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為何信謠言不信子女?看了這個調查你就懂了

不少老人會給自己的子女分享網絡文章,不少網文實為謠言。近日,南國早報客戶端在官方微信上發起關於老人轉發文章的問卷調查,有500多名讀者參與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毒、致癌、致死等關鍵詞最抓眼球。社會學家表示,很多老年人輕信謠言甚至轉發謠言,是出於一種表達的訴求,希望得到子女的回應,想與子女拉近距離。作為子女,要注意多關心陪伴老人,及時向老人闢謠。

老人為何信謠言不信子女?看了這個調查你就懂了

有毒、致癌、致死等信息最抓眼球

智能手機的普及,讓越來越多老人也沉浸在互聯網的海量信息中。根據南國早報客戶端調查顯示,參與調查的老人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手機和互聯網,佔比28%,其次是電視、廣播和報紙。

在調查中,49%的受訪老人每天用手機瀏覽信息時間在3個小時以下,35%的為3~5小時,11%的為5~8小時的,8小時以上有4%。

讓記者感到詫異的是,老人在獲取信息渠道的選項中,與鄰居、親戚朋友之間獲取信息的渠道佔23%,遠高於來自與子女溝通佔的14%。

老人最愛轉發哪類信息呢?調查顯示,有毒、致癌、致死等信息最抓眼球,其次是養生長壽、治病減肥、領取紅包等。

“一看標題就不靠譜。”市民徐女士告訴記者,自從母親使用智能手機後,經常轉發的帖子讓她哭笑不得,剛開始還只是發給她,她覺得有些可笑但也沒拆穿。後來,母親將這些健康養生的帖子發到了家族群裡,但依然沒有人理睬。

心理諮詢師李祖樞說,很多老人的身體欠佳,對死亡感到焦慮,對養生信息特別關注。謠言通過“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語言,配合看似“確鑿”的數據、“客觀”的實驗,讓他們產生焦慮和恐慌,從而落入謠言的圈套。

在2018年騰訊網絡謠言治理和謠言榜單中,“洋蔥能殺死感冒病毒”“牙膏可以抑制牙齦出血”“3月將會流感大爆發”等類似文章就位列其中。

為什麼老人會樂此不疲地轉發網文?記者點開這些網文發現,結尾通常會有“趕緊轉給親朋好友”“不轉就會如何如何”之類的語言,這是謠言慣用的套路。在這種誘導下,老年人本著“利他”的初衷轉發,卻不知不覺中成了謠言的二傳手。

記者瞭解到,一些“營銷號”抓住了老人的關注,向老人兜售所謂的綠色食品、特效藥品、醫療器械等,從而實現流量變現,製造謠言成了一門生意。

老人為何信謠言不信子女?看了這個調查你就懂了

六成受訪者不會求證信息真偽

在調查中,60%的受訪者表示,老人在轉發消息前不會通過其他的渠道求證信息的真偽。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李祖樞認為,部分老人的物質生活比較富足,他們更願意花錢給健康多一重保障;而且這些謠言帖中的語言,非常契合了老人對健康的需求。此外,很多老年人也很難學習掌握網絡搜索能力,缺乏求證的渠道。

廣西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建平還認為,現代生活老人相對而言比較孤獨,在這樣的氛圍中,他們有表達的訴求。“互聯網的進步使大家獲取信息非常便捷,很多老人花大量的時間看手機,甚至比年輕人還要多。”

王建平認為,老人轉發各種信息,有時僅僅是精神上需要表達,而不是要去做一些正確的判斷。在轉發的過程中,也包含了他的判斷,而這個判斷對於老人而言不是很堅定。但他要的是回應,形成一種交流。“即使你指出他的信息是錯誤的,大多數老人是接受的,他認為‘你終於跟我說話了’。”

因此,當轉發的消息,被證實是謠言後,有60%的受訪者表示會虛心接受,也有11%的人不願承認,28%的人選擇置之不理。

王建平建議,面對老人的轉發,子女可以及時回應,並正確引導。

老人為何信謠言不信子女?看了這個調查你就懂了

六成多受訪者曾被謠言所誤導

65%的受訪者表示,曾被網上的謠言所誤導。

2019年10月,騰訊110平臺發佈的《中老年人反欺詐白皮書》指出,2019年上半年,騰訊110平臺共受理中老年人受騙舉報量超兩萬人次。其中,97%受騙的中老年人曾遭資金損失,涉案金額從百元到數萬元不等。白皮書還顯示,從詐騙受害人群來看,60後群體更容易落入虛假投資等騙局,人均被騙金額最高。

市民肖女士告訴記者,她母親曾在手機跳出的廣告裡看到有關於某種滋補膏方的保健作用,對方賣1000元6瓶,母親差點就買了。“幸虧我一直跟我媽強調網上買東西容易受騙,一定要先跟我商量。媽媽告訴我之後,我在官方旗艦店一查,價格才20多元一瓶。”

慶幸的是,81%的受訪者表示,會因為在官方媒體上看到權威解釋,及時糾正錯誤的觀念。

王建平表示,在信息海量的年代,老人會關注一些感興趣的信息,尤其是一些自媒體誇張的標題。他認為官方媒體,注重文字嚴謹的同時,也應該在傳播上做好包裝,增加吸引力,吸引老人閱讀。

“轉移注意力,培育新的興趣點。”李祖樞表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生活充實的話就會沒有時間去關注謠言,子女們應該引導父母多接觸正能量的圈子,讓老人有正事做,提高幸福感。在國家和社會層面加強打擊謠言的同時,子女們也應注意反哺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