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大師”許家印的轉型賬本

“戰略大師”許家印的轉型賬本

言序/撰文

飛魚/編輯


競爭戰略之父邁克爾·波特研究了100多年來的成功企業,在他的觀察中,無論是微軟、索尼、豐田,還是科技新貴蘋果,都有兩個共同特點,一是這些企業都是由文化和願景驅動,二是這些企業都能夠及時隨著市場的變化進行業務結構的調整。綜合起來,波特稱之為“超越路徑依賴”的能力。


在國內,同樣擁有超越路徑依賴的企業同樣不少,比如地產恆大的龍頭企業恆大。在恆大的發展史上,每一次的戰略選擇背後都有著重要的意義。3月31日,中國恆大發布2019年度業績,除了仍然表現亮眼的財務數據,許家印再次為恆大制定新戰略,“恆大從2020年開始轉變發展方式,全面實施‘高增長、控規模、降負債’的發展戰略,要用最大的決心、最大的力度,一定要把負債降下來。”


自成立以來,恆大一直是中國房地產行業一個獨特的存在,無論市場行情變幻,無論順境逆境總能創造銷售神話。這背後,靠的不僅僅是運氣,更有像“節奏大師”一樣對市場脈動精準的判斷、內外兼修的氣質,以及超越路徑依賴的戰略實施能力。


01

“加減法”:負債一定要降下來


2019年的中國房地產市場,算是最難的行業了,數據統計,2019年全國房地產調控次數高達620次,刷新歷史記錄,2018年全年僅450次,同比上漲幅度高達38%。今年受疫情影響,不確定更是劇增。放眼房地產行業,降負債不是單個企業的戰略選擇,而是整個行業的集體訴求。在這種情況下,房企如果要繼續保持高增長,就不得不對戰略路徑進行調整了。


恆大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實施“加減法”的。


許家印的加法是“高增長”。許家印表示,恆大今年要實現銷售8000億,到2022年要實現銷售1萬億。


從中國城市化進程來看,2019年仍只有60.6%,中國房地產行業仍處於高速發展階段,這種長期向好的趨勢並未改變。這也是恆大敢於提出萬億銷售的底氣所在。


從恆大自身來看,恆大擁有充足的土地儲備及“網上銷售”的巨大優勢。據恆大管理層介紹,目前恆大擁有2.93億平米土地儲備,今年總可售面積達1.32億平方米,可售貨值達1.27萬億,按照64%的去化率保守估算,可實現銷售8110億,完成8000億銷售並無壓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

恆大今年實施“網上銷售”的顛覆性營銷革命,實現了一季度業績“開門紅”:銷售額1465億大增23%,銷售回款1133億大增55%,行業排名第一,既刷新公司一季度銷售及回款最高歷史紀錄,更充分展現恆大實施新戰略的巨大成效。


“戰略大師”許家印的轉型賬本


另一方面,“減法”就是“控規模”。許家印表示,“控規模”就是要嚴控土地儲備規模,實現土儲負增長,未來三年每年要降低3000萬平方米左右,到2022年降低到2億平方米左右。


年報顯示,恆大擁有2.93億平米的土地儲備,因此可以適度減少拿地,充分利用現有土地儲備,既能確保公司的持續發展,還能大幅減少支出,為新戰略的實施提供有力保障。


恆大“一加一減”的各項舉措,均只為求得“降負債”的結果,這才是許家印這道“算術題”要的結果。


許家印透露,未來三年, 2020到2022年期間,有息負債每年平均下降1500億,到2022年要把總負債降到4000億以下。他還現場算起了賬來:“18年、19年,恆大銷售回款每年維持在4500億左右,如果今年實現銷售8000億,回款按7000億計算,就會增加2500億的銷售回款。同時,恆大今年減少土地儲備3000萬平方米,就等於減少600億的支出。這樣一增一減,就一定能實現今年有息負債下降1500億的目標。”


恆大的加減法,本質上來說,就是改變地產行業以往依靠高槓杆擴張的“路徑依賴”,改變“遊戲規則”,一方面是弱化房地產高風險高收益的運作模式,追求低負債穩定回報的價值投資規律;另一方面則是克服房企隨宏觀週期大起大落的業績波動,追求跨週期的平穩增長慣性。這兩個改變都需要對一些行業傳統做出顛覆,需要反覆權衡市場佈局,以創新模式拉昇業務效率和經營管理水平。


恆大的“加減法”,目的正是基於此。


02

控節奏:穿越行業波動週期


在恆大的發展史上,類似的戰略調整並不少見。


相比於萬科等成立近30年的老房企,恆大的擴張起步較晚,但在戰略的轉向上幾乎每一步都踩準了節奏。


2006年,恆大宣佈向全國擴張,當時許家印公開宣稱用“三年時間再造20個恆大”,同時同時成功引進淡馬錫、德意志銀行與美銀美林等國際戰略投資者。


當時的恆大,一方面適應國人對居住環境的改善需求,將創業早期的“小面積、低價格與低成本”戰略轉向“高品質、高性價比”精品住宅戰略,另一方面擁抱國際戰略投資者,改善企業的治理結構。


得益於“高品質、高性價比”的戰略,恆大的全國擴張戰略極為順利,在2008年底,也就是恆大集團推進全國佈局後的第一個三年,其各項核心經濟指標較2006年均實現了10-20倍的超常規增長,基本完成了“三年時間再造20個恆大”的戰略目標,並在接下來的2009年11月5日,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


上市之後的恆大,迎來了發展的高光時刻。2012年,也是全國佈局後的第二個三年,恆大實現923億元的銷售額,無論進入城市、項目數量、土地儲備、在建面積、銷售面積、竣工面積與利潤等重要經濟指標均進入行業三甲。至此,恆大正式跨入國內房企龍頭行列。


許家印看中的是中國城市化發展的大趨勢、大機遇,2013年,恆大提出“到2020年實現銷售額5500億、土地儲備超過3億平方米、解決就業超過200萬人”的宏大目標。在這個大目標之下,恆大選擇了一條在外界看來極為驚險的擴張之路,其通過大規模舉債獲得資金,把舉債獲得的資金轉化成土地儲備,再把土地儲備快速轉化為物業,最後通過高週轉將物業回籠為現金。這就是恆大著名的“高負債、高槓杆、高週轉與低成本”的“三高一低”戰略。


“戰略大師”許家印的轉型賬本


彼時,中國房地產市場正經歷一場波瀾壯闊的前進之路,雖然有2012-2014年的低谷,但真正敢於投資中國發展趨勢的企業家都沒有放棄。事實也證明,許家印的這一步並沒有走錯,雖然“三高一低”策略飽受質疑,但他仍堅持了下來,結果是,2016年,恆大集團實現年銷售額3733億元,第一次超越萬科成為行業第一。2017年,恆大實現年銷售額5010億,土地儲備達到3.12億平方米,總資產17618億,解決就業220多萬人,基本提前3年實現2013年初制定的2020年奮鬥目標。可以說,如果不是採取高負債策略,恆大集團就不可能快速完成全國性佈局,也不可能獲得日後大幅升值的豐富土地儲備,也就無法取得今日的商業成就。


房地產行業發展到2016年,中國的城市化率也到了57.4%,再加上政策的轉向。在外界都以為恆大將繼續其高槓杆擴張之路時,恆大卻在2017年敏銳地捕捉到了行業發展的脈動,從原來的“規模型”戰略向“規模+效益型”戰略轉變,在經營模式上,從原來的“高負債、高槓杆、高週轉、低成本”的“三高一低”,轉向“低負債、低槓桿、低成本、高週轉”的“三低一高”模式


今天我們再來看恆大2017年的決定,無不驚歎於許家印的先知先覺,從2018年初開始,隨著國內融資的收緊,很多房企都面臨著極大的流動性困難,而恆大由於早早開始去槓桿,降低土儲,同時累計引入1300億人民幣戰略投資,償還永續債1129億元,讓恆大在2018年的地產寒冬中平穩度過,並且銷售再上新臺階。


回顧恆大的戰略轉向,我們看到,許家印的幾乎所有重大決策都具有反脆弱性和反路徑依賴性,前者讓恆大回歸穩健,迴歸高質量發展,而後者讓恆大有不斷創新的能力和持續前進的生機。


所以當我們今天再來看恆大的“高增長、控規模、降負債”戰略轉向時,也就能夠理解了。2020年,我們看到了外部環境的嚴峻,也看到了行業發展面臨的調整週期,恆大此時的戰略調整,對外擴大銷售,對內降低土儲,一加一減,讓公司的負債降下來,以保證企業能輕裝簡行,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

反路徑依賴型企業具有的追求跨週期的平穩增長慣性。


在經濟下行、行業分化加劇的背景下,恆大表現出的強者恆強,戰略判斷和業務實幹哪樣都不可缺少。恆大“節奏大師”般的踩點運氣或許只是表象。過去20多年,恆大的戰略佈局看起來時時在變,但恆大通過過硬的產品品質、強大的成本控制能力、準確的市場定位、大規模快速開發能力等內控管理措施,以及迴歸房地產民生屬性的本質始終未變。此番通過“高增長、控規模、降負債”,相信恆大將繼續穿越行業波動週期,引領行業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