時間長了,孩子對零食產生“匱乏感"。

匱乏感不是窮人的“專利”,不差錢的你,也許在培養孩子的匱乏感

啥?匱乏感?小莉一臉疑惑。

01 匱乏≠匱乏感

匱乏的字面意思是缺乏和貧窮之意,而匱乏感不是物質的,而是心理和精神的感覺。

l : 為什麼說朋友的兒子容易對零食產生匱乏感?

原來朋友的兒子兩三歲時,由爺爺奶奶帶著。老人疼愛小孫子,經常給他買愛吃的零食。原本瘦弱的孩子,成了醫院的常客。

又一次感冒後,到醫院去驗血。醫生說:“孩子嚴重營養不良,還貧血"。醫先建議病好後:少給孩子吃零食,要加強營養。

從那以後,家人幾乎沒給孩子買零食。

孩子吃零食成了習慣,一下被禁止了。生活中再看到別的小孩吃零食更激起他對零食的慾望,一次次的慾望得不到滿足。所以,他對零食產生了匱乏感。

孩子愛吃零食,幾乎是每位家長都會遇到的情況。

匱乏感不是窮人的“專利”,不差錢的你,也許在培養孩子的匱乏感

丨: 怎樣做既讓孩子吃到可口健康的零食,又能避免孩子對零食產生匱乏感?

建議:

1、挑選健康零食,適度的滿足

適度的滿足,不僅是孩子身體成長的需要,而且有利於孩子心理健康。

垃圾零食儘可能少買。但健康的零食對孩子來說是兩正餐之間能量、營養的補充,孩子可以適量地吃些,而不是一味地禁止。

適合3一6歲孩子吃的健康零食如:水果中的蘋果、火龍果、橙子、桃等。乾果:核桃,還有葡萄乾等。乾果類儘量避免小顆粒類的。另外牛奶也是孩子成長的佳品喲。

2、花樣自制小零食

這適合有時間,喜歡自制美食的家長朋友,需要費一翻功夫。如自制蛋糕、蛋撻、餅乾,花式小饅頭等。製作方法,可以上網搜,既有營養又能引起孩子食慾。

02 匱乏感的表現形式有多種:

留守兒童與父母長期的分離,也許會給他們留下愛的匱乏;過度的節儉也許會給孩子帶來金錢(或某事物)的匱乏感;還有父母過於苛刻的限制,孩子對某種電子產品成癮,也是匱乏感的表現……

匱乏感不是窮人的“專利”,不差錢的你,也許在培養孩子的匱乏感

03 產生匱乏感的原因有哪些呢?

丨: 年幼時特殊的經歷

父母離異後,把孩子留給爺奶照看,如果父母都很少關心疼愛孩子,他導致孩子長期缺愛。還有曾經飽受過1959年飢餓之苦的長輩們,好多終其一生都改變不了囤糧食的習慣。

這些特殊的經歷,容易給他們留下永久的烙印,從而在心理造成對某物的匱乏感。

丨: 撫育者的過度焦慮

李浩宇的爸媽都教師,他們見識過不少孩子因為玩手機成癮而毀了學習。在浩宇上小學時家人從沒讓他玩過手機。六年級的那個寒假,大伯邀請浩宇到農村自己家裡和浩宇的堂哥好好玩幾天。

不用寫作業,沒有爸爸的管束,那幾天浩宇天天和堂哥一起看電視、玩手機遊戲,他覺得自己從來沒那麼開心過。五天很快過去了,爸爸來接浩宇回家。

回家後,浩宇依然沉浸在手機遊戲的快樂中,他想偷偷玩一局,但不敢給爸爸說,他知道說了也白說。

一天上午,寫完作業的浩宇,看爸爸不在家就鼓起勇氣對媽媽說:“媽,我寫完作業了,玩會你的手機吧?”"玩手機?可別玩,你不知道多少小孩毀到手機上!要不?你看會電視吧?"媽媽擔心地說。可是手機遊戲的畫面,無數次出現在浩宇夢中,讓他激動不已…

匱乏感不是窮人的“專利”,不差錢的你,也許在培養孩子的匱乏感

心理學家 傑克·佈雷姆說:

被禁止的東西對人總是更有吸引力,當限制越來越多,機會就越來越少,孩子的自由也會隨之喪失,為了保住既得利益,是孩子產生叛逆的核心。

沒過兩天,爸媽外出辦事。李浩宇翻箱倒櫃在家裡找了一部舊手機。從此,聽話的李浩宇像換了一個人一樣,他被手機遊戲俘擄了。他常常趁爸媽睡著後,偷偷地玩。有時甚至能玩通宵……

作為家長教育子女要有一顆平常心,不必太焦慮。苛刻的管教,往往會引起孩子報復性的逆反。

李浩宇的家長擔心孩子玩手機成癮,於是禁止孩子玩手機。越禁止,孩子得不到一點滿足,手機對他的吸引力更大,直至孩子一有機會接觸手機往往成癮。

建 議:

只要家長和孩子商量好使用手機的時間、次數、用途。孩子偶爾星期天玩一、兩次遊戲也不用太焦慮。

丨: 父母過於節儉的消費方式

匱乏感不是窮人的“專利”,不差錢的你,也許在培養孩子的匱乏感

二十多年前,出生在農村的張澤憑藉自己聰明勤奮,考上一所中專。畢業後在縣城有了份令鄉親們羨慕的穩定工作。結婚生子後,每個月的工資除去生活所需的費用,結餘少得可憐。

後來房地產火熱,同事中有人業餘靠買房賣房從中賺了不少錢。工作之餘,精明的張澤也加入其中,他靠以較低價買二手房,自己花心思找人精裝修後再賣較高價。幾年下來,張澤的存款早已有了好幾十萬。

可是他的家庭生活水平並沒有因此有多大提高。一家人依舊擠在那套近90平米的舊房子裡。節假日也很少帶孩子出去遊玩。有次和老婆孩子去市裡辦事,中午吃飯了,他竟然只買了幾份盒飯吃。為此老婆和他吵了一架,報怨他不懂生活,沒有情趣。

是什麼原因讓手頭富裕的張澤如此節儉呢?

心理學上講究追根尋源,我們一起看看他的成長曆程。

張澤家有兩個哥哥,一個姐姐。隨著兄妹四人長大成人,父母要給兩個哥哥蓋房取親。原本節儉的父母,更是捨不得多花一分錢。張澤幾乎是穿著哥哥舊衣服長大的。他成長的需求,除努力學習後取得的好成績得到滿足,其他對物品的需求幾乎被父母忽略(迫不得已)。

家庭的貧窮,極節儉的父母,給張澤帶來金錢的匱乏感。

即使在成人後他靠自己的努力,賺得不少的額外收入。從沒享受過金錢帶來快樂的張澤變成了“守財奴”。父母的極其節儉習慣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張澤,指揮著他,讓他有了花錢享受就是浪費,進而覺得有愧疚的心理。

對金錢的匱乏感,很難改變他的消費觀念,從而拉低了了張澤的生活水平,影響了一家人的生活質量。

04 遠離匱乏感,家長應該注意什麼呢?

匱乏感不是窮人的“專利”,不差錢的你,也許在培養孩子的匱乏感

首先:做"有儀式感的父母"

儀式感是表達感情最直接的方式。享受過快樂的孩子才能給身邊人帶來快樂。有儀式感的父母"更有生活情趣。他們善於利用每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給家人帶來快樂幸福。

儀式感不是富人的專利。一位在託教生活的農村孩子苗苗,生日那天中午爸爸騎車幾十裡給苗苗送來了一個炸雞腿丶一小杯蛋糕。接到生日禮物的那一刻,苗苗激動得說不出話來。

其次:適度地滿足孩子的要求

和匱乏感相對的是滿足感。適度地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能給孩子帶來愉悅,有利於孩子遠離匱乏感。

就像朋友的兒子貪吃零食,如果家人不是一味地禁止,而是適當減少購買次數,比如和孩子約定可以每天帶他買一次零食,一次買一種。對他的適度滿足,說不定兒子漸漸會擺脫了對零食的執著。

最後:走出過度焦慮的誤區

父母過度的焦慮最易讓孩子產生匱乏感。面對孩子的缺點、不足,家長給予適度的正確引導,而不是採取武斷的禁止。

匱乏感不是窮人的“專利”,不差錢的你,也許在培養孩子的匱乏感

當孩子帶著匱乏感走向社會,也容易處處體驗匱乏。匱乏感會給孩子的成長埋下心理隱患,有些人甚至一生都無法走出匱乏感的心理陰影。

匱乏感,不是窮人的專利,別讓你的焦慮培養了孩子的匱之感

作為父母,遠離匱乏感,要做幸福人生的引路人:父母們,請保持心態的平和,營造有儀式感的家庭,適度地滿足孩合理的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