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首都有一石碑,與清王朝有關,子民視為國恥,卻從沒將其銷燬

韓國是受到中國文化影響最深重的國家之一,清朝滅亡之前,韓國境內所流通的官方文字一直都是漢字。包括韓國的傳統服飾以及官民稱呼都是依照中原王朝的規則來進行命名的。

韓國首都有一石碑,與清王朝有關,子民視為國恥,卻從沒將其銷燬

只不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韓國為了推行自己的“民族主義”廢除了漢字,開始推廣傳統的韓文,而韓文畢竟是表音字,在溝通上是很容易出現一些問題的,但韓國又是一個在文化上有著“強烈自尊”的國家,即便是會出現一些困難,也不會再選用漢字。

但有一件事卻很奇怪,既然韓國自尊心如此之強,但在韓國境內卻有一塊記錄著韓國與中國歷史的石碑,這塊石碑在韓國百姓的眼中甚至被認為是恥辱,但韓國卻一直將這塊石碑留著,這到底是為何呢?

要想知道原因,我們就要了解下這塊石碑的來龍去脈。

這塊石碑的中文名字叫《大清皇帝功德碑》韓國的名字稱為《三田渡清太宗功德碑》,從這塊石碑的碑名可以看出來,它與清太宗皇太極有著很直接的關係。事實也確實如此,其中記載的就是皇太極御駕親征征服朝鮮的故事。

韓國首都有一石碑,與清王朝有關,子民視為國恥,卻從沒將其銷燬

那當年皇太極為什麼要派兵攻打朝鮮呢?

首先呢,就是為了解除軍事威脅。在明朝滅亡之前,朝鮮作為明朝的一個藩屬國,一直和明朝中央政府保持正著高度一致的步調。所以在清政權在東北逐漸發展壯大後,朝鮮也就舉起了反清的大旗,雖然雙方並沒有直接起衝突,但仍舊是保持著敵對態度的。

倘若皇太極帶領軍隊去前線與明朝作戰之時,朝鮮突然在後方發動襲擊,很可能會對自己形成前後夾擊之勢,使得自己兵敗身死,當時駐紮在東北地區的毛文龍已經足夠讓皇太極感到煩惱了。若是再有朝鮮這麼一方勢力作為後方支援,要想取勝自然是難上加難,所以皇太極若想毫無後顧之憂的對抗明朝,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降服朝鮮。

韓國首都有一石碑,與清王朝有關,子民視為國恥,卻從沒將其銷燬

再者,出於政治地位考慮皇太極也要搞定朝鮮。皇太極自繼承努爾哈赤汗位以來,勢力愈發的壯大,他已經不再滿足於東北的那塊小天地了,而是想涉足中原一統天下,他除去可汗的稱號,改國號為大清,與明朝分庭抗禮就是證明。

而既然要取代明朝的地位,那麼在自己的大後方就不允許有明朝藩屬國存在,他要的是自己的藩屬國,一個屬於自己,聽自己話的藩屬國。

這個戰爭是什麼時候打的呢?最終結局如何呢?

在公元1636年,皇太極正式與明朝分庭抗禮之後,曾讓使者向朝鮮送去國書,要求朝鮮放棄對明朝的藩屬,轉而投降於清朝。不過朝鮮並不將皇太極的國書當成一回事,甚至對於清朝的使臣壓根就不接待,將其拒之門外,於是皇太極大怒,藉此名義發兵12萬進攻朝鮮。

韓國首都有一石碑,與清王朝有關,子民視為國恥,卻從沒將其銷燬

朝鮮只是一個小國,國家軍隊戰鬥力低下不說,連整體的軍事部署也是非常的混亂。所以等到皇太極12萬大軍跨過鴨綠江之後,朝鮮軍隊迅速被清軍打得潰不成軍,於是在短短12天之後,皇太極便帶領軍隊到達了朝鮮首都漢城城下。

其實當時朝鮮國王也曾做出了一些掙扎,比如派使臣求援明朝,並要求各地軍隊前來勤王。不過當時的大明王朝已經是自顧不暇,所以對於朝鮮並沒有給出太多實質性的幫助。而各地派遣的勤王軍隊又和清朝軍隊不是一個等級的,很快便被擊敗了。

因此,朝鮮國王在被皇太極圍堵47天之後,也就舉著白旗出來向清軍投降了。

而朝鮮之所以會主動投降,皇太極採用的雙管齊下政策起了很大作用。當時的皇太極一方面派大軍壓境,另外一方面對於俘獲的高官家屬還有皇宮子弟給予優待,之後讓這些皇宮貴族的家屬奉勸國王儘快投降。

而當時朝鮮國王也自知打不過,再加上皇太極對於他的這些族人還都不錯,並且還承諾投降可保王位。於是朝鮮國王最終也就出城投降,正式成為了清朝的一個藩屬國。

韓國首都有一石碑,與清王朝有關,子民視為國恥,卻從沒將其銷燬

那為什麼會刻一個石碑呢?

這是當時的皇太極為了確保朝鮮對於自己的藩屬關係,讓清朝軍隊在接受了韓國的投降之後強迫朝鮮人刻出來的,目的是用它來證明自己曾經到過這,並征服過這。

在石碑上主要寫了皇太極當年如何帶兵一步步突破朝鮮的防線,打到朝鮮首都漢城之下的。並且還寫到皇太極是一個恩情並重之人,到了這裡並沒有屠殺百姓,所以整個朝鮮舉國上下要對皇太極感恩戴德。

總之,都是一些誇讚自身的話。這明顯就是打了人家,還要人家磕頭求饒說自己錯了。因此在當時朝鮮人看來,這是一種莫大的恥辱。

韓國首都有一石碑,與清王朝有關,子民視為國恥,卻從沒將其銷燬

所以在當初刻石碑的時候,沒有人願意為這個碑提文。其實也正是因為這個碑文是在清朝軍隊強壓之下被迫做出來的,這才導致這個碑文上的文字寫的有點潦草,甚至有點不正式的感覺。

等到後來清朝徹底佔據中原之後,這個石碑也就成為了雙方建交的一個友誼見證,石碑被朝鮮政府給保護了起來。每當有清朝大使來朝鮮參觀的時候,都會特意的去看一眼這個石碑是否有損壞。

朝鮮國王由於害怕石碑損壞之後會惹怒宗主國清朝,所以也一直將這塊石碑保護的很好。而清朝看到朝鮮這麼乖巧,也就一直沒對朝鮮做出過任何懲罰措施,兩家相處的十分融洽。

等到甲午戰爭爆發之後,朝鮮被日本戰爭侵佔,日本為了將朝鮮徹底的去中國化,也就扶持了一個親日政府,並且開始全面銷燬朝鮮曾經作為中國藩屬國的一個歷史證據,就是在這種環境下,這個石碑也就被埋入到地下。

韓國首都有一石碑,與清王朝有關,子民視為國恥,卻從沒將其銷燬

清朝滅亡之後,這塊石碑被當地的文物部門挖了出來並且保存。只不過由於它的存在令自身感到恥辱,所以這塊石碑再次被埋到了地下。

直到後來發生了一場大洪水,這才讓這塊石碑再次得以重見天日。而這次韓國政府出於尊重歷史的態度,也就沒有再次將這塊碑給埋在地下,更沒有將其銷燬。但也不能說將其保護起來了,因為它只是被隨手扔到了一個公園裡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