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混一的認知思維模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基礎

解讀《陳氏太極拳圖說》

——第十三講:“四象”“三才”與太極運動的思維模式3

專欄

六式--太極初學者必學課程

作者:全民太極

19幣

61人已購

查看

太極拳名家 康偉 本刊記者 龔建新

   龔建新:這樣說來,讓我想到了太極拳理論,想到了陳鑫的這本“圖說”。許多人認為這本書是玄虛的,太極拳理論也有許多是玄虛的。現在看來,如果讀不懂《陳氏太極拳圖說》,搞不懂太極拳理論,不理解太極拳的思維模式,你也就不會在思想、意念這個“無”上進行修煉,自然也就練不出太極拳功夫。

   康偉:現在很多人讀《道德經》,根本就沒有搞清楚老子所說的“無”和“有”的真實含義,認為老子的“無為”就是讓人們無所作為,這是我們現在典型的一元思維模式的產物,認為“無”和“有”是獨立的、分離的兩個概念,所以對於傳統文化中“無即是有,有即是無,無中有有,有中有無,一無生萬有,萬有復歸無”等等的思想就根本無從理解了。


   龔建新:我們還是回到太極拳,回到《

二元混一的認知思維模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基礎

》。建立了有無一體這樣的二元認知思維模式,那麼“四象”中的“有無”關係,也就是太極拳的“有無”關係,是什麼呢?

   康偉:四象闡述的是自然變化的“性象”關係,性體現的就是“無”,而象體現的就是“有”。在外部可見的陰象和陽象的變化中,蘊含著內部不可見的陰性和陽性的變化過程,這兩個因素相互作用而產生不同的變化效果。有時性質的變化和外部現象的體現是相同的,就形成了太陰、太陽的狀態;而有時內部性質的變化和外部現象的體現是相反的,就形成了少陰、少陽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你在外面看到的現象就未必是真相了,外面的表象實際蘊含著相反的性質變化,所以我們的文化裡有“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說法,禍福表象的內裡隱含著相反的性質改變,而這種內裡的變化因素往往是以“無”的狀態存在的,雖然看不見、觸不到,但往往起著主導的作用。

因此,有無、內外、性象、顯隱等二元因素形成相互依存的統一體,而最終實現事物發展變化過程的二元混一的認知思維模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基礎。

專欄

專治【腿疼】 太極療法

作者:全民太極

69幣

75人已購

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