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學導論 筆記(二)

邏輯學導論 筆記(二)

Green dove Green dove 3月17日


邏輯學導論 筆記(二)




論證結構的五種類型:簡單結構 序列結構 收斂結構 閉合結構 發散結構

簡單結構(simple structrue)是指只有一個前提和一個結論的結構,這時最簡單的論證。

序列結構(serial structure)又可稱為串行結構或線性結構是指一個前提知識一箇中間結論且這個中間結論作為前提又支持下一個結論,如此等等.`

收斂結構(convergent structure)又稱並行結構,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前提分別獨立支持同一結論的結構。

閉合結構(linked structure)又稱為組合結構,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前提共同只是一個結論的結構。

發散結構(divergent structure)是指一個前提,同時支持著兩個或兩個以上結論的結構。


我正在說的這句話是假的。——說謊者悖論

liar paradox

20世紀上半夜數理邏輯轉主導地位

1950年,正當人們正熱衷於研究和傳授面向數學的數理邏輯時,比爾茲利他出版了《使用邏輯》(practical logic)一書,該書後來再版改名為《有條理的思維》(thinkingstraight)


當時只提出了除閉合結構外的四中結構

問題:反正形式論證結構是一種相同概念,是否是正確的?

不同概念,前者是形式邏輯家術語,後者是非形式邏輯家術語。

三,論證與解釋

前提標識詞:因為,由於,鑑於,根據理由是,這麼說的理由是,支持我的觀點的是

結論標識詞因此,所以,由此可見,總而言之,這樣說來,其結果是

觀點和事實

邏輯學導論 筆記(二)


例子:識別下列論證的前提和結論

所有人都是必死的動物

蘇格拉底是人

因此,蘇格拉底是必死的動物

除因此外都是前提

如果....那麼...並不表達論證,只是條件句不表達觀點。(前後件有關係)

識別論證的“六大原則”:

論證只有一個結論。一個語篇如果不止一個結論,那就包含了不止一個論證。

把結論當作論題,把前提成為論據。(議論文中)

論證必須至少有一個前提,且可以有多個前提。

前提與結論只是通過參照它們分別在論證中所發揮的作用進行來進行判定的。(前提不一定在前面)

前提與結論可以以任何順序出現。

論證中的前提可能是隱形的,也可能是顯性的。

在任何論證中,論證者必須相信其所有前提都是真的且結論必然為真(演繹)或可能為真(歸納)。

例子:會議還沒開始,老梁正在路上

取決於老梁人物的身份

論證的評價:論證評價標準是多樣的可以分為三類:邏輯標準 修辭標準 論辯標準

有時,一個語篇到底論證還是解釋,是不清楚的。我們這種情形成為兩可情形。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識別呢?把兩可情形看作論證,遵循了最大化論證解釋策略,又稱“寬容原則”

Susan Haack,Philosophy of Log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p11(邏輯哲學)

亞里士多德的論證評價的三條標準:

分析標準(analytical criterion)

修辭標準(rhetorical criterion)

論辯標準(dialectical criterion)

什麼論證是可靠的:所有前提都是真的:推理形式是有效的(valid)

蘇珊·哈克的論證評價三條標準:

邏輯標準(logical criterion)討論的是前提和結論之間的恰當關係:

實質標準(material criterion)討論的是前提和結論的真假:

修辭標準(rhetorical criterion)討論的是論證對聽眾是否具有說服力,吸引力和有趣。

一個論證是歸納上強的,當且僅當,所有前提均真而結論正如該論證所主張的那樣可能真。

例:我見過許多蒙古人,他們都能歌善舞,因此,所有蒙古人都能歌善舞。

結論超越前提 結論過強。

Green dove Green dove 3月17日

論證結構的五種類型:簡單結構 序列結構 收斂結構 閉合結構 發散結構

簡單結構(simple structrue)是指只有一個前提和一個結論的結構,這時最簡單的論證。

序列結構(serial structure)又可稱為串行結構或線性結構是指一個前提知識一箇中間結論且這個中間結論作為前提又支持下一個結論,如此等等.`

收斂結構(convergent structure)又稱並行結構,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前提分別獨立支持同一結論的結構。

閉合結構(linked structure)又稱為組合結構,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前提共同只是一個結論的結構。

發散結構(divergent structure)是指一個前提,同時支持著兩個或兩個以上結論的結構。

我正在說的這句話是假的。——說謊者悖論

liar paradox

20世紀上半夜數理邏輯轉主導地位

1950年,正當人們正熱衷於研究和傳授面向數學的數理邏輯時,比爾茲利他出版了《使用邏輯》(practical logic)一書,該書後來再版改名為《有條理的思維》(thinkingstraight)

當時只提出了除閉合結構外的四中結構

問題:反正形式論證結構是一種相同概念,是否是正確的?

不同概念,前者是形式邏輯家術語,後者是非形式邏輯家術語。

三,論證與解釋

前提標識詞:因為,由於,鑑於,根據理由是,這麼說的理由是,支持我的觀點的是

結論標識詞因此,所以,由此可見,總而言之,這樣說來,其結果是

觀點和事實

例子:識別下列論證的前提和結論

所有人都是必死的動物

蘇格拉底是人

因此,蘇格拉底是必死的動物

除因此外都是前提

如果....那麼...並不表達論證,只是條件句不表達觀點。(前後件有關係)

識別論證的“六大原則”:

論證只有一個結論。一個語篇如果不止一個結論,那就包含了不止一個論證。

把結論當作論題,把前提成為論據。(議論文中)

論證必須至少有一個前提,且可以有多個前提。

前提與結論只是通過參照它們分別在論證中所發揮的作用進行來進行判定的。(前提不一定在前面)

前提與結論可以以任何順序出現。

論證中的前提可能是隱形的,也可能是顯性的。

在任何論證中,論證者必須相信其所有前提都是真的且結論必然為真(演繹)或可能為真(歸納)。

例子:會議還沒開始,老梁正在路上

取決於老梁人物的身份

論證的評價:論證評價標準是多樣的可以分為三類:邏輯標準 修辭標準 論辯標準

有時,一個語篇到底論證還是解釋,是不清楚的。我們這種情形成為兩可情形。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識別呢?把兩可情形看作論證,遵循了最大化論證解釋策略,又稱“寬容原則”

Susan Haack,Philosophy of Log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p11(邏輯哲學)

亞里士多德的論證評價的三條標準:

分析標準(analytical criterion)

修辭標準(rhetorical criterion)

論辯標準(dialectical criterion)

什麼論證是可靠的:所有前提都是真的:推理形式是有效的(valid)

蘇珊·哈克的論證評價三條標準:

邏輯標準(logical criterion)討論的是前提和結論之間的恰當關係:

實質標準(material criterion)討論的是前提和結論的真假:

修辭標準(rhetorical criterion)討論的是論證對聽眾是否具有說服力,吸引力和有趣。

一個論證是歸納上強的,當且僅當,所有前提均真而結論正如該論證所主張的那樣可能真。

例:我見過許多蒙古人,他們都能歌善舞,因此,所有蒙古人都能歌善舞。

結論超越前提 結論過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