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山”一种“根”的感觉

今年清明,谢圣钧邀我(谢佐淦)去江西省万安县韶口乡大塘村拜山陂宣政公祖墓,并商讨山陂谢氏宗祠世德堂重建与族谱重修事宜。他从深圳赶回来,其诚可鉴,我自然不能拒绝。“墓祭”也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把扫墓叫做“拜山”显得更古雅,“山”字的古义之一便作 “坟茔”解。宣政公墓民国重修,在2005年由山陂谢氏家族再次整修,墓有6穴,前面开阔,自上而下几眼水塘,阳光照射下如一串明珠熠熠生辉,远处山形左如青龙右似白虎,栩栩如生。从祖墓翻过一个小山坡,就到了山陂的中心,四面山坡环抱,状如多瓣莲花。谢氏宗祠世德堂就座落于花蕊的位置。它的左前有古柏一株,立如蜡烛,右前有古樟一棵,形似巨伞。族中长者告诉我们,这些古树陪伴着宗祠度过了几百上千年,可能是开基先祖当年手植。

“拜山”一种“根”的感觉

祖谱上记:会稽东山据公派-万安宣政公系,宣政--生于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 癸卯年六月十八日午时,公以文林郎大理左评事参知政事 宋仁宗庆历三(1043))年癸未 因赵(西夏李元昊)元昊作乱 贬琼州(海南)司户偕弟宣觉 宣统由金陵(南京)之任道经吉安泰和见山清水秀 弃官不仕 兄弟各相地安家焉 公家择居五云山陂(万安县韶口乡大塘村委山陂组分为长岭 上居 下居三小组) 时属泰和 至熙宁四年(1071)奉奏议始割泰和县地置万安县是为之今之万安五云山陂 公为万安县宣政派肇创始祖 称宣政公派。殁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丁巳年十二月十二日末时享年七十五岁葬于泰和县龙山福地立卯山酉向 民国初更葬。

“拜山”一种“根”的感觉

生在庐陵,古圣贤多。我去过文天祥、杨万里、胡铨以及欧阳修父母的墓地,但与之感受不一样,在宣政公的墓前是一种“根”的感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千年过去了,宣政公这一支系可谓枝繁叶茂,除了在万安县,还有在赣州市、赣县、兴国、广东廉江市等地繁衍发展的。宣政公名下的后裔如果对得上家谱,彼此知道是同宗,便非常亲热,便认为同姓的叔伯兄弟。

“拜山”一种“根”的感觉

我是谁?我从何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人类到目前仍旧苦恼的事情。寻根在文化层面就是姓名起源和认祖归宗,所以炎帝、申伯、陈留、东山、宝树在谢氏家族中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象征和骄傲。中国人喜欢讲“家国情怀”,家族、宗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本。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实际上就是关于家政与国政合一的文化。这就是说,家政是国政的基础,国政是家政的延伸与扩展。家政是缩小了的国政,国政则是放大了的家政。儒家谈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充分说明了这样的问题。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形成了中国的家族文化,并且延续了几千年。几千年来,这种家族文化可以说,对促进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拜山”一种“根”的感觉

宣政公生于一个文化辉煌的时代,族谱中许多名人都为谢氏家族的人与事写了许多文章。这个时代出了欧阳修、范仲淹、苏轼、苏洵、苏辙等影响后世的大家。宣政公由金陵而来择山陂而居,大概也是看破了许多事情吧,此中的故事可能由后辈去理解领会了。

“拜山”一种“根”的感觉

过去,我们破坏宗族文化,推倒了一些祠堂,打倒了一些主义,对中国社会产生着许多消极的影响。今天,当我们物质无比丰富而精神世界无比荒芜的时候,与老祖宗在家谱上进行一次对话,实际上是一种心灵的洗礼。族谱中一句“古云不可断读书种子,此之谓也夫。”深深打动了我。

“拜山”一种“根”的感觉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人生苦短,唯有开拓进取,

方能不辱使命,唯愿宣政公后裔

莫为一生之谋,而有天下之志。

莫为终生之计,而有后世之虑。


▍文:谢佐淦

▍资料提供:谢圣钧

▍编辑:谢氏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