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時期五石散是怎麼一回事?它引發了怎樣的潮流?最終被誰取代

撰文/趙安國

魏晉的五石散是怎樣的一種東西?它為何掀起魏晉一股巨大潮流,甚至影響了整個歷史風度的發展?在日本東京現在保存著唐人臨摹王羲之的《得示貼》,這個書法的妙處之外還透漏出王羲之是在吃了一種“五石散”的東西后寫的一封短信。

魏晉時期五石散是怎麼一回事?它引發了怎樣的潮流?最終被誰取代

得示貼,筆者拍攝於紹興

“得示,知足下猶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觸霧故也。遲散。王羲之頓首。”這是我在紹興旅行時拍攝的,雖然在書法史上很有名氣,背後卻隱藏著更多的歷史訊息,它可以反映出歷史的真實的另一面。以此可見王羲之自然也是吃這種“五石散”的,所謂的“五石”據說是由石鐘乳,石硫黃,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 “所配製而成,服五石散,三國後期的何宴便說這種五石散吃著:“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的話。作為何進的後人,何晏的舉止頗為不同,他甚至一度引領了後三國時代的前衛潮流。何晏為了顯示自己皮膚白皙,於是在大熱天猛吃熱湯餅,因此大汗淋漓時用紅衣服去擦汗,使其面色顯得更加白皙。此外作為男人卻往臉上抹粉,堪稱當時一級“娘炮”。《世說新語》形容他的舉止頗為傳神“晏性自西,動靜粉白不去手,行步顧影。”在吃了五石散後,何宴變得更加另類,也因此被時人稱之為“玉人”,堪稱當時的顏值擔當的小鮮肉。

魏晉時期五石散是怎麼一回事?它引發了怎樣的潮流?最終被誰取代

王羲之畫像

五石散為何突然彌散在整個晉代呢?歸根結底是在最初,就被賦予了治病的色彩。

五石中有三石具有鎮心定驚、平喘的功效。那麼那些身體虛弱,有心疾等病症的人,服散以治病也很正常。名醫張仲景曾對17歲的王粲說:“君體有病,宜服五石湯;若不治,年及三十,當眉落。”《世說新語》王粲不以為然,沒有治療。年至三十,果然眉落。嵇康身體不好,這是他服散的主要原因。他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一再說“ 況復多病”,“吾多病困”,雖為拒仕之託詞,卻也是實情。《藝文類聚》卷七十五載,嵇康的後人嵇含在其《寒食散賦》中說,他晚年得了-一個兒子,只有十個月大就得了重病,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服用五石散,不到30天就恢復了健康。《周書.藝術.姚僧垣傳》說,北周大將軍賀蘭隆患有水腫氣喘病,坐臥不安,只服用了兩劑五石散,病就好了。五石散確能冶病,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其《千金翼方》中說:“更生散,治男子女人宿疾虛羸、胸肋遞滿、手足煩熱、四肢不仁、飲食損少、身體疾病、乍寒乍熱,極者著床四、五十年,服眾藥不瘥。

魏晉時期五石散是怎麼一回事?它引發了怎樣的潮流?最終被誰取代

相關畫面

此治萬病,無不愈者。”(《千金翼方.卷二十二.飛煉》)又在其《千金要方》中說:“人不服石,庶事不佳,石在身中,萬事休泰。”“所以常須服石,令人手足溫暖,骨髓充實,能消生冷,舉措輕便,復耐寒暑,不著諸病,是以大須服。”其次,五石散成了文人的最愛,因為他能讓人產生飄逸之感和激發口才。也有人認為,張仲景的五石散並非後來具有毒性作用的五石散,而此後魏晉文人爭相服食的“五石散”才是真正的礦物質化合物。

關於服用五石散的最多記載見於《世說新語》,從細節上還原了當時文人或官員吃了這種礦物質後的表現和反應。一天,王恭服過五石散後,到外面行散,碰到弟弟王爽,便問他:“古詩中哪一句最好?王爽還沒有來得及回答,王恭就自己吟詠起來:“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王恭認為此句為最佳。在他看來,人生無常,應該及時行樂。服藥的目的也就是要生活得更快樂一.些。王恭的這種思想,應該代表著魏晉人的一種人生取向。

魏晉時期五石散是怎麼一回事?它引發了怎樣的潮流?最終被誰取代

相關畫面

服藥在魏晉時代能夠大行其道,一.是人們注重精神世界的生活,希望服藥後使自己面目姣好,光彩照人;還有一個原因是服藥能夠逃避政治漩渦。因為服藥不當常常會產生某些後遺症,比如神智不清,比如怕見光怕見人。這就常常使得一- 些棘手的事情通過一些誇張了的服藥後遺症給化解了。《高僧傳》上就有記載:桓玄征討殷仲堪時,大軍經過廬山,桓玄邀名僧遠慧一見, 遠慧就稱服藥後有病不見。《晉書.王戎傳》上記載,王戎為避免齊王同的殺害,竟然偽裝藥性發作,掉進茅坑之中,從而免除殺身之禍。很大程度上,五石散的流行某種程度上成了當時上層社會的標誌與否,因此讓一些窮人想服用卻沒有經濟能力,於是就有人故意裝作吃了五石散後跑到大街上睡覺,說是“發散”。

魏晉時期五石散是怎麼一回事?它引發了怎樣的潮流?最終被誰取代

魏晉文人

當時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如在《太平廣記》中記載,有個窮書生,躺在鬧市中,在地上打滾,大呼熱的受不了了。這一舉動迅速引起了圍觀,並問他年輕人,你這是怎麼了?書生回答說:“我石發”。又問“你什麼時候服用的石,現在石發?”書生說:“我昨天在市上買米回家,米里有石子,我今天吃了就石發了。”因此引得一番大笑。這很像是一個諷刺的雜說寓言,然而卻反應了五石散在社會風氣上的引領作用是相當負面的。因此,始於漢代、盛於兩晉終於隋唐的服用五石頭散的風氣,隨著歷史的發展,五石三逐漸退出舞臺,代之而起的是另一種所謂的“金丹”,但是卻侷限於宮廷之中,而這樣的丹藥導致了許多重要人物的過早死亡。

魏晉時期五石散是怎麼一回事?它引發了怎樣的潮流?最終被誰取代

竹林七賢

服食所謂的“金丹”被致病、致死的帝王政治家大有人在,如北魏的道武帝、秦朝的秦始皇、漢朝的漢武帝、唐之唐太宗、唐憲宗和明代的嘉靖和清朝的雍正,都曾因妄想長生服用這種早期的化學產物。根據相關研究,丹丸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這是一種毒性很大的化合物,其中硫的含量為13.0%,汞的含量為60.9%,另有約26.1%的成分目前尚不清楚為何物。綜合歷代服食丹藥的病患特徵來看,大多都表現嚴重躁鬱症,敏感、多疑,直至精神系統徹底崩潰,或喘息不定、或行步快慢無節、或言語失措,這些都是典型的中毒症狀。因此,無論五石散還是所謂的丹藥,對人身體的損害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從另一角度也可看出,古代知識分子,在探索養生的道路上曾走了許多彎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