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你喜歡在哪裡買菜

2020-04-17 10:09

60多歲的阿姨用生鮮配送APP越來越順手,菜攤小販轉戰“直播間”

後疫情時代,你喜歡在哪裡買菜

本報記者 祝瑤

“人在家中坐,菜從天上來”。今年2月,60多歲的劉阿姨才算真正體會到這句話的含義。

在女兒女婿的幫助下,劉阿姨戴著老花鏡,用手機下載了幾個熱門生鮮配送APP。“冰鮮土母雞29.8元一斤,煲湯不錯。”“明蝦一斤40多元,和菜場裡差不多。”劉阿姨對此如數家珍。“用了兩個多月,越來越順手。”劉阿姨和“銀髮”小姐妹們聊得最多的話題,變成了去哪個APP買菜更划算。

一場疫情,讓很多人對買菜這件事有了不同的嘗試。疫情期間培養出線上買菜熱情,後疫情時期能否維持呢?傳統的線下買菜模式會面臨怎樣的挑戰?

被疫情改變的“菜籃子”

外賣小哥三成訂單是買菜

小凡家住錢江新城,整個2月份,她所在小區大門口的臨時置物貨架就沒空過。“臨近中午,貨架開始越來越滿。一看外包裝袋,基本上來自各個線上買菜平臺。”小凡說。這幾乎要塞不下的貨架,也代表了線上買菜平臺的激烈“暗戰”。

4月13日這天,餓了麼外賣騎手楊明收到了一筆約450元的買菜訂單,雞鴨魚肉,滿滿當當有30多個品種,撐足了兩大袋。

28歲的雲南大理小夥楊明,入職餓了麼兩年半,他現在最常去的地方就是配送範圍內的菜場。“菜場裡時不時能遇上像我一樣穿著工作服的各平臺外送小哥。”

春節期間留守杭州,楊明與同片區裡的各位騎手一樣,忙著幫客人去競舟路、蓮花街一帶的菜市場和社區平價菜店選菜。

顧客選了魚,楊明囑咐攤主,“幫忙弄得乾淨點”;看到訂單裡有水產,楊明會厚著臉皮再和攤主順幾根蔥……“以前,找我們跑腿買菜的單子,一天一般佔10%~15%,現在每天接近三成。”楊明說,“騎手們私下也開玩笑,平時會買菜挑菜,這時候倒成了優勢。”

疫情期間,生鮮到家確實改變了很多人的消費習慣,中老年人也成了各個平臺極力爭取的新客群。據盒馬鮮生數據,全國220家盒馬鮮生門店迎來線上線下雙增長,其中線上流量是去年春節期間的2.8倍,比節前消費最高峰增長1倍多。

零售穩定,企業訂單下滑

菜攤小販嘗試“直播賣菜”

與人氣直升的線上買菜相比,線下傳統菜場的生意如何?

“學校還沒完全開學,企業配送的訂單一下子沒跟上,最近有些經營戶還是有壓力的。”下沙高沙農貿市場經理陳利忠說,市場零售還算比較穩定,但線下的企業配送業務出現下滑,有的商戶減少了三分之一。

清晨,杭州古蕩農貿市場的攤主們,已經在攤位上擺好了青菜、蘿蔔、西紅柿等各類蔬菜。6點剛過,招呼第一波早起買菜的顧客。市場相關負責人趙方明告訴記者,有的攤主一天進賬也有上千元。

即便線下生意變化不大,也有的菜場小攤販在這場疫情發生後,搶先做出了嘗試。

“前幾天是你們家直播賣菜嗎?”這兩天,陳學軍開在杭州燈芯巷社區的平價菜店,成了街坊口中的網紅,甚至還有人特意找過來。

就在這周,賣了二十多年蔬菜的陳學軍,與侄女陳葉芳一道,第一次試水了“雲賣菜”。陳葉芳當起主播,在自家的菜店門口,用手機展示當天的熱賣食材:1.5元5個雞蛋,每個三毛錢;特價三黃雞、後腿肉、萵筍、包心菜……“差不多十個品種的菜,直播間裡半個多小時就搶光了,一共賣了700多元。”陳學軍說,這次略帶試水性質的手機直播帶貨,2公里內隔日配送到家,談不上賺錢,但卻大賺了一把吆喝。

陳學軍說,小店2月10日恢復營業,已經有了往日的生氣。“零售一直沒受什麼影響,但餐館配送的訂單量,只有疫情前的六七成。”邁出了直播帶貨第一步,陳學軍說,接下來可以再試試。

社區團購購買力驚人

有人放不下菜場裡的煙火氣

去年以來,互聯網巨頭帶著前置倉概念、配送優勢、補貼優惠以及佔領市場份額與流量的決心,紛紛進場,只為接過用戶手機上的菜籃子。

不僅是線上買菜,疫情期間居家在家,也為大家在買菜這件事上帶來了更多的思考。盒馬相關人士表示,疫情期間,盒馬快速上線社區團購、無接觸配送、到店自提等功能,最大程度提升服務能力。

社區團購也爆發出了驚人的購買力。例如,杭州城西有一個小區的300人業主群,就團購過了1.3噸雞蛋、3噸大米。

“這種(樹型)流量已經發揮了非常大的價值。”業內人士提出了新思考,“不少社區興起以小區為單位的社區團購,遠遠不只是一個零售的流量,未來可以做很多事情。”

業內人士坦言,儘管生鮮電商在這一階段獲得了大量的新增用戶,但這部分用戶能否留存,又如何留存,才是今後的關鍵。

疫情期間,有人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喜歡線上買菜的便利,也放不下菜場裡的煙火氣。”嘗試過非常時期線上搶菜全憑運氣的窘境,80後白領陳然更愛去家附近的菜場。“就像網友說的,親眼看見菜葉子上的水珠子才放心,買肉的時候,更想指揮老闆的菜刀從哪裡切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