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祥石雕传承「3」

明清时期,嘉祥石雕的雕刻手法趋向简洁,刀法更加圆滑。很多作品在建筑上得以体现。明代建筑群---宗圣庙的石刻艺术精华,突出反映在宗圣殿的周围石柱上。石柱八面,每面都刻着形态各异的花卉和动物,诸如二龙戏珠、荷花、菊花和牡丹等,刀工细致,构图饱满,错落有致。成于清末的疃里镇后贾村的九成宫碑、黄浦碑及兰亭序碑,以及1929年刻成的青山寺惠济公大殿前的龙头碑,高雅、精美、凝重、睿智,既不失汉魏的粗犷气魄,又承启隋唐丰满庄重优美的造型,构思巧妙、刻艺精湛、自成一体,已形成嘉祥石雕独特的风格。

嘉祥石雕传承「3」

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之前,石刻艺人收入低,只有少数作品存世,少数家庭作坊式生产,品种单一,艺术水准不高,保存了古朴而鲜有创新。

嘉祥石雕传承「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嘉祥石刻艺术得到恢复和发展。至1990年底,全县有石刻艺人2000余名,雕刻的产品主要有人物像、石狮、石鹿、石马、石鼓、石桌、蒜臼、门枕、门卡石、等,除装饰园林、公共场所和家庭外,还广泛用于农村建房。杜宗美刻制的成对微星石狮,已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杜运标雕刻的石麒麟重10吨,安放在县城青年路北首,成为县标。嘉祥武氏墓群石雕研究所生产的石雕工艺品有100多个品种,设计精巧、雕刻细腻,既保持了中国传统的民间石雕艺术风格,又有独特的创新之处,在青岛、北京和日本东京的展览会上受到专家学者的青睐,孟蒙、郝治、石可等30多位工艺美术界专家分别题字作画高度赞扬;不仅在国内销售10多个省,而且进入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国际市场。其中做工精良的孔子行教像,高4.5米,重20吨,创造了石雕孔子行教像的世界之最,1990年3月东渡日本落户。

嘉祥石雕传承「3」

嘉祥县委、县政府为做大做强嘉祥石雕品牌,建立了嘉祥石雕文化产业园,嘉祥石雕迎来了石雕产业发展新机遇。如今,嘉祥石雕由单纯的手工技艺上升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石文化,创作手法多种多样,圆、浮、透、线、沉、影等多种雕法并存;作品已形成十大系列,近千个品种,灿若繁星,遍及海内外。《嘉祥石雕》一文中有关于嘉祥石雕所获得的奖项的内容:"北京陶然亭公园的风雨同舟纪念碑、国家财政部门前的巨狮,山东曲阜孔庙60平方米的大型壁画'孔子事迹图'等均系嘉祥石雕的现代典型之作。中国每年产出的青石雕艺术品中,80%以上来自于嘉祥。1996年,嘉祥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石雕之乡';2004-2008年嘉祥成功举办了五届中国(嘉祥)石雕艺术节;2008年6月,嘉祥石雕登上了国家文化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嘉祥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石雕艺术之乡'。"2010年,嘉祥县政府成功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了"嘉祥石雕"地理证明商标。

嘉祥石雕传承「3」

二、嘉祥石雕文化的现状

1.产品现状

嘉祥石雕取材自当地独有的天青石,以大型、户外、传统雕塑为主,具有典型的北派石雕艺术风格,古朴庄重、威猛高大。随着石刻业发展升级,市场需求,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同时,开始更多的向现代石刻艺术迈进,石刻艺术向"精、小、细、特"方向发展,开拓玉石刻小件工艺品市场,并带动木雕、活性炭雕的发展。

2.资源现状

多年来,嘉祥石材破坏性开采严重,并且造成了环境的污染。2012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在开采中保护,在保护中开采"的山石资源开采理念,倾向发展附加值高的石雕产业,石雕用材多样化,买天下石材,卖嘉祥独特的石雕艺术,使土生土长的石雕工艺转身向外。

3.艺人现状

截止2015年底,嘉祥现有石雕艺人2万余人、30岁以下占20%,30-40岁占25%,40岁以上占55%,年轻人占比小,石雕艺人有减少趋势。雕刻艺人整体文化程度不高,多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高中生以上学历较少,创新能力不足。嘉祥石雕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数不清的雕匠名师,可惜大多数只口碑流传其姓名,清代以前见诸文字的甚少。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嘉祥县长城石雕厂是当前嘉祥石雕产业的领军人物。

4.发展瓶颈

从调查情况看,嘉祥石雕产业迅猛发展的背后,传承与发展、手艺与工艺、批量产品与文化蕴涵之间的矛盾却日益凸显。集中体现为传统手艺无人继承,缺乏创新,缺乏"产、学、研"的结合,产品缺乏宣传和轰动效应,文化品味不高,产业附加值不高。

三、现有"石雕产业园"模式的优势和不足

2000年石雕产业园区的建立,集聚式、规模化的石雕生产加工模式,使得嘉祥石雕产业得以井喷式发展。"嘉祥石雕"品牌知名度提高,产业规模扩大,产值提升,工人收入增加,嘉祥也成为了全国著名的"中国石雕之乡"。但是,产业化、规模化的石雕艺术品只能是有助于经济效益、生产效率的提升,而无益于产品"文化内涵"的提高和石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一方面,石雕企业为追求成本最低化和利润的最大化,往往以牺牲石雕产品的艺术性为代价;另一方面,一些石雕企业为了抢夺客户,采取不理智的压价竞争手段,致使石雕产品附加值较低,对传统技艺带来冲击。

第二,石雕加工工具、机械以及化工、化学原料的大量运用,在提高石雕产品的加工能力、优化产品细节、减少废品率的同时,相对手工技艺为主的传统石雕技艺而言,艺术表现力、文化承载力和产品的独有性、稀缺性上却产生了严重的稀释效应,降低了产品的文化品味。

第三,人才培养不力,技艺传承后继无人。石雕技艺主要依靠师徒口授身教,又是一门又脏又累的苦差事,目前不管是当地人还是外来人员,愿意从事石雕的年轻人都不多,石雕艺人老龄化现象严重,石雕技艺面临人才断层的困境。加之石雕企业之间对优秀石雕艺人、明争暗抢、互挖墙角致使石雕企业在人才培养上不愿投入,技术封锁,从业者很难真正掌握传统石雕工艺的精华,一些传统技艺日渐泯失。

第四,原创能力不强,抄袭模仿严重。嘉祥石雕以传统雕刻为主,现代气息不足,大多数企业不具备研发和创新能力。同时,嘉祥石雕艺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导致具有较高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产品较少。

第五,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产品同质化严重。由于长期缺乏自主品牌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以及维权过程复杂、维权成本高等原因,一些石雕精品往往一面世就被轻易复制,给知识产权人、嘉祥石雕品牌和产业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而且,石雕产业园区目前依旧是落后的露天加工的生产方式,粉尘噪音污染严重;石刻艺人工作环境恶劣,冬季冷,夏季热,雨雪天不能干,既影响了工期,也影响了石刻工人的收入和身体健康;年轻人不愿从事该行业,高素质雕塑人才不愿来园区创业。上述问题错综复杂,制约了嘉祥石雕产业的"提档升级"和石雕产品的艺术价值,机械化、流水线的生产模式已然成为技艺传承和产业升级的桎梏。

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任务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淘汰落后低效产能,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嘉祥石雕面临整顿关停的局面,几千年的嘉祥石刻技艺就此濒临绝境。嘉祥县县委、县政府通过"转方式、调结构",对石雕园区"提档升级",以"官助民办"的方式,通过招商引资,市场化运作,吸纳社会资金建设新的石雕产业园区,厂房内配置防尘除噪设施,清洁化生产,改善石刻工人工作环境,实行全天候加工生产,目的就是要使嘉祥几千年的石刻技艺得以保存,让嘉祥石雕产业发展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