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探店,中國多出了上百萬“美食家”

因為探店,中國多出了上百萬“美食家”

許多人在廣袤的原野上奔跑,卻不知道自己已經在天空下畫地為牢。

戴維·皮林——《生存的藝術》

◆這是什麼神仙菌火鍋?要提前兩天預定!

◆ 燒烤來這裡吃,帶您擼串扎啤嗨上天!

◆昆明最low餐廳清單,有的擠到馬路邊都還搶著排隊!

◆完了完了!這家小鍋米線纏上我了......

......

因為探店,中國多出了上百萬“美食家”

類似上面這些文章,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在朋友圈見過,略帶誇張的標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挑逗情緒的文字和誘人的美食圖片只為了告訴讀者——“快來這裡吃,這裡的美食很好吃”。僅僅通過標題,很輕易地就能判斷,這是一篇“探店”文章。

何為探店?

探店,指的是實地考察某個商家,諮詢瞭解關於商家店面,產品、店內環境等信息,對該商家的地理位置、服務特色、市場價位有一個初步的瞭解,然後拍照寫帖,做點評的過程。

美食探店作為探店典型,現階段已處於較為成熟的發展狀態。從老派的公眾號,到新派的小紅書、抖音短視頻,無論自媒體平臺的興起迭代,美食探店都能穩穩地佔據一席之地,朝著一個更加深層次的方向前行。

由此,也產生了一大批的“美食家”,僅小紅書便發佈了超過109萬篇探店筆記。探過的店越多,吃過的美食越多,便越覺得這個頭銜實至名歸起來。

因為探店,中國多出了上百萬“美食家”

紅人們(包括個人和自媒體)穿過大街小巷,走過城市南北,找到心儀的門店,打開手機與相機對準食物,只為了找到最地道的小鍋米線,最鮮味的火鍋,最煙火氣的燒烤。在探店的過程中既享受了美食,又聚集了流量,還能有不錯的收益。

有的資深探店紅人,憑藉對美食的熱愛,甚至已經嘗過了成百上千家門店的美食,成為了圈內頗有名氣的“老饕”。在聚集了一定的粉絲資源後,探店套現也成為了理所應當的事情。

因為探店,中國多出了上百萬“美食家”

對於商家而言,自然也只是希望能通過擁抱互聯網,以線上渠道宣傳店鋪,帶來客流滿足營銷需求;對於用戶而言,能輕鬆獲取商家、招牌菜品等重要信息,省去了自行查找、判斷的時間,提高了做決策的效率;對於紅人來說,與線下商家合作時,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資源置換,從而直接補給自己的賬號。

從這一層面上來說,紅人探店的營銷模式幾乎是無可挑剔的,“美食家”的身份也名副其實。

因為探店,中國多出了上百萬“美食家”

然而,再好吃的小鍋米線,也只是小鍋米線。因為市場的選擇及用戶的消費屬性,探店內容天生就具有侷限性,價格親民也就意味著只能探中低檔餐廳。

紅人們嘴刁的自由,也僅僅侷限於不想吃什麼,而無法決定自己能吃到什麼。所謂吃遍一座城市,也只是司空見慣的食物罷了,即便走過每一條主街,鋪開廣度,卻也缺乏食材的深度。

對於一個真正的“老饕”而言,吃得好遠比吃得多更重要,《居業錄·學問》中提到:“學博而不精,則流於駁雜。”如果只是流於市井,整日與相差無幾的食物作伴,味蕾的判斷難免會因為如出一轍的味道而受限,只在狹窄的階段內徘徊,而忽略了更高端的美食。甚至於只要食材中規中矩,廚師烹飪不出意外,便是好吃。

因為探店,中國多出了上百萬“美食家”

當然,如果吃東西只是為了生存下去,習慣市井間的味道也無可厚非。但作為真正的“美食家”,有必要用更高端的食材烹飪的食物提高自己的味蕾滿足閾值。

吃鮮兒,就是立志要走遍天南海北,嚐遍街邊巷尾、犄角旮旯所有沒見過、沒吃過、沒聽過的美味,但當你真正走過、見過、嘗過,回過頭來,你會發現真正打動你心中柔軟處的那一抹滋味。

董克平——《吃鮮兒:董克平飲饌筆記》

因為探店,中國多出了上百萬“美食家”

嘗過了高端的美食,有了一定的味覺深度,才能真正意義上地鋪開廣度,那些普遍的食物便會被賦予層次。對於每個人而言,高端食材不一定是“最好吃”的,但一定是“最經吃”的。

比如香格里拉松茸、陽澄湖黃油蟹、吉拉多生蠔、澳洲和牛、美洲藍龍蝦、西班牙5J火腿、阿穆爾魚子醬、帕克滿分紅酒......它們分散在各個高規格的餐廳中,再資深的美食家,想在短時間內找到這些中外頂級食材都十分困難。

因為探店,中國多出了上百萬“美食家”

因為探店,中國多出了上百萬“美食家”

因為探店,中國多出了上百萬“美食家”

因為探店,中國多出了上百萬“美食家”

因為探店,中國多出了上百萬“美食家”

但在C86只味壹口·隱蔽地,想要一次嚐遍也並非難事。有了優異的食材,再經過像中國烹飪大師蘇啟勝這樣的名廚精心製作,菜品的縱深度自然也有所保障,就連《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董克平也對此大加讚賞。

因為探店,中國多出了上百萬“美食家”

所以,“美食家”在嘗味時的諸多選擇,並不是口腹之慾的滿足,也不是“吃嘛嘛香”的坦然,更不是感悟人生的虛浮,所謂美食家,只是因為吃過的好東西多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