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龐統投靠曹操,曹操會以貌取人嗎?

腐攸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俗話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以貌取人,是為不當。孔子看弟子羽長得醜就冷淡他,看另個弟子宰予長得帥就親近,而且宰予能言善辯,但是宰予後來參加謀亂被殺,孔子很後悔以貌取人。

曹操210年到217年間三次下招賢令,不論出身。曹操又是個重視威儀的人,禰衡雖然有才,但是行為不端莊,曹操很厭惡,借劉表之手殺了禰衡。益州別駕張松,為人短小,放蕩不治節操,也是不被曹操待見。可見曹操用人很看重外表。就如現在的面試,先看長相,再看穿著,再看才幹。龐統雖然有才能不為曹操所用。三國演義中說,曹操接受了龐統的連環計,很有疑問。連環計是演義出來的。用來誇張周瑜的戰功。把船都連在一起,燒的那是一大片,火光沖天很是好看。在荊州時候龐統是耒陽縣令,可能沒有見到過曹操。

龐統是怎麼被發現的呢。劉備得到荊州後,考察下面的官員,發現耒陽令不問縣事,荒廢政務,要把縣長龐統除名。諸葛亮說,龐統很有才能,可以一用。於是,劉備就召見了龐統,發現他的確是個人才,劉備也缺少人才,就封龐統為軍師中郎將,跟諸葛亮一樣。實際上,諸葛亮、龐統都是荊州的,之前早就認識了,有這層關係把龐統推薦給劉備。

我們看下龐統有什麼才能和表現。我們發現龐統的才能跟諸葛亮的才能差不多,也是王佐之才,輔導主子開疆拓土稱王稱霸。他自己就說過:“講到陶冶世俗,綜合分析人物,我不怎麼行,但是,如果論給帝王出謀劃策,我強一點”。劉備有了荊州後,龐統就勸說劉備西取益州,這個方向就是諸葛亮隆中對的方向。期間,龐統向劉備獻了一計,就是裝作荊州軍要回防荊州,要走。這個時候蜀中最主要的將領是楊懷、高沛,手下有精銳部隊,據守葭萌關。他們聽說他們巴不得快滾的得劉備要走了,就急忙引輕騎來送行。劉備就勢把這二位給殺了。結果就順利奪下重要的葭萌關,順利進軍成都。

以龐統的這種才能,曹操未必看得上。因為曹操本人就是個軍事家、謀略家。雖然人才多多益善,但是對龐統的這計策。他能用嗎。曹操喜歡收留的是武將,比如關羽、張遼等。還有曹操用的人才基本都是北方人士,龐統屬於荊州人士,沒有什麼關係的話,曹操不一定用。如對諸葛亮,曹操稱之為:諸葛村夫。很是瞧不起諸葛亮。可能是因為荊州都是劉表的部下,荊州人的心理對曹操不服,例如,在曹操南下時候,很多老百姓願意跟著劉備一起逃難。他們認為曹操是賊,是壞人,不正統。那龐統自然也是如此認為。

綜上分析,龐統如果到曹操那裡,不被曹操重用。還有個徐庶也是荊州的,很有才能,但是他身在曹營心在漢,表示不為曹操出一個計謀。是徐庶真的不願意嗎,更可能的是曹操不重用他,防著他。在曹操看來,徐庶也是荊州那一系的。歸根結底,是歷史上固有的南北隔閡造成的。南方總想向北發展,比如楚王問鼎,而北方一直就想徹底征服南方。雖然統一了,但是心理還是有某種對抗,因為歷史上楚國太強大了。惟楚有才,北方總是防著南方的。


歷史與文化縱橫


當然不會了。

其實這個問題不用假設。不論是在《三國演義》中,還是正史《三國志》中,龐統真的都投靠過曹操。

兩者有相似之處,又有很大不同。

《三國演義》中,龐統投靠曹操,是在赤壁大戰之前,為的是獻上“連環計”,給周瑜諸葛亮火燒赤壁創造必要條件。龐統是假裝投靠曹操。

曹操卻不知情,還滿心歡喜的設宴款待龐統,尊以先生之禮,求教破江東之策。對龐統不可謂不敬重,不可謂不愛惜。沒有絲毫嫌棄之意!

為什麼三國演義中曹操敬重欣賞龐統呢?一是曹操本來就有愛才之名,喜歡招攬人才。二是大戰在即,曹操急於探聽江東虛實,尋求破敵良策,龐統來的正是時候。曹操當然求之不得。

歷史上的龐統也投奔過曹操。

龐統原本在荊州南郡擔任功曹。大概相當於南郡太守的秘,書。曹操奪取荊州以後,龐統並沒有跟著劉備逃跑,也沒有放棄工作崗位。而是留下來繼續當他的功曹。其實就是投降了曹操。

那麼曹操是什麼態度呢?

正史中沒有記載。可能曹操當時根本就不知道龐統這個人。也難怪。投降的人太多了,龐統算哪根蔥。

就算是曹操知道龐統這個人,大概也不太會特別重用。

第一,當時曹操剛剛兵不血刃奪取荊州,大軍數十萬,戰將千員,謀臣如雲。正是志得意滿的時候,未必能看得上龐統。

第二,龐統當時名氣並不太大,並不是名滿天下的知名人士。劉備久居荊州尚且不知龐統之才,更不要說遠在中原的曹操了。

第三,龐統新投靠,曹操不可能立刻就信任重用他。

但是不管怎麼樣,小說和正史中,曹操都接納了龐統,沒有因為他相貌醜陋而歧視他。

其實說起來,曹操自己長的就不怎麼樣,看到龐統以後,就算不能同病相憐,起碼不會歧視他。


上將噯福斯


曹操久聞龐統大名,而且在赤壁向曹操獻連環計的正是這個龐統,曹操對龐統有好感,採納了把戰船連在一起,讓北方兵在船上象在陸地一樣如履平地的計策,結果一敗塗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