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極人臣的張廷玉,為何在死後僅得到“文和”的諡號

雍正帝:“朕即位十一年來,朝廷之上近親大臣中,只和你一天也沒有分離過。我和你義固君臣,情同密友。如今相隔月餘,未免每每思念。”

《清史稿》論價:世宗初即位,擢鄂爾泰於郎署,不數年至總督。廷玉已貳禮部,內直稱旨,不數年遂大拜。軍機處初設,職制皆廷玉所定。鄂爾泰稍後,委寄與相埒。庶政修舉,宇內乂安,遂乃受遺命,侑大烝,可謂極心膂股肱之重矣。顧以在政地久,兩家子弟賓客,漸且競權勢、角門戶,高宗燭幾摧萌,不使成朋黨之禍,非二臣之幸歟?

張廷玉出身

位極人臣的張廷玉,為何在死後僅得到“文和”的諡號

張廷玉於康熙十一年出生於京城,父親張英時任翰林院編修。待到張廷玉二十六歲準備參加會試時,其父張英此時任職禮部尚書,並且充任了會試正考官。由於避嫌,張廷玉缺席了此次會試。三年後,康熙三十九年,張廷玉如願以償參加會試並且考中,但是成績一般,位列三甲第152名,賜同進士出身。就在一年前,其父張英已官拜文華殿大學士。

康熙朝展露頭腳

張廷玉考中進士後,按照他這個成績基本上沒有留京的希望,但是由於出身相門,仕途上最初期基本上在翰林院任職。康熙四十二年,授翰林院檢討。該職常以三甲出身之留館者擔任,主要負責掌修國史。一年後,入職南書房,常隨駕聖祖出巡,成為近臣。

位極人臣的張廷玉,為何在死後僅得到“文和”的諡號

張廷玉書法

康熙四十七年,張廷玉父母先後離世,回原籍丁憂三年。康熙五十一年,服闋結束後返回京城任從六品翰林院修撰。這時候,張廷玉已三十六歲。康熙五十五年,張廷玉曆練多年後,開始得到起用,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從二品銜。後來在康熙朝最後幾年,先後任刑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士。

雍正朝位極人臣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聖祖駕崩於暢春園,皇四子胤禛入承大統。雍正即位後,革陳除弊、大膽用人不拘一格。就在康熙駕崩一個月後,張廷玉被雍正帝授予禮部尚書,並指出:“朕再四思維,非汝不克勝任”。從此,張廷玉躋身於樞臣之列。

位極人臣的張廷玉,為何在死後僅得到“文和”的諡號

雍正元年,張廷玉復值南書房,與朱軾等人成為諸皇子老師。同年再任順天府鄉試主考官。雍正帝嘉其公慎,賞加太子太保銜;八月,署理都察院事兼管翰林院掌院學士;九月又調任戶部尚書。一直到雍正六年(1728年)晉封保和殿大學士兼管吏部尚書事務。

雍正七年,雍正成立軍機處,將皇權空前加強。軍機處的其主要制度都是張廷玉所籌劃的,並且命張廷玉與怡親王胤祥、蔣廷錫領其事。從這一刻起,張廷玉不僅典掌軍機,又兼理吏部、戶部要職。

位極人臣的張廷玉,為何在死後僅得到“文和”的諡號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病危。臨終前,張廷玉與莊親王允祿、大學士鄂爾泰等同為顧命大臣,遺詔他日以張廷玉配享太廟。

“蜜月”過後,失寵於乾隆朝

乾隆元年,張廷玉繼雍正朝後再度成為皇子老師,併兼管翰林院。乾隆二年(1737年)十一月,授張廷玉為總理事務大臣,加拜他喇布勒哈番,特命進三等伯爵,賜號“勤宜”。由於清朝無文臣封公侯伯之例,卻封張廷玉為伯爵,“系格外加殊恩”。一時間,張廷玉恩寵無二。

位極人臣的張廷玉,為何在死後僅得到“文和”的諡號

待乾隆皇帝穩固江山後,開始與雍正朝留下來的重臣漸生間隙。特別是大學士鄂爾泰去世後,年逾古稀的張廷玉的固執和倚老,使他與乾隆帝關係愈發緊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滿漢臣僚之間的矛盾,使他們很難協調,以致明爭暗鬥、互不尊服。訥親取代了鄂爾泰的地位後,在內閣班次中竟然居張廷玉之前,這讓他內心十分不悅。

2、擔心逝後不能配享太廟,竟然請乾隆擬旨申明,這讓乾隆內心很不滿。張廷玉的確老糊塗了,你所有恩寵都是統治者給你的,當然也可以隨時收回,根本就不存在什麼信譽問題。說不好聽,你這是拿著雍正的遺命來要挾乾隆。

位極人臣的張廷玉,為何在死後僅得到“文和”的諡號

3、乾隆畢竟明裡不敢違背先皇旨意,最後還是給張廷玉寫了個憑證,以示安撫。張廷玉竟然沒有親自前來謝恩,而是讓其子代勞。乾隆憤怒之下,罷黜了張廷玉的伯爵爵位。

4、乾隆十五年(1750年),皇長子永璜剛去世不久,張廷玉再次請求歸鄉,此舉徹底激怒了乾隆帝,於是命以太廟配享諸臣名示張廷玉,命其自審應否配享。乾隆帝用大學士九卿議,罷配享,免以治罪。後來又因四川學政編修朱筌坐罪,命張廷玉盡繳頒賜諸物。

鬱鬱而終

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二十日,張廷玉卒於家中,享年八十四歲,諡號“文和”。乾隆帝最終仍遵雍正遺詔,命配享太廟。

位極人臣的張廷玉,為何在死後僅得到“文和”的諡號

乾隆剛即位時畫像

張廷玉雖然最終心願達成配享太廟,但從他的諡號來說,實在與他終生成就差異甚遠。清朝文官諡號定為二字,且有嚴格規範,以“文”字為第一字的諡號,等級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貞”,在次為文成,然後是文忠。以上四個為最高的諡號,在往下依次是:端、定、簡、懿、肅、毅、憲、莊、敬、裕、節、義、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潔、敏、達、通、介、安、烈、和。

由此可見,張廷玉諡號是位列最後一位的,可謂是勉強獲得。乾隆皇帝決定不了配享太廟的事,但對諡號還是有足夠的話語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