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複習:文言文閱讀,研究真題,找到做題的感覺

高考語文複習:文言文閱讀,研究真題,找到做題的感覺

左氏《國語》,其文深閎傑異,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說多誣淫,不概於聖。餘懼世之學者溺其文采而淪於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堯、舜之道。本諸理,作《非國語》。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1】曰:“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鎮陰也。陽失而在陰,川源必塞。源塞,國必亡。人乏財用,不亡何待?若國亡,不過十年。十年,數之紀也。夫天之所棄,不過其紀。”是歲也,三川,岐山崩。幽王乃滅,周乃東遷。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陰與陽者,氣而遊乎其間者也。自動自休,自峙自流,是惡乎與我謀?自鬥自竭,自崩自缺,是惡乎為我設?彼固有所逼引,而認之者不塞則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湧溢蒸都以糜百物;畦而灌者,必衝蕩濆激以敗土石。是特老婦老圃者之為也,猶足動乎物,又況天地之無倪,陰陽之無窮,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會或離,或吸或吹,如輪如機,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國必亡。人乏財用,不亡何待?”則又吾所不識也。且所謂者天事手?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則吾既陳於前矣;人也,則乏財用而取亡者,不有他術乎?而曰是川之為尤!又曰:“天之所棄,不過其紀。”愈甚手哉!吾無取乎爾也。

(取材於柳宗元《非國語》)

註釋:【1】伯陽父:周朝大夫。【2】澒洞轇轕:瀰漫無際廣闊深遠。

7.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①不概於聖 概:大略

②不得由中庸以入堯、舜之道 由:沿著

③特天地之物也 特:只是

④是惡乎與我謀 惡乎:於何、怎麼會

⑤必湧溢蒸鬱以糜百物 糜:使……熟爛

⑥抑人事乎 抑:還是

⑦吾既陳於前矣 既:既然

⑧不有他術乎 術:途徑、原因

A.①⑦ B.②⑧ C.③⑥ D.④⑤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其文深閎傑異

《國語》文章深刻宏闊傑出特異

B.其說多誣淫

其中所言多是誣陷和混亂的

C.彼固有所逼引

以上事物本來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條件

D.又況天地之無倪

又何況天地廣闊無邊

9.根據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柳宗元認為世人因喜好《國語》的文采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撥亂反正。

B.伯陽父將三川震、源塞和國亡聯繫在一起,是以“天人感應”的哲學思想為基礎的。

C.柳宗元以老婦烹調、老圃灌園類比,說明自然界自動自休的機理是可以被認識的。

D.此文表達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對迷信的觀點,體現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10.將下面語句譯為現代漢語。(4分)

①認之者不塞則惑

②吾無取乎爾也

11.文章第三段對伯陽父的說法進行了批駁,請具體說明該段是如何逐層展開批駁的。(6分)

【答案】

7.A

8.B

9.C

10.①認同伯陽父說法的人不是孤陋寡聞的就是糊塗的②我對於《國語》的上述說法無所採納

11.文章第三段首先批駁川震亡國說,指出自然界自動自休,與人世間的禍患沒有關係;接著批駁源塞造成財用匱乏從而導致國亡說,指出財用匱乏自有其原因,不能歸因於川震;最後批駁“天之所棄,不過其紀”說,指出此論之荒謬更甚於前者。

【解析】

7.本題考查文言實詞和虛詞。實詞,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個實詞和常見的實詞,同時要結合具體的語境推斷字詞的意思。注意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等語法現象。本題考查課內知識,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夯實基本功。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8個虛詞,同樣要結合具體的語境推斷,還要注意有些虛詞有時也用作實詞。最重要的是加強課內外閱讀,培養在語境中推斷的能力。①“概”,概括。⑦“既”,已經。故選A。

8.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理解的基礎是要讀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詞的翻譯、理解。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等文言現象。同時要結合上下文的語境。B項“誣”應為“欺騙”的意思而不是“誣陷”,故選B。

9.本題考查篩選並整合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礎上,能夠對文言文內容進行分析和歸納,考生需熟悉常見的陷阱如曲解文意、無中生有、錯位嫁接、以偏概全等。C項“說明自然界自動自發的機理是可以被認識的”曲解原文。原文是說可以改變,而且後文也說“其孰能知之?”(它們的變化我們怎麼能夠知道呢?)

10.本題考查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譯要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按照翻譯六字訣:換、調、補、刪、留、變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實。注意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譯,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①中“認”,辯認;“塞”,閉塞;“惑”,惑亂。②中“取”,贊同,同意;“爾”,此、這個。

11.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結構的能力。解答此題考生需要明確伯陽叔的觀點,劃分韓愈批駁的那段話的層次,明確是針對伯陽叔哪些觀點的。同時注意論據以及論證方法、論據與論點的關係。文中“且曰”、“又曰”這樣的提示性詞語也有助於考生劃分層次,定位信息。

【點睛】

文言文語句翻譯,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翻譯為沒有查處;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參考譯文】

左丘明的《國語》,它裡面的文章深刻宏闊接觸特異。本來就是世人所沉溺愛好欲罷不能的。並且它的觀點很多都是欺騙人、惑亂人的,不能很好的概括完美。。我害怕當世求學的人沉溺於它的文采卻模糊了是非。這就不能夠從中庸之道來進入堯、舜的學說、主張。依照這些理由,我寫了《非國語》這本書。

(《國語》記載)周幽王二年,西周的涇水、渭水、洛水一帶發生了大地震。大夫伯陽父說:“周朝快要亡了!天地間的陰陽二氣,不能錯亂了位置。如果錯亂了,那是被人攪亂的。陽氣隱伏在下面不能冒出來,被陰氣壓迫得不能上升,於是就會發生地震。現今涇水、渭水、洛水一帶發生地震,就是陽氣失去了它原來的位置而被陰氣鎮住了。陽氣不在自己的位置,跑到了陰氣的位置上,水源就必然會被堵塞。水源堵塞了,國家一定要滅亡。如果國家滅亡,不會超過十年。因為十是數的終極。天既然要拋棄這個國家,是不會讓它超過這個終極的。”正是這一年,涇水、渭水、洛水枯竭,岐山也崩塌了,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了。周平王不得不把都城從長安遷到洛陽。

柳宗元非議說:高山和大河,不過是天地間的自然物體;陰氣和陽氣,不過是天地間的元氣。它們自己運行,自己休止,自己屹立,自己流動,這哪裡是與人商量過的呢?它們自己衝擊,自己枯竭,自己崩塌,自己缺損,這哪裡是人安排的呢?自然界的事物本來是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的,而像伯陽父那樣認識它的人,不是無知就是糊塗。用鍋煮飯,湯水翻滾蒸氣升騰必然會煮爛各種食物;引水灌田,水勢奔騰波浪激盪必然會破壞田裡的土 石。這些老婦老農所做的事,尚且可以改變物體的形態,何況天地之大無邊無際,陰陽變化無窮無盡。陰陽二氣,充滿於茫茫無際的天地之間,有時聚集,有時分散,有時互相吸引,有時互相排斥,好像車輪滾動,好像紡機運轉,它們的變化我們怎麼能夠知道呢?伯陽父說:“水源堵塞了,國家必然滅亡。”“人們缺乏財物,國家還不滅亡嗎?”這又是我們不能理解的了。這裡所說的究竟是天造成的呢?還是人造成的呢?如果說是天造成的,那麼我在前面已經講過了。如果說是人造成的,那麼由於缺乏財物而導致亡國的,難道沒有其他原因嗎?何以硬要說是那幾條河的過失,還說“天既要拋棄一個國家,不會超過十年”,這就越發荒謬了!我不同意他的這些看法。

高考語文複習:文言文閱讀,研究真題,找到做題的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