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只爱务农,能有出息吗?

“ 如果你不能成为你期望中那样伟大的人,那么也要安于自己平凡的人生角色,承担好自己的责任,尽好自己的努力,不卑不亢的奋力生长——让大树长成大树,让小草长成小草”

1.

偶然听到一位老师说起一个孩子的状况:这个孩子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不太好,各方好像也没什么特长,普普通通。但是,在一次农耕活动中,老师就发现他在这方面好像有种特别的优势,干起活来特别得起劲,全班同学就数他做得最好了。他干活时那种投入和那种轻松,都自然地表现在他的脸上。老师开玩笑地说:这孩子,就是这命。

一个孩子只爱务农,能有出息吗?

这,难道有什么不好吗?

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质,有的喜欢书法,有的喜欢武术,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农耕,甚至,有的孩子什么兴趣爱好都没有……说真的,当老师时间长了,真的感觉到:有的孩子,确实不是读书的料。既然这样,我们又何必强求呢?我们知道,不管一所学校处于什么样的档次,不管一位老师有多么厉害,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学生都统统送进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总有一些学生要被分流到一般的学校、职业教育类学校,有的还会直接走向社会参加工作。

这其实也没什么问题。一个社会要发展,除了需要少部分的精英做出贡献外,更需要普罗大众的全体参与。因此,一个学生不管学习成绩如何,即使是排在最后面的,只要有自信心,有想象力,创造力,能善于与人交往,总能够在社会上站住脚,并实现自己的价值的。

2.

可是,我们当下的教育,却偏偏想着要把“小草”培养成“大树”,好像只有长成大树了,居高临下了,出人头地了,才算成功了。

在这样的追求下,很多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已经把“学生教育”异化为“升学教育”了,两只眼睛里就只有分数。学校的一切行动都紧紧围绕升学率,一切措施都紧紧围绕成绩靠前的学生。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学校的管理、教师的精力等各种优质资源几乎都放在了那些有可能升学的学生身上,而对那些没有机会升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其他学生的“陪读、陪学、陪考”。

一个孩子只爱务农,能有出息吗?

这些学生,学校不管他们能不能承受,都要他们跟着其他学生一起做大量的、高强度的训练——即使这些训练对他们来说以后一点用也没有。有的学校甚至为了能让部分好学生能考到好名次,不惜牺牲这些学生的利益,把他们当做垫脚石。而当每一次考试结束之后,学校会召开全体学生大会或家长会,隆重表彰那些考试名次在前面的学生,并把他们的照片放在学校的橱窗里。这种做法在鼓励大家向优秀学生学习的同时,一定也会冷落了那些学生。在他们看来,自己只是个“多余货”,自己存在的价值只是为了衬托别人,这不仅会刺激到他们脆弱的神经,甚至会发生心理扭曲。

有个报道,说一名初中生放学回家,父亲在窗户里看到儿子走过来,可几分钟后听到有人在楼下喊“有人跳楼了!”原来孩子这次考试成绩落到了年级的后几名,感到未来没有希望了,就选择了跳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非要把小草培养成大树的悲剧!

3.

当然,“让大树长成大树,让小草长成小草”,并不是指无为而教,放任自流,而是指在教学时,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长处。

世界上找不到两边相同的树叶,同样,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独特的美丽,对与所有的人都使用相同的标准 ,会摧残那一份份独特的美丽,使很多人无法发挥出自我的优势从而被埋没掉,偏离了实现自我的人生目标。

一个孩子只爱务农,能有出息吗?

一个木匠懂得用不同的木材做不同的家具,一名医师懂得用不同的药材去治疗不同的疾病。如果让木匠把所用的木头都用作栋梁,医师把所有的药物都去治大病,那不但做不好,反而会变成了笑料。所以,教育者和木匠、和医师一样,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人尽其用,使每个孩子的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挥。

老子说“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4.

最后,就用自编的一首小诗,来调整我们的心态吧:

一个孩子只爱务农,能有出息吗?

教育,要求自然,

就像在合适的季节里,

种下一粒种子,

然后,开始期盼,开始等待。

或许它不会发芽,

或许,它只是有点懒,暂时没有醒来。

但,这又怎样?

我知道,

一月的日历中,撕不下二月的日子来,

三月的春风里,见不到四月的桃花开。

慢慢等,静静等,

在希望的时间里,

每一分钟都可能发芽。

就把剩下的交给时间吧,

小草会长成小草,

大树会长成大树。

一切是那么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