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給大清王朝挖的坑

昨天參加了公司組織的黨員活動--參觀林則徐紀念館,在紀念館裡看到介紹曾國藩的一些文獻。於是乎我對這個歷史人物有了自己別有一番的想法!

大家先回答我一個問題?就是你們心理有沒有這個想法“曾國藩是大清朝的功臣還是罪人?”

曾國藩給大清王朝挖的坑

在我們孩童時期,上過的歷史課一直都在宣揚,中國歷史上真正“開眼看世界”並積極實踐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導下,建造中國第一艘輪船,開啟近代製造業的先聲;同時要不是曾國藩,太平天國可能早就把大清朝一鍋端了。哪裡來後面的洋務運動、同光中興?這樣的一個人,怎麼還有是功臣,還是罪人的問題呢?

在此,我先不去妄加評論,曾國藩對大清朝的功也好,罪也罷。接下來我們先來看看,曾國藩1872年去世的時候,到底大清朝發生了什麼改變?

1、第一項改變,就是兵制,說簡單點就是國家軍隊的建設制度。

曾國藩給大清王朝挖的坑

八旗和綠營

大家都知道曾國藩是湖南人,在曾國藩的湘軍出現以前,清朝的國家軍隊是八旗和綠營。這裡面的綠營跟臺灣的“藍綠”陣營的綠營是不一樣的意思,臺灣的藍綠陣營是因為國民黨的旗幟是藍色的,而民進黨的旗幟是綠色的。而清朝國家軍隊--綠營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的含義,就是因為黃白藍紅四個顏色都被八旗給用了。以後再成立軍隊,為了讓旗幟更加鮮明就只能用綠色命名了。

曾國藩給大清王朝挖的坑

臺灣的藍綠陣營

閒扯了一下,我們就切入正題,由於清朝早期的世兵制下,如果要打仗,朝廷臨時從各軍抽調兵丁,組成部隊,然後臨時委派軍官帶隊出征。跟洪秀全領導的(一起吃穿、一起訓練)太平軍打起戰來,基本都是一觸即潰。

這樣的情況下,清廷只好允許像曾國藩這樣的人,自行組織軍隊。曾國藩組建湘軍採取了募兵制。高級軍官招募下級軍官,下級軍官招募士兵,官兵一體。這樣的募兵制度大大凝聚了官兵團隊的戰鬥力。後來,李鴻章組建淮軍,袁世凱小站練兵,都沿用了曾國藩湘軍的募兵制。雖然這些部隊的戰鬥力都很強,但代價是:軍隊成了將領的私人部隊。各級軍官和士兵“只知有大帥,不知有朝廷”。

所以四十年後,為什麼清朝皇帝主動退位?不就是袁世凱手下的北洋將領,給了壓力嗎?軍頭的一個臉色,皇帝太后只好下臺。你說,這是不是曾國藩給大清朝挖的坑?

曾國藩給大清王朝挖的坑

2、第二項改變,是滿漢之間的實力對比。

大清朝推翻明朝本身就有一個天生的軟肋,就是想以人數極少的滿人來統治汪洋大海一般的漢人。所以,防範漢人就成了清朝的基本國策。各部尚書,有滿人尚書,也有漢人尚書,兩套班子,而且滿人地位在漢人之上。

但是到了曾國藩時代呢?當時國家內外憂患,又遇到太平軍搞起義,本身朝廷自己滿人人少有能力的人又沒有幾個,所以為了使自己的基業長青,以往精心設計的滿漢共治、滿人在上的局面,已經維持200年了,但是顧不上了。只能把希望寄託於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鴻章這些漢人大臣了。清朝後期的四十年,漢人大臣掌握了實權,滿人的統治實際上已經喪失了根基。給後來清朝滅亡又挖了好大好大的一個坑?

3、還有第三項,那就是地方政權從多元變成了一元。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皇朝,它的皇權制度已經發展到非常成熟的地步。重要一條就是地方上有非常精巧的分權制衡制度。分權制衡制度雖然從宋朝就已經開始了,但是到清朝才非常成熟。這樣中央就牢牢控制著地方。在一個省,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等地方大員,各司其職,互相牽制。地方上的兵權、財權、人事權、行政權等等,分屬不同機構。類似唐朝“安史之亂”那樣的叛亂在清朝是不會出現,也不可能出現。

曾國藩給大清王朝挖的坑

這套精巧有效的分權制衡機制差不多被曾國藩徹底破壞了。為啥?雖然曾國藩主觀上是沒有這個目的的,但是的的確確是他間接造成的,他要和太平天國打仗,要招募軍隊,要籌集經費,要快刀斬亂麻地處理各種事務。沒辦法,總督只能一元獨大,大權獨攬。所以,地方上的權力,就漸漸圍繞著掌握軍權的總督集中。四大衙門互相牽制的權力佈局,就不能為繼了。

最典型的例子,是1900年【庚子事變】時,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人,之所以敢於違抗中央命令,直接和外國人達成協議,實行著名的“東南互保”。除了時事上的原因,根本原因是總督權力太大,沒人能牽制。要是在太平天國之前,按照清朝的祖制,這樣的事,根本不會發生。

到了晚清時,康有為曾經說過,光緒末年,十八行省好比十八個小國家。武昌起義為什麼這麼小規模的兵變,爆發不久,各省就很快宣佈獨立,清朝統治瞬間土崩瓦解了?原因就在於,清廷的統治基礎早就被曾國藩開創的“一元化”給掏空了。各省總督叛變就叛變了。

曾國藩給大清王朝挖的坑

上面就是我給大家分享的內容,大家不必下定論,因為凡是事務都有兩面性。你認為好的地方,終有人認為不好。

今天的文章就到這,喜歡我的朋友們麻煩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