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昆鐵路縱貫五十年從“英雄路”奔向“幸福路”

●英雄之路

●幸福之路

成為彝族山寨連接外界的“扶貧路”“求學路”“希望路”,以及沿線地區發展的運輸“生命線”

10月7日,大型主題報道《坐著高鐵看中國》聚焦成昆鐵路。

在報道了中國多條飛奔的高鐵後,這一期的報道“慢”了下來,透過在鐵路建設史上極其重要的成昆鐵路,關注這條普速鐵路背後的溫情故事,聚焦半個世紀來發生在四川大地上的動人故事。

豐碑50年“成昆精神”代代傳承

從空中俯瞰,成昆鐵路從成都向南,沿大渡河而上,順金沙江而行,經過大小涼山、跨過安寧河谷,進入雲貴高原。

這是一條英雄之路!成昆鐵路1958年開建,全長近1100公里,穿越了有“地質博物館”之稱的川滇交界地區,其中有500多公里經過烈度為7-9度的地震區,全線60%地段是山嶺河谷,地勢險峻,地形複雜。

為建成這條連接川滇的鋼鐵長龍,30多萬築路大軍耗時12年,開創了18項中國鐵路之最、13項世界鐵路之最,被聯合國稱為“象徵20世紀人類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蹟”之一。

在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的採訪時,多名鐵路建設者回憶起成昆鐵路建設時的場景。

原成都工務段路橋工陳大平1964年入伍即投入成昆鐵路建設,他說,那時沒有先進設備,最好的打隧道設備就是風槍,連續打鑽,“人都要彈暈”,下班時臉上全是泥漿。鐵道兵寧祥友揹著一塊床板、一個小揹包參與成昆鐵路修建,休息時,放下床板往隧道一鋪就住下了。鐵道兵李少石回憶,建設時聽到頭上響動,剛支起架子,就被塌方體砸到暈了過去。中國鐵路昆明局檔案史志室王福永說,成昆鐵路建設中有2000多人犧牲。

成昆鐵路建設留下了“成昆精神”——犧牲、奉獻、跨越。

運營50年來,這條鋼鐵巨龍不斷面臨山體滑坡、泥石流、水害等重重挑戰。為確保成昆鐵路安全運營,一代代鐵路人選擇了堅守。陳大平退伍後選擇了中國鐵路成都局,繼續守護自己修過的鐵路;金口河危石工區班長江永每天“飛簷走壁”,攀上岩石觀測危石情況;一年中有5個月下雪的沙馬拉達車站,10人常年駐守,守護著成昆線海拔最高、里程最長的沙馬拉達隧道……

沙馬拉達隧道不遠處,成昆鐵路複線小相嶺隧道正艱難地挺進,900餘名建設者奮戰在隧道深處。這座開建4年半的隧道,主線平均每天推進不到8米,2018年隧道建設時遇到的突湧水至今未停。建設者馮寶林說,一定會攻下難關,打通成昆鐵路複線最難的峨眉到米易段。

穿行50年“慢火車”帶來發展和希望

當中國大地上越來越多高鐵奔馳的時候,在四川的大涼山深處,5633/4次“綠皮車”緩慢而堅定地奔行在成昆鐵路上。

線路全長353公里,26個站點,跑完全程9個小時。 這趟“綠皮車”經過的大小涼山是國家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也是最大的彝族聚居區,鐵路是沿線村寨通往外界的主要通道。

停靠時長10分鐘的冕寧站,是沿線的一個大站,穿著民族服裝的彝族群眾提著家禽、趕著家畜排隊候車。喜德縣且拖鄉且拖村村民李顯芳常年趕這趟車,收購鵝到外面賣,一公斤掙2元差價。她說:“沒有這個慢車,我們就走不出這座大山。”20多年來,尼波鎮村民依夥伍沙靠著“小慢車”,掙到了養活一家的家用,“這是真正的扶貧車。”

還有更多的孩子,坐著“小慢車”外出求學。只需 3元,喜德中學高三學生朱勇就能在學校和家之間往返。

運營開通50年來,“綠皮車”穿過大小涼山腹地、穿越崇山峻嶺,成為彝族山寨連接外界的“扶貧路”“求學路”“希望路”,以及沿線地區發展的運輸“生命線”。

這條川滇之間的鋼鐵大動脈,極大地推動了沿線發展。

1970年,當成昆鐵路建成通車時,我國決定建設第三個衛星發射中心。這些年來,火箭、衛星、燃料等都是坐著火車來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在運送這些“特殊乘客”的幾十年間,成昆鐵路見證了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在攀枝花市的攀鋼廠內,一組組100米長鋼軌被吊運至“敞篷車”上,即將通過鐵路線運送到成昆鐵路複線的建設現場。在中國已建成的高鐵中,每3米鋼軌就有1米來自攀鋼。從生產車間到建設一線,鋼軌都是通過成昆鐵路走向世界。

成昆鐵路複線攀枝花到昆明段已經開通,“綠巨人”奔馳在標準更高、時速更快的鐵路上。乘客李曉萍樂呵呵地說:“以前從攀枝花到昆明要5個多小時,現在2個小時就跑攏了,方便!”

“全線僅剩峨眉到米易段未通。”中鐵二院副總工程師王毅介紹,複線設計時速160公里,和老線相比運行速度更快,運營里程也縮短了200公里左右。“全線通車後,成都到昆明的時間將縮短到原來的1/3,運輸能力將提高4倍。”

新聞背景

10月1日至8日,大型主題報道《坐著高鐵看中國》推出,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南方都市報等多家媒體選取了京滬高鐵、哈大高鐵、青藏鐵路等10條有代表性的鐵路線路,從歷史維度、國家戰略、百姓民生等視角挖掘提煉線路特色主題,全景式展示“十三五”規劃成就和中國之美。(四川日報記者 王眉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