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橋上橋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華州橋上橋

​圖文作者 薛建新


(注:此文寫於2016年9月)華州有一座古橋。該橋位於渭南市臨渭區和華州區交界的赤水河上,隸屬於華州區赤水鎮。該橋為古代官道(潼關道)上的重要交通設施。

華州橋上橋

相傳,1900年,慈禧太后在八國聯軍攻打京城後逃亡西安,途徑赤水河橋時,陰雲密佈的天空突然放晴,並出現一道彩虹,慈禧太后認為此乃祥兆,在慈禧太后回京又路過此橋時,便將沿途官員孝敬的兩顆寶珠賜予這座古橋的龍頭之上。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周圍村民蓋房子在橋下面取沙時挖出一個‘洞’,有了這個‘洞’,加上傳說中的寶珠,大量的群眾都前來挖‘洞’,一探究竟有沒有寶珠。挖了三天三夜,寶珠沒有挖出來,卻在橋下又挖出一座橋來!

九孔石拱疊橋

華州橋上橋

這座古橋上下橋體都是九孔石拱橋,上橋南側有六個形態各異的龍頭依次排開,北側現只保留了三個不完整的龍尾,橋面長70米,寬5米,兩側有石欄,橋面由石條鋪設。


石條鋪設的路面

華州橋上橋


六個形態各異的龍頭

華州橋上橋


殘缺的龍尾

華州橋上橋

在華州區境內,現有四條渭河支流,分別是羅紋河、石堤河,遇仙河和赤水河,都是由秦嶺發源,由北麓流向渭河。地勢屬於南高北低,平時河水流量都不算太大,但遇到山洪,河水就會暴漲。羅紋河上游有小夫峪水庫和龍潭水庫,地處華州區少華鄉。石堤河由石堤峪直接流向渭河。遇仙河上游是橋峪水庫,途徑金惠塬區、大明塬區流入渭河,小華山水庫洩洪渠的水也歸入遇仙河。赤水河上游是澗峪水庫(現已納入渭南市城市用水水源地),途徑高塘塬區流入渭河。現代橋樑可以看到雙層橋體或多層,比如武漢天興洲長江大橋,上層為汽車通行的公路,而下層可以並列通過四列火車,又比如南昌大橋,上層為雙向六車道的公路,下層則是非機動車輛和行人通行。而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赤水河石拱古橋它的上下橋墩、橋洞是對齊的!下層沒有任何作用!更為奇怪的是,為什麼當時會把下面的橋體掩埋起來呢?


2013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州橋上橋

查閱華縣誌得知,這座赤水河上的橋上橋是分兩次建造,下橋是乾隆年間建造,而上橋是道光年間建造,兩者相差竟有160多年。是什麼原因讓古人在相隔那麼長時間且橋周圍並沒有奇特的地理環境的橋上又建造一座一模一樣的橋呢?原來,據華州區水利部門記載,赤水河在乾隆年間水患頻發,每隔幾年就有一次大的洪澇,在山洪爆發時,赤水河在經高塘塬區時大量的泥沙就會沖刷下來,加上這座古橋距渭河入口僅2000米,渭河水遇到大的洪峰時河水就會倒灌回來,在河床不斷加高的情況下不得已而為之的在原本的橋體上重新修建了一座一模一樣的橋,這才形成了現在這宏偉的石拱橋上橋。我國有很著名的距今1400多年的趙州橋,但這樣石拱疊橋在我國也是獨一無二的。赤水河途徑了高塘黃土塬區,遇仙河也同樣經過了金惠、大明的黃土塬區,遇仙河有沒有這種河床抬高的現象呢?經過在遇仙河下游的尋找,果然發現了一座廢棄的加高橋樑。橋墩上清晰的字樣:‘74年 第二次加高3.35米’。能有第二此加高,就有第一次加高,說明這座橋是三層橋!但這座橋畢竟是近代建造,鋼筋水泥結構的橋體和赤水河上的石拱橋上橋不能相提並論了。


遇仙河入渭新舊大橋

華州橋上橋


被廢棄的遇仙河大橋橋墩有明顯的記載

華州橋上橋


赤水河入渭新建大橋,全長513米

華州橋上橋

華州橋上橋

華州橋上橋


遇仙河擋水閘工程(防倒灌)

華州橋上橋


文物保護單位的橋頭成為垃圾堆放點

華州橋上橋


仍有載重車輛在通行

華州橋上橋


圖文來源:薛建新

圖文作者:薛建新

整理編輯:華州文史薈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