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出现范仲淹的时间不对,施耐庵有什么理由一定这样写

文 / 文化星河

《水浒传》第一回(节选): 话说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祐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天子驾坐紫宸殿,受百官朝贺。但见:(省略)天子看时,乃是参知政事范仲淹,拜罢起居,奏曰:“目今天灾盛行,军民涂炭,日夕不能聊生。以臣愚意,要禳此灾,可宣嗣汉天师星夜临朝,就京师禁院,修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奏闻上帝,可以禳保民间瘟疫。”仁宗天子准奏,急令翰林学士草诏一道,天子御笔亲书,并降御香一炷,钦差内外提点殿前太尉洪信为天使,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星夜来朝,祈禳瘟疫。

前言:《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编著的章回体小说,一直受到中国大众的喜爱,主要描写的是北宋时期以宋江为首领的梁山好汉聚义的故事。在《水浒传》的第一回就出现了范仲淹,但是结合《宋史》,有几个疑问,范仲淹应该出现在这个时间吗?为什么是范仲淹,不是其他人?范仲淹是儒生,怎么在《水浒传》中这么了解道教仪式?下面分几点谈一谈。

《水浒传》中出现范仲淹的时间不对,施耐庵有什么理由一定这样写

一、范仲淹在《水浒传》中出现的时间是有错误的

《宋史》:以疾请邓州,进给事中。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寻徙杭州,再迁户部侍郎,徙青州。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赠兵部尚书,谥文正。

仔细看范仲淹在《水浒传》中出现的时间,虽然说是仁宗朝,但是在嘉祐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嘉祐是宋仁宗的第九个以及最后一个年号,嘉祐三年是1058年,而范仲淹是1052年去世的。所以说,范仲淹是不可能出现在嘉祐三年的朝堂之上的,这个情节就是作者施耐庵虚构的。其实完全可以写其他人的,为什么宁愿时间不对,也要把范仲淹写进去呢?

二、《水浒传》写入范仲淹,是因为作者施耐庵对范仲淹有崇敬和怀念的感情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江苏兴化人,《水浒传》是施耐庵避战乱在兴化隐居写的。而范仲淹在仕途的最初就和泰州、兴化有着很多交集,

将范仲淹写入《水浒传》,多半是作者对范仲淹的崇敬爱戴之情。那么范仲淹为兴化做了什么,会让兴化百姓多年后仍然感激他,结合《宋史》来看看。

1、范仲淹在泰州、兴化为官,主持修建了“范公堤”,造福一方百姓

《宋史》:监泰州西溪盐税,迁大理寺丞,徙监楚州粮料院,母丧去官。

《至西溪感赋》: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到任后做《至西溪感赋》,表明其不论官职大小,要为朝廷贡献力量、为百姓谋福祉的初心。当时,当地是有捍海堰的,但是时间久远,是唐代建的,名为常丰堰,时常坍塌,作用越来越小。于是范仲淹上书泰州知州张纶,请求重修捍海堰。张纶十分同意范仲淹的观点,上报朝廷批准。天圣三年,范仲淹调任兴化县令,主持修捍海堰。

《水浒传》中出现范仲淹的时间不对,施耐庵有什么理由一定这样写

范公堤遗址

范仲淹从修捍海堰的门外汉,到处请教当地修捍海堰的经验,冲破很多困难。天圣四年,范仲淹的母亲去世,范仲淹离任回籍守丧,临走时仍留书张纶,建设继续修海堤。天圣五年,张纶负责修捍海堰,第二年终将捍海堰修成。建成后,人们为张纶建了生祠,也没有忘记提出修捍海堰的范仲淹。为纪念范仲淹的功绩和为民谋福祉的做法,人们将海堤称为“范公堤”。修好后的堰长约71公里,保护着当地的农田和住宅。修好后,使得许多原先逃难在外的农户回到原籍,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并且由于海水倒灌解决了,当地的盐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

2、江、淮、京东地区(包括兴化)曾经发生蝗灾,范仲淹为民请命,力主赈灾

《宋史》: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侧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

《水浒传》中出现范仲淹的时间不对,施耐庵有什么理由一定这样写

据《宋史》记载,江、淮、京东地区(包括兴化)在仁宗朝发生过蝗灾、旱灾,范仲淹请求朝廷派人去看情况,但是没有得到答复,于是已经在京任职的范仲淹问仁宗皇帝:“如果宫里面半日不吃饭,会怎么样?”仁宗皇帝很感动,于是命范仲淹开仓赈灾,减少祭祀活动,范仲淹接着奏请朝廷免除庐州、舒州上供的折役茶,江东的丁口盐钱,并上书言朝廷的弊政。当地老百姓十分感念范仲淹为民请命,在范仲淹活着的时候,就建有生祠。后范仲淹死后,建有范公祠,表达对范仲淹的怀念之情。

3、兴当地文风,大力倡导办学兴读,办了很多实事

《水浒传》中出现范仲淹的时间不对,施耐庵有什么理由一定这样写

范仲淹纪念馆

范仲淹在兴化当地,大兴教化,建立县学培养人才。兴文风,经常聘请有识之士讲学,使得当地形成了比较浓的读书风气。使得当地从宋朝开始到清朝,一直文化名人不断。同时,修桥铺路,为当地办了不少的实事。

三、范仲淹虽是儒家,但是理论里有不少的道家因素,对道家十分了解

范仲淹的书法作品《道服赞》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中就有“道家者流,衣裳楚楚”的词句,内容摘如下:

《道服赞》:道服赞并序。平海书记许兄制道服,所以清其意而洁其身也。同年范仲淹请为赞云:

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遥是与。虚白之室,可以居处。华胥之庭,可以步武。

岂无青紫,宠为辱主。岂无狐貉,骄为祸府。重此如师,畏彼如虎。旌阳之孙,无忝于祖。


《水浒传》中出现范仲淹的时间不对,施耐庵有什么理由一定这样写

范仲淹《道服赞》

文中多用道家典故,纵观范仲淹一生,其抚琴论易,将对易理的热爱追求,寄情在琴,在儒家的基础上,也有着道家的很多影响,认为“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同时也可以看到其书法的造诣。

《水浒传》中出现范仲淹的时间不对,施耐庵有什么理由一定这样写

后记:北宋名臣很多,《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可以选择很多人写入其中,为什么就算时间弄错,也要把范仲淹写入第一回,

看似不合理的做法,却又很合理。在于范仲淹对施耐庵的家乡做出的贡献,和一直以来读书人对范文正公的崇敬之情。并且其儒学、道学的博学,以及忧国忧民的本色,都让其成为了最佳的人选。也许《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在以他的方式,向这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名臣范仲淹,表达自己的尊敬怀念之意吧。

参考书目:《宋史》、《水浒传》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文为原创文字,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与引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