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傭的故事》:從女傭到暢銷書作家,她的經歷告訴我們什麼?

如果在網上查詢“家”的概念,那我們眼前就會彈出這麼一條解釋:“ 共同生活的眷屬和他們所住的地方”。

簡而言之,一個能稱之為“家”的地方,意味著那裡有我們日思夜想的人和可以勾起回憶的角落。

我們知道,自己屬於那裡。

於我而言,家的一個重要功能,其實就是“安全感”。幼年時,身處原生家庭,需要父母給我們安全感;成年後,自己組建新的家庭,這份安全感就需要自己給予。

安全感一旦缺失,意味著“家”的概念也會隨之變得模糊不清。

《女傭的故事》:從女傭到暢銷書作家,她的經歷告訴我們什麼?

《女傭的故事》一書中,女主角斯蒂芬妮正是因為在男友身邊感受不到這份安全感,才會毅然決然地選擇住進收容所,和自己剛出生的女兒相依為命。

她在書的開頭坦言“我只想讓我女兒有個家;光是養活自己,那不叫活著。”

很顯然,家在她眼中,意味著穩定的收入,宜居的住所以及不必為三餐發愁的早晨。畢竟,誰也不願去過那種“整日盯著賬單”的生活。

從國人的角度去理解“家”的意義,一位適齡青年想要成家,現在的社會要求是:首先你要有套房。

有房產,意味著固定的住所,意味著我們潛意識裡覺得,這個世界其實是有那麼幾十平方的地方,完全屬於自己。它會讓我們覺得,自己還有退路。

而房子,又恰恰和安全感掛鉤。所以圍繞安全感,其實有很多延伸。

《女傭的故事》:從女傭到暢銷書作家,她的經歷告訴我們什麼?

1943年,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他將人的需求按照從低到高的層次,分成了五層,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筆者剛才反覆強調的安全感,其實就是我們對安全的需求。

這五種需求之間,其實是層層遞進的關係。拿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來講,人們一般會先填飽自己的肚子,才會去考慮怎樣安全地過活。否則連吃飯都成了問題,又何談安全可言?

女主角斯蒂芬妮因為和女兒相依為命的緣故,白天的勞作已經耗盡了她的全部精力,晚上的時間又要用來照看女兒,所以在她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滿足的情況下,又對社交有了渴望。

她在文中說到:“我渴望有人陪伴,哪怕能有個人給我發封郵件或在電話裡說說話也好……我想交些新朋友。”

馬克思曾說:“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如果我們脫離社會,那麼必然得不到長足的發展。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當我們宅在家一週或是更長的時間後,我們在和外界溝通時,就會產生些許膽怯,有些怕生。

更嚴重的,就會衍生出所謂的社交恐懼症。

斯蒂芬妮在困境中不斷抗爭的過程,其實就是她不斷滿足自己高層次需要的過程。

02

毛姆曾經在《月亮與六便士》中說:

“有時候一個人偶然到了一個地方,會神秘地感覺到這正是自己棲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尋找的家園。於是他就在這些從未寓目的景物裡,從不相識的人群中定居下來,倒好象這裡的一切都是他從小就熟稔的一樣。他在這裡終於找到了寧靜。”

這是毛姆眼中,故鄉的概念。同樣地,其實家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又何嘗不是這樣?

很多人之所以逃離北上廣,除了因為巨大的生存壓力外,還因為在那裡,我們找不到歸屬感。俗氣點講,我們買不起房;往深了說,有的人確實不適合快節奏的生活。

隨著閱歷的加深,筆者越來越認同這樣一個觀點: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這個原則,不是自欺欺人的寬慰,而是一種包容,包容自己,進而擁抱這個世界。冥冥之中,我們總會按照自己的本心,去做最適合自己的事。

《女傭的故事》:從女傭到暢銷書作家,她的經歷告訴我們什麼?

就像女主角斯蒂芬妮,她本來只有高中文化,但是這卻不妨礙她利用晚上的時間坐在電腦前,在鍵盤上敲出自己的夢想。

當她的作品發行後,帶來的不僅是收入的提升,還換回了他人的尊重以及內心的自我實現。這也印證了人們一直強調的那個觀點:一份令自己滿意的事業,不僅能為我們提供經濟基礎,還能體現自身的價值,即自我實現。

這也是為什麼,不少人在選擇工作時會先從那些感興趣的開始做起,原因無他,就是因為他們更容易在工作中拾取自信,從而充盈自我。

除了基於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去分析女主的經歷外,書中的另外一處細節同樣令我印象深刻。

03

斯蒂芬妮的時間幾乎被大量的體力勞動和孩子所佔據,她只有等到晚上孩子睡著以後,才有自己獨處的時間。

簡而言之,她幾乎沒有學習的時間。這也就是意味著,光是保持現狀就讓她精疲力盡,何況是改善生活,跳出自己所屬的階層。

如果你細心觀察過周圍就會發現,階層固化正在慢慢加重。

去年上映的電影《寄生蟲》中就講述了韓國社會中階層固化的問題,因為原始家庭的原因,子女不能得到好的教育,在起跑線上就落後於人,最後一直掙扎在底層。

人們都說:“經過三代人的努力,才能培養出真正的貴族”,言外之意,人家拼的不只是爹,還有爺爺。

《女傭的故事》:從女傭到暢銷書作家,她的經歷告訴我們什麼?

我們都是以家為起點,去開始自己的人生。正如女主斯蒂芬妮一般,導致她最後淪落到無家可歸這一慘狀的,除了她自身的不自律之外,父母離異,原生家庭尚且舉步維艱,哪裡還有機會去顧及他人?即便那個需要幫助的人,就是自己的親生女兒。

階層固化是現狀,但筆者想要表達的卻不是坐以待斃,怨天尤人。我們其實能從斯蒂芬妮身上學到很多。

《女傭的故事》:從女傭到暢銷書作家,她的經歷告訴我們什麼?

她利用深夜寶貴的時間,去準備大學的考試,想要修一個文學學士學位;她為了女兒能夠更好地生活,即使修剪草坪亦或是做女傭這樣看似“低人一等”的工作,都來者不拒。

她用盡一切辦法去改變現有的一切,而不是蜷縮在陰暗的角落,用藥物或是睡眠來麻醉自己。

在這一點上,她稱得上是一名勇士,也是一位勇敢的媽媽。

人們總是偏愛於草根逆襲的故事,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喜歡草根出身的明星的原因。對於岳雲鵬曾經當過保安,在飯店當過服務員的經歷,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

但是大家之所以喜歡他,除了小嶽嶽自身的業務能力之外,從底層一步步走到今天這個位置,其實他的身上早就貼上了“階層躍升”的標籤。

套用一句俗氣的話:“沒傘的孩子,就要學會奔跑”,這其實是一種覺悟。

郭德綱說:“別人點撥你,你也得有那個能耐,有那份靈性,知道自己遇到了貴人,這才能開悟。否則,點撥,也就是成了無謂的指手畫腳。”

所以比起怨天尤人,彎下腰,低下頭,踏踏實實地去努力,比什麼都強。

一一END一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