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炊煙,再也看不見

曾經,炊煙是每個農村的一道風景,嫋嫋繚繞中,提示和召喚著勞碌的人們,遙祝著遠方的遊子。不知何時起,農村逐漸改造灶膛或改用其他能源做飯,不覺中,再也看不到昔日的裊裊炊煙。

以前,農村條件差,燃料單一,做飯燒火大多使用柴火和煤炭,每到做飯之時,家家廚房頂上的煙囪裡,爭先恐後的往外冒著煙,如一列列小火車噴出的煙霧,在空中飄旋,纏繞,然後慢慢散去。

炊煙是一個時間符號,在鐘錶、手錶還沒有普及的年代裡,農村主婦都憑著感覺和觀看天象估摸著大概的做飯時間段,既是他們的一種本事也是一種長年累月養成的習慣。大概的時間段裡,不同人家的煙囪裡,彼此就會升起一股股炊煙,漸次連城一片,在村子上空聚散。

炊煙是村子裡的號角,各家各戶的炊煙一升起,村裡便有了勃勃生機。炊煙中,左鄰右舍廚房裡就會奏出鍋碗瓢盆協作曲,一陣陣各種香味迫不及地的翻牆越院四處飄蕩。此刻走在村巷裡,別有一番滋味。

炊煙是遊子們身處異地的思鄉符號,每每想起故鄉、想起老孃,心頭就會立刻浮現出一副老孃忙碌的身影,一副副炊煙飄繞的熟悉面面立刻躍然心頭。如果能夠靜心聽上一首《故鄉的炊煙》把不住能讓你淚流滿面。

遊子們少年時期在家鄉成長學習,特別是在以前缺吃少穿的年代,每天炊煙升起的時候,就意味著很快就能吃飯了。因此,很多在外的遊子對於故鄉的思念符號,為什麼總是對於炊煙十分親切,有一種特別深、很難忘的記憶。

當初的背井離鄉時,身後除了父母不停的搖手,還有村子上空不時飄起的縷縷炊煙,像是對即將遠行的遊子說再見;每次回家,還未走入村子,遠遠的就能看見飄起的炊煙,像是對於遊子歸來時的問候。

以前的農村雖然貧困落後,但是生活的氣息到處都有,牛羊狗的叫聲、村小學的朗朗讀書聲,不時擦肩而過的鄉鄰,樸實熱情的人們,都在用自己的勤勞,奮鬥著各自充滿希望的明天。

現如今的農村,日子比以前好過了許多,寬敞明亮的廚房裡,各式現代化的家電成了做飯炒菜的主角。昔日陪伴家人一起度過艱苦歲月的那些廚房"功臣"們,許多怕是早已找不到了"退休"後的身影。

農村經濟條件好了,人們環保觀念強了,為了省事和維持廚房的乾淨衛生,往日的柴火、煤炭等燃質早就悄悄退出廚房,被幹淨,環保、省事的電源和燃氣以及各種廚房電器取而代之。

村子裡的房子一家比一家蓋的好,村裡的人氣一年不如一年。村人大多都是關起門各過各家的日子,偶爾在村巷裡碰到,能不能打上一句招呼,都要看看彼此的心情和往日的關係……

沒有了牛羊豬的村子,除了偶爾的幾聲狗叫,一切都會是靜悄悄的。缺少了往日裡飯點時家家飄的炊煙,現在的村子是安靜和無味的,若不隨時看錶,都不知道何時該要做飯。

缺少了炊煙的村子,成了許多遊子們回家時隱隱的痛。每次走進廚房陪著父母做飯時,也許心底會不經意的飄起年少時,那一幕幕急切等待吃飯的場景,說不一定鼻孔裡還能味道昔日充滿廚房的柴煙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