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愛未必是孩子脆弱的原因,“要挾”才是!

挫折商——人在面對挫折時化解並超越挫折的能力。

溺愛未必是孩子脆弱的原因,“要挾”才是!

在我們國家,孩子們經受挫折的能力一直都比較低。

有人認為家長對於孩子越發溺愛造成的。

其實,溺愛未必是造成孩子們承受挫折能力低的主要原因。

根據心理學研究發現:父母的“要挾”,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生活中有一個這樣的現象:

如果把一個好蘋果和一個壞蘋果放在一起,那麼很快,好蘋果也會變成壞蘋果。

溺愛未必是孩子脆弱的原因,“要挾”才是!

很多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中,就容易犯這樣的錯誤:會將孩子身上的“好蘋果”和“壞蘋果”捆在一起,結果,那些“好蘋果”就變成了“壞蘋果”。

舉個例子:

媽媽帶小明去表弟家裡玩,表弟買了一個新的變形金剛拿出來給小明玩。

玩了一會,表弟想要把變形金剛要回來。

但是小明玩的正高興,不願意還。

於是兩個人就打起來了,小明還把表弟打哭了。

媽媽過來讓小明給表弟道歉,可小明自己也被表弟打痛了,就不願意道歉。

媽媽就說:如果你不道歉,下午就不帶你出去游泳了。

小明生氣的說:不去就不去!

後來表弟的媽媽出來說,小朋友嘛,越打越親。

下午媽媽還是帶著小明和表弟都去游泳了,小明卻一直表現出悶悶不樂的樣子。

溺愛未必是孩子脆弱的原因,“要挾”才是!

原來,小明的媽媽知道小明最喜歡游泳,所以故意拿“不讓游泳”這件事,來“要挾”小明必須道歉。

經過了媽媽的要挾,小明下午對於游泳這件事的興趣明顯降低了。

如果媽媽生活裡面總是拿游泳這件事作為要挾條件,總有一天,小明會對游泳這件事徹底放棄興趣。

這就是我所說的好蘋果和壞蘋果。中國的媽媽習慣於拿孩子的“好蘋果(一件感興趣的事,或者想要的東西,或者其他對孩子重要的事)”和“壞蘋果(孩子的一個小錯誤)”放在一起,這時候“好蘋果”染上了“壞蘋果”,在孩子心中的地位自然變壞了。

另一個現象就是,孩子身上出現了一個小問題,父母經常會把這個小問題衍生下去,變成一個大問題,甚至對孩子因為這個小問題“大發雷霆”。卻忽略了這個小問題和自己表現出來的情緒、行為強度是嚴重不匹配的。

而孩子,也經常表現出來逆反心理,和父母對著幹。

溺愛未必是孩子脆弱的原因,“要挾”才是!

這些小問題,在長期反覆的過程中,讓孩子非常害怕遇到矛盾、挑戰、失敗。

因為孩子遇到了問題A,就會聯想到問題B,問題C,變得患得患失。

或者把問題擴展為超大A,因為一件小事想起來很多“大”後果而變得怯懦。

“低挫折傷”就是在父母這樣反覆的訓練中形成的。

正確的做法其實非常簡單——就事論事。遇到了問題,就只當一個單獨的問題來處理,而不要把其他的問題攪進來,這不僅僅是一種好的教育方式,也是一種在社交中,家庭中非常有效的處理問題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