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為何成為歷朝版圖的極西?時代的侷限?還是統治者的傲慢?

漢武帝、隋煬帝和唐太宗等皇帝無不為實現萬國來朝這一盛況而努力,但對比各朝的疆域面積可以發現一個共性,版圖都沒有往中亞或者東南亞擴張。

中亞,為何成為歷朝版圖的極西?時代的侷限?還是統治者的傲慢?

唐朝極盛時期疆域

古代能實現統一的王朝不多,但不管是強漢、巨唐,還是大明或大清。其巔峰時期的疆域面積也不超過2000萬平方千米。往北止步於寒冷的西伯利亞,往西受阻於青藏高原,通過河西走廊也只是打到鹹海,為什麼沒有想過進軍西亞或者東南亞呢?從文明形態、地理環境和科技技術等方面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農業文明的根本——適宜耕種的土地

在過去的幾千裡,華夏大地是以農業為主發展起來的。在統治者眼裡,土地就是國家的根本,歷朝歷代的改革派的主要改革內容都是圍繞農民和土地。秦始皇率領的大軍踏平六國後,東亞最適宜耕作的土地都被中華文明收入囊中。

中亞,為何成為歷朝版圖的極西?時代的侷限?還是統治者的傲慢?

農民和土地是最廉價的,也是最不可稀缺的。

而匈奴、鮮卑和蒙古等遊牧民族則不同,他們不重視耕地,只追逐水草。長城便是農業文明和遊牧文明的分界線,漢朝派大將衛青攻打漠南,派班超收復西域,不是看中匈奴的土地,開始化被動為主動,其目的只是為了以保證中原地區的安全。

地理環境的限制

站在十三朝古都——長安,就能發現,往北是寒冷的西伯利亞,往西是青藏高原,往東是黃海和東海。不是因為漢朝皇帝傲慢才喊出那句霸氣無邊的話:"凡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中亞,為何成為歷朝版圖的極西?時代的侷限?還是統治者的傲慢?

佔據一個好的地理位置,管理起國家來事半功倍。

受地理環境和時代科技的限制,當時的人們所能看到的任何有價值的土地都納入自己的統治範圍之內。

交通技術的限制

在汽車、火車和和飛機等現代交通工具出現之前,人類活動範圍十分狹窄。所能依靠的能源動力也只有人力和畜力。古代的統治集團為了傳遞文書和情報特意建立了當時最先進的物流體系-驛站。

中亞,為何成為歷朝版圖的極西?時代的侷限?還是統治者的傲慢?

驛站就像是現在的車站、碼頭。

以唐朝為例,所謂的"八百里加急",就是採取換馬換人的方式連續將公文傳遞下去,一天最多也就跑800裡。當時一里相當於現在的0.454公里,換算過來就是一天363公里。這已經是當時所能達到的極限。當年安祿山在范陽起義,遠在兩千多里之外的唐玄宗6天后才收到消息。由此可見,落後的交通技術限制了統治者對廣闊疆域的管理能力。

中亞,為何成為歷朝版圖的極西?時代的侷限?還是統治者的傲慢?

如果沒有了當代的通訊工具,如果是你,應該如何讓信息流通?

結語

今天的我們看歷史相當於開了上帝視角,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統治者的傲慢。但從上面這張圖片便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大航海時代之前,相信天圓地方的古人始終生活在相對封閉的環境。

中亞,為何成為歷朝版圖的極西?時代的侷限?還是統治者的傲慢?

從這個視角看中國版圖,人或許真的很渺小。

秦始皇平定嶺南百越、漢武帝控制西域與越南地區、隋煬帝攻打高句麗都是積極向外擴張的嘗試。但在地理和科技技術限制的情況下,"治天下的難度遠遠大於"打天下"。

以蒙古帝國與大唐王朝為例,成吉思汗依靠所向披靡的鐵騎建立了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大帝國,但最終還是分裂為四大汗國。而大唐王朝則更擅長治理天下,對於邊緣地域還因地制宜,通過羈縻政策和藩屬制度建立起以長安城為中心的天下秩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