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伐董卓,為什麼關東諸侯比漢室宗親還要著急呢?

引言:

西涼軍閥董卓進入洛陽之後,禍亂朝綱,廢立皇帝,弄得人心盡失。關東的諸侯歃血為盟,組成反董卓聯軍,共同討伐董卓。這本是大家熟知的劇情,但其中有幾個疑問不得不提出。

為什麼來的都是地方諸侯,主導者為何不是漢室宗親?董卓究竟做了什麼事,讓關東諸侯一定要聯手對抗他?關東聯軍費那麼大勁結盟,為何董卓退出洛陽後就偃旗息鼓,是力不能及,還是目標已實現?

01 董卓在洛陽,得罪了誰?又拉攏了誰?

董卓在進入洛陽之後,做了這麼幾件事:

第一,奪取兵權。董卓一開始帶到洛陽的兵馬並不多,不足以控制整個局面。而且當時洛陽還有一個強力人物執金吾丁原,在和董卓唱對臺戲。董卓暗中收買丁原的手下呂布,將丁原殺死,吞併其部眾,從而將洛陽區域的所有軍事力量納入自己的掌控之中。

第二,廢立皇帝。董卓將原先的少帝劉辯廢黜,立劉協為皇帝,自己封為相國,權傾朝野。

第三,提拔士族官員。由於桓靈二帝時期的黨錮之禍,大量清廉正直的黨人遭到打壓。董卓為這些黨人恢復名譽,並任命一大批地方官員,而自己親信的任命則相對剋制

董卓率諸公上書,追理陳蕃、竇武及諸黨人,悉復其爵位,遣使吊祠,擢用其子孫。

卓又以尚書韓馥為冀州牧,侍中劉岱為兗州刺史,陳留孔伷為豫州刺史,東平張邈為陳留太守,潁川張諮為南陽太守。卓所親愛,並不處顯職,但將校而已。--------《資治通鑑》

第四,肆意妄為。董卓擾亂後宮,並且手段殘暴,無緣無故地殺害大批百姓,搶奪財物,讓百姓驚恐不安,朝不保夕。

我們可以看到,董卓的所作所為讓東漢皇室顏面掃地,並且讓百姓咬牙切齒,但唯獨對關東士族進行了很大程度的示好。但為何後來的反董急先鋒都是這些董卓任命的關東地方官呢?漢室宗親都在做什麼呢?


討伐董卓,為什麼關東諸侯比漢室宗親還要著急呢?

董卓統治手段十分殘暴


02 漢室宗親此時都在哪?

在東漢末年,除了劉備,有名有姓有實力的漢室宗親有這麼幾位:劉焉、劉虞、劉表、劉岱、劉繇。

益州牧劉焉,履歷顯赫,曾經在冀州、南陽等地任過職。他早早看出東漢皇室的權威在不斷減退,於是向漢靈帝建議,恢復州牧制度,整頓吏治,以此來安定天下。

劉焉的理由冠冕堂皇,他也成為了三國時期第一批州牧中的一員。是想尋一片安身之地也好,還是想有所作為也好,總之在董卓進入洛陽之前,劉焉早已人到益州。

在益州,劉焉一方面利用追隨他的東州人士大力壓制益州本地豪強,另一方面與五斗米教的張魯聯合,阻斷與東漢朝廷的聯絡。

從這些動作可以看出,野心勃勃的劉焉恐怕心中早已有了想法。州牧可以統領一州的軍政事務,其實際權力基本等同於西漢初期的劉姓諸侯王。

董卓在洛陽的所作所為,也許正合劉焉的心意,漢室的控制力越弱,則他在益州越逍遙。


討伐董卓,為什麼關東諸侯比漢室宗親還要著急呢?

益州牧 劉焉


幽州牧劉虞,忠於漢室,地處大漢最邊角,山高水遠,為人清廉正直,能夠造福一方。

虞雖為上公,天性節約,敝衣繩履,食無兼肉,遠近豪俊夙僣奢者,莫不改操而歸心焉。-------《後漢書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

董卓希望劉虞能夠到洛陽擔任太傅,由於太過遙遠,加上道路阻塞,使者居然到不了劉虞面前。同樣的,劉虞如果從幽州率兵南下,到中原地區參戰,其距離和物資消耗足以將幽州拖垮。

而且劉虞與屬下公孫瓚的矛盾也是重要的掣肘,從幾年之後兩人翻臉兵戎相見來看,此時恐怕矛盾早已產生,劉虞不能冒著如此大的內部風險前往參加會盟。


討伐董卓,為什麼關東諸侯比漢室宗親還要著急呢?

幽州牧 劉虞


荊州牧劉表,這是我們熟知的一位。正是在討伐董卓這一年,劉表接手荊州牧,此時諸侯討董已經開始了。當時袁術在南陽地區有強大的兵力,據《後漢書》記載,劉表居然無法正式到荊州上任,不得不“單馬入宜城”。

到了荊州,劉表與本地大族蒯氏、蔡氏合作,行仁政、撫民心,同時還要防範袁術。從討伐董卓結束後,袁術派遣孫堅攻打荊州的事情看,袁術對於荊州的覬覦不是一天兩天。因此,一個是時間上來不及,一個是在荊州立足未穩,劉表不可能有力量參加諸侯會盟之事。


討伐董卓,為什麼關東諸侯比漢室宗親還要著急呢?

荊州牧 劉表


揚州牧劉繇,他接任州牧還是在四年之後,此時他正在淮浦躲避戰亂,自然無法前來。

兗州刺史劉岱,這是唯一一位參戰的實力派漢室宗親。

這麼多漢室宗親,大多身居要職,有不想來的,有不能來的。但不難看出,他們中不少人對於趕走董卓這件事並不急迫。也許是隨著東漢的朝綱敗壞,這些實際意義上的劉姓諸侯王心中都有著各自的想法。

那麼我們來看看實際到場的各路諸侯,他們都是心懷漢室的急公好義之輩嗎?各路諸侯之間有沒有什麼聯繫呢?

03 袁紹為何能當上盟主?他代表的是哪些人?

真實的討董戰役,沒有演義中浩浩蕩蕩的十八路諸侯,在場的大概有這麼幾位:勃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這十一位諸侯。我們可以看出,

基本上就是冀州、中原和南陽一帶的諸侯。

順便提一句,討伐董卓並不是如演義中由曹操矯詔發起,此時的曹操、孫堅在聯軍中都沒有資格稱為一路諸侯。在《三國志 先主傳》正文中,甚至沒有提到劉備參與了此次戰役。後來的諸位三國大佬此時只能乖乖當小弟。


討伐董卓,為什麼關東諸侯比漢室宗親還要著急呢?

討伐董卓的主角 袁紹


那麼,為什麼盟主會是袁紹?在座的諸侯還有幾位州牧和刺史在呢,地位和資歷都在袁紹之上啊。我們來看一看各位諸侯之間的聯繫。

這十一位諸侯中,韓馥是潁川人,袁氏門生;劉岱與袁紹關係極好,《三國志》記載“紹令妻子居岱所”;王匡,曾與袁紹共同在何進手下任職,並且共同誅滅過宦官,並肩作戰過;張邈,和袁紹是朋友(後來反目);張超,張邈的弟弟;鮑信,與袁紹在何進手下做過同事。再加上原本姓袁的三位,袁紹、袁術、袁遺。

看到這裡,各位諸侯大佬的出身、背景、關係,共同指向了此次討伐董卓背後真正的主導者和話事人,汝南袁氏。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汝南袁氏代表了當時的關東士族,掌控著這一次戰役。所以,此次的盟主必然是代表著“四世三公”的袁紹。

那麼在大漢岌岌可危之時,連漢室宗親們都駐足觀望,為什麼這些關東士族們如此積極?他們對於董卓有什麼仇什麼怨呢?這就涉及到貫穿兩漢四百年的關東、關西之爭。

04 董卓究竟動了誰的蛋糕?

秦漢以來,以函谷關為界,劃分關東、關西。漢高祖劉邦定都長安,以關中為基本盤,當時掌握國家權力的是一大批追隨劉邦的功勳貴族集團。對於關東原六國區域的地方豪強,在西漢初期很長一段時間裡,是持打壓態度。對達到一定規模的地方豪強,進行強制遷徙,以防其坐大。

到了漢武帝時期,功勳貴族凋零殆盡。為擴大皇帝的權力,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且大量吸納地方豪強進入行政體系。豪強獲得政治話語權之後,想方設法停止了之前針對豪強的遷徙政策。於是從西漢中後期開始,地方豪強開始快速坐大。


討伐董卓,為什麼關東諸侯比漢室宗親還要著急呢?

以函谷關為界


由於西漢的重心是在長安,雖然也有很多關東豪強進入朝堂,但總體上關西人士還是佔據優勢。

到了東漢,光武帝劉秀依靠關東豪強的力量中興漢室,定都洛陽。漢朝的重心不可避免地開始向東偏移。由於儒家學說成為進入仕途的必修學科,各地豪強開始紛紛潛心研究儒家經學。再加上東漢的察舉制和徵辟制,已經佔據高位的豪強,自然願意推薦本族和親近家族之人來做官,互相提攜,代代相傳。這樣,豪強和儒家經學的結合,就誕生了能夠世代為官的士族。

文化的發展依賴於良好的經濟基礎和穩定的環境,這一點上,關東士族佔據先天的優勢。關東地區自春秋戰國時起,就以經濟繁榮和思想交流頻繁而著稱,諸子百家的絕大部分都誕生於關東區域。

而關西由於西漢末期的戰亂,經濟大受影響。在東漢,涼州等地頻頻發生叛亂,讓關西豪強不勝其擾。經濟疲敝,邊疆不穩,關西豪強在向士族轉化的進程上,落後於關東士族越來越遠。

漸漸地,東漢就形成了關東士族長於儒學,關西豪強鐵血善戰的區分。關東士族能夠佔據廟堂中央,而關西豪強多在邊境帶兵,關東對關西取得了決定性的優勢。


討伐董卓,為什麼關東諸侯比漢室宗親還要著急呢?

關東士族佔據東漢廟堂


但是關東士族的美好生活隨著董卓的進京,被打得粉碎。董卓關西豪強的出身和行事作風,是袁紹等關東士族無法容忍的。而最關鍵的,是董卓居然廢立了皇帝。

董卓換皇帝自然不是真的要為大漢選擇一個英明神武的君王,或者單純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權威。而是由於劉辯是關東士族推上皇位,董卓迫切地需要有關西烙印的劉協來代表關西豪強的利益。

卓大喜,以王為賢,且為董太后所養,卓自以與太后同族,遂有廢立之意。-----《資治通鑑》

這對於關東士族簡直是滅頂之災,關東的象徵洛陽城被董卓控制,關東士族的上升途徑也將由董卓說了算,這讓苦心經營二百餘年的大好局面一朝破碎。漢室宗親尚且可以在各自領地靜觀其變,說不定還可以效仿光武帝再來一次中興。可關東士族們卻是被挖斷根基,洛陽燒了可以重建,但如果不能控制廟堂,士族們就與一般的土財主無異,再也不具備政治上的優勢和特權。“仕途壟斷權”的丟失,才是關東士族心急火燎,擼起袖子要和董卓拼命的真正原因。

05 諸侯討董,是半途而廢,還是各退一步?

歷史上的諸侯討董過程,遠沒有演義中描述得那麼異彩紛呈。“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這些故事都沒有發生。甚至諸侯們都沒有合兵一處,袁紹在黃河北岸的河內,袁術在南陽,韓馥還在鄴城,孔伷在潁川,在酸棗匯合的只有張邈、劉岱、橋瑁、袁遺、張超這幾路而已。

諸侯們190年正月起兵,考慮到聯軍勢大,二月份董卓就把天子帶到長安,順帶一把火把洛陽燒了。尷尬的是,由於畏懼董卓軍隊的戰鬥力,諸侯們都不敢追擊。心裡瞧不起歸瞧不起,真要動起手來,西涼軍的戰鬥力可不是鬧著玩的。

在關東的陣營中,也許只有熱血青年曹操才是一門心思在為漢室著想,奈何人微言輕加兵少,在汴水遭遇大敗,無力扭轉整個局勢。


討伐董卓,為什麼關東諸侯比漢室宗親還要著急呢?

董卓火燒洛陽


董卓遷都之後,此次戰役基本就算結束了。從我們觀眾的角度看,諸侯討董當然不算成功。董卓逃到了長安,漢獻帝沒有救出來,整個洛陽城也被燒成一片廢墟,似乎什麼目標都沒有達成。但是從當事雙方來看,這樣的結果卻又都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

董卓成功地回到關西的勢力範圍,關東諸侯沒有膽量進兵冒犯,暫時解除了被圍攻的風險。董卓可以安心地在自家大本營過踏實日子,閒暇的時候還能以朝廷的名義,弄個詔書安排一下關東的人事職務,雖然已經沒有人當回事。

對於袁紹一方的關東士族而言,雖然沒有能夠消滅董卓,將整個局面恢復到東漢之前的樣子,但是成功地將董卓和皇帝趕出洛陽,也是可以接受的結果。從此以後,東漢皇室不再具備“居天下之中”的巨大威力,只能在關西地區自娛自樂。而洛陽被焚燬,則是在關東和關西之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真空地帶。

對於關東士族而言,本就無意攻伐關西地區的土地。現在東漢皇族加在身上的枷鎖已經完全去除,整個關東地區成為士族的後花園。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諸侯們已經成為土皇帝一般的存在。

只要你皇帝老老實實待在長安,別來插手我關東的事情,關東士族是能夠接受這樣的局面的。甚至於,後來袁紹嘗試立劉虞為帝,以及袁術自立稱帝的事情,都是關東士族已經完全不在意東漢皇權的極端體現。

因此,看似虎頭蛇尾的諸侯討董,恰是兩大勢力集團相互妥協的結果。


討伐董卓,為什麼關東諸侯比漢室宗親還要著急呢?

關東聯軍逼退董卓



規模宏大的諸侯討董,表面上是為了匡扶漢室,實際則是關東士族和關西豪強的直接碰撞。

從長遠的效果看,這次最大的贏家依然是關東士族,壓在頭上的東漢皇權被打得粉碎,至此以後,士族的力量不受遏制的增長,憑藉著雄厚的經濟優勢、教育資源和人才儲備,開始真正攪動天下風雲。其影響力貫穿整個波瀾壯闊的三國時代,一直延伸到之後的兩晉南北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