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扎染:藍底上起白花,是一方非遺文化,陶冶一方人的情操

我曾有幸到雲南做市場研究,需要深入瞭解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雨崩村藏族的一妻多夫制,民族特色的刺繡,永勝琺琅銀器和宜良的竹編,都讓我念念不忘,尤其是極富特色的白族扎染作品。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2006年,白族扎染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雲南大理的周城,有位名為張仕紳的民間扎染高手,被評為扎染國家級傳承人。

01

非遺文化:扎染的傳承

扎染,是極富中國民族特色的染色工藝之一。以布匹為載體,通過紮結與染色兩個步驟完成,共有一百多種不同特色的染色方法。

其中,捲上絞的難度較大,但能扎染出暈色效果,故此技藝又可稱之為絞纈。白族酷愛紮結各種花色,暈染出來的花朵形態各異,是現代化印染技藝所不能媲美的,更是扎染傳承人的驕傲所在。

據古書《實儀錄》記載:漢年間有染纈色法,不知何人所造。可見,早在一千多年前,白族便掌握了扎染技藝,還織造成服飾和生活用品,種類繁多。

盛唐時期,白族人民將扎染製品作為貢品獻給皇帝,亦流通於市集。用以扎染的布匹,亦是白族特有的產品之一。據史書記載,扎染技藝曾傳於日本,後又從日本再流入雲南。那時,扎染技藝的影響深遠。

直到宋朝時期,扎染技藝由傳統的花色,逐步創新,又出現了不同的紋路染色效果,如夾染、抓染和疊染等。

明清時期,白族地區以扎染技藝為傲,每家每戶都具備基本的扎染技藝,還發展成扎染集市,享譽四方。現如今,白族扎染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且出現了一代又一代的國家級扎染傳承人。

扎染技藝發展至今,其紮結方法已超過一千種。而我非常幸運,曾在雲南大理學習過白族的扎染技藝,深刻感受著藍底上起白花的獨特與趣味。在我心裡,我已宛若傳承人。

白族扎染:藍底上起白花,是一方非遺文化,陶冶一方人的情操

高超的扎染技藝


02

白族扎染特色:藍底上起白花

早期的扎染技藝非常簡單,猶如白族地區的民風淳樸這般,其作品樸實無華,令人嚮往。藍底上起白花是最為常見的白族扎染特色。

1、洱海之藍,浪花之白

很多不瞭解扎染工藝的讀者,曾將此誤解為白族地區盛行藍色染布,且早期的紮結方法缺乏創新。其實不然。去過雲南的讀者,相信洱海之藍是不可錯過的美景之一。

洱海的藍沁人心脾,激起的浪花潔白無瑕,使不少白族人民深刻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在他們心裡,藍底上起白花是雲南的特色,有不可替代的美感。

2、以藍為本,以白為善

白族人民喜歡白色,把玉龍雪山視如信仰,是他們的依靠。玉龍雪山之巔,與浩瀚蒼穹相擁,陶冶著他們的高尚情操。藍底上起白花,又猶如藍天裡飄過的白雲,暈染出雲南獨特的美。

我曾聽白族人民說過,他們嚮往藍天,且相信那些逝去的人,都在那一片蔚藍之上,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藍是他們的根本,而白則代表著赤子之心,是少有人信守的誠。

儘管扎染技藝已有逾千種,但白族人民仍嚮往著藍底上起白花的美好意境。更有傳承人方向創新,在如雪花這般白茫茫的布匹上,紮結,暈染成千姿百態的藍色之花。倒也不失為另一種醉人的美。


白族扎染:藍底上起白花,是一方非遺文化,陶冶一方人的情操

03

白族扎染技藝

扎染分為扎花與浸染兩道工序,看似簡單,實則頗為講究。雖說雲南地區家家戶戶喜愛扎染,但白族地區的製作工藝尤為不同。

過去,雲南各地扎染用的布料,基本是白族特色的棉麻混紡白布。可發展至今,機織布的質地柔軟,觸感舒適,已逐漸取代土織布的工藝。

而染布用的原料主要來自蒼山,以蓼藍、板藍根和艾蒿為主,是純植物原料提取出來的藍靛染料,對人體無害。早期,白族人民採摘的是野生的原材料。

但隨著扎染製品越來越受歡迎,原料的需求越來越大,白族人民便開始自行種植。每年三月或四月,都是收割原料的好時機,也有不少白族人民專門種植原料,待收割後送往各大染坊,而不參與扎染製作。

初嘗白族扎染的技藝,需準備一捆白線、一匹白布和配製好的染料。因為我想感受較為原始的白族扎染過程,會選擇土織布,即便質地不夠柔軟,卻不失非遺文化的味道。

整個體驗過程非常簡單,即扎花與浸染,晾乾後便成製品。但親自扎染的感受著實別有一番滋味,彷彿早已遠離城市的喧囂,忘卻工作上的煩憂。那一刻,眼裡、心裡都只有藍底上起白花。

白族扎染:藍底上起白花,是一方非遺文化,陶冶一方人的情操

1、扎花

由於早期的扎染技藝較為簡單,花式不多,基本是扎染傳承者自行發揮。但隨著扎染技藝的發展速度加快,原有稀缺的扎染製品也開始批量化,花式增多,且添加了印製圖案的工序。

很久以前,扎花又被稱之為扎疙瘩。我沒有提前準備花式圖樣,就想隨性地發揮。或許是用慣橡皮筋做捆紮,拿起白線,一時半會不知從哪裡下手。白族人民示範了好幾次,扎花可不是任性捆綁的。

只見白族人民左手捏住要捆綁的“疙瘩”,右手扯著線。先是繞著“疙瘩”捆上好幾圈,後又藉著左手拇指與食指,頗為嫻熟地扎著結。就這樣,我們紮起一個又一個的“疙瘩”。

倘若是隨性紮起的“疙瘩”,要麼是運氣真的很好,要麼肯定會後悔。做成製品後,那花式簡直是亂入版本,就連自己都說不出是什麼圖樣,勉強稱之為“抽象主義”。

2、浸染

完成扎花工序後,需先過一過清水,再放入染料中浸泡。浸染工藝可不一般,多一道工序,顏色就會加深。少一道工序,花色給人的感覺又會不同。

有時格外講究,或冷水浸泡,或熱水煮色。做法不同,成品亦會不同。因我不趕時間,便體驗著冷水浸染的過程。或浸染3-5個小時,或浸染半天。前來旅行的遊客急著取回成品,多數體驗的是熱染過程。

浸染之後,需放入清水,去掉殘留的色渣或異物,再晾乾。待扎染製品乾透,便可拆“疙瘩”。由於扎住的位置沒有著色,變成了藍底上起的“白花”。

傳承至今,扎染技藝由原本的藍白分明,發展到漸變色或潑墨這般的效果。越來越多的年輕傳承者,仍不斷探尋有趣的扎染技藝,還融入現代卡通形象,趣味別緻。

白族扎染:藍底上起白花,是一方非遺文化,陶冶一方人的情操


04

一方非遺文化,陶冶一方人的情操

我在雲南白族地區停留的時間不長,但一番非遺文化的體驗,使我念念不忘。可惜,在這大城市裡,少有扎染體驗之地,也少有人學習扎染技藝。

更可惜的,是我雖體驗過、學習過,可技藝一般,是仍需歷練的傳承者。希望會有這麼一天,我也能將白族特色的扎染技藝,傳到大城市裡,成為老少咸宜的親子活動。

看似簡單的扎“疙瘩”和浸染工序,但紮結的是“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的情懷,浸染的是“一方非遺文化陶冶一方人”的情操。恰如這藍底上起的白花,是雲南本土嚮往的洱海,更是我們理想的傳承。

(本文圖片皆為原創,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