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全球已經生態化的供應鏈去中國化?That is impossible!

Odin

世界範圍的大疫情以來,有一個聲音一直在中國內外喧囂:

未來的大趨勢不是全球化,而是全球試圖去中國化。

一時間某些不明就裡的人 ,真的忐忑不安,人心惶惶了。下一面我們就這個問題展開一些討論,堅定信心,以正視聽。

將全球已經生態化的供應鏈去中國化?That is impossible!

將供應鏈搬出中國,似乎成了過去兩三個月新冠肺炎疫情衍生出的熱門話題。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讓中國供應鏈的生產活動幾乎完全停頓,影響席捲全球:蘋果的新 5G iPhone 有可能因疫情而延期推出,特斯拉新款芯片無法及時交付、陷入“芯片門”糾紛。其餘像三星、小米、索尼等著名跨國企業,均受到供應鏈停擺的影響。

因此,開始有海外評論文章指出,全球科技的下一個趨勢就是——Not made in China。

美國和日本的某些政府官員是此股言論的熱心吹鼓手。美國白宮首席經濟顧問 Larry Kudlow 表示:“對於美國企業從中國遷回美國的所有支出,美國政府應該給於100%的報銷。”而日本經濟產業省也推出了價值 2435 億日元的“改革供應鏈”的項目,用於資助日本製造商將生產線撤出中國。

一時間風聲鶴唳。事實上,中國目前已基本控制住了疫情,工廠也開始逐漸全面復工。但“把供應鏈撤出中國”的噪音反而愈加強烈,那麼,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是否會因疫情而受到影響?以及會受到多大的影響?

“遷離中國”的聲音不是今天才冒出

將全球已經生態化的供應鏈去中國化?That is impossible!

身為“世界工廠”,中國製造業曾經歷過兩波“逃亡潮”

從 2005 年左右開始,隨著中國經濟起飛、人民收入快速增長,勞動力成本也在增加。本來衝著廉價勞動力才來中國生產的外國企業,陸續把供應鏈從中國搬到勞動力成本更低廉的越南、泰國、孟加拉等新興經濟體生產,帶來第一波的供應鏈出走潮,這波搬遷集中發生在服裝、玩具、皮鞋等傳統制造領域。而另一部分重視生產質量的高附加值企業,發現大量新興經濟體在各方面配套上遠比不上中國,而且熟練工的數量與質量完全不足,只能選擇留在中國。

將全球已經生態化的供應鏈去中國化?That is impossible!

中國、印度、越南三地的出口數據比較,中國出口在2008年前受到一次沉重打擊,之後繼續。

而差不多在同一時間,科技產業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智能手機、數碼產品等高附加值產品的需求快速上升。這些高精密產品,無法用傳統生產線、簡單廉價勞動力來生產,而有賴大量熟練工人。因此,儘管中國當時經歷了一波供應鏈出走潮,但中國的出口金額不降反升(上圖)。

將全球已經生態化的供應鏈去中國化?That is impossible!

2018 年美國入口的傢俱和鞋類產品當中,只有約一半來自中國;但手機和筆記本電裡,超過 70% 均產自中國。

反而,這一撥“供應鏈出走潮”,使中國製造拋棄了一部分以成衣鞋具為主的低附加值產品,轉為生產手機或筆記本電腦等高附加值科技產品為主(上圖)。

為了滿足生產,跨國企業在中國興建了高科技生產線,引入了大量的自動化機床、複雜的電腦信息管理系統,從而奠定了中國從傳統工業時代轉型至以自動化、信息化為主的工業 3.0 代。

不過,中國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供應鏈出逃記”仍然持續上演。美國顧問機構波士頓諮詢 (BCG) 在 2011 年就曾預測,由於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不斷增長,中國的供應鏈一定程度上會向美國迴流。但儘管如此,它強調這並不會影響中國在供應鏈上的重要地位。第二撥供應鏈出走潮,源自 2018 年起的中美貿易衝突。以蘋果為例,在特朗普的蘿蔔加大棒下,蘋果就不斷推動供應鏈往海外遷移,並要求富士康在印度和巴西等地設廠。

但為何逃離不了?

不過,路透社在2019年8月一篇報道中指出,儘管中美貿易戰在 2019 年尚未平息,但蘋果供應鏈反而更加依賴中國,科技企業始終離不開中國製造。

將全球已經生態化的供應鏈去中國化?That is impossible!

上圖可看到中國仍是蘋果供應鏈的大本營

蘋果們為什麼離不開“中國製造”?答案很簡單:“中國製造”仍然是科技業供應鏈的最佳選擇。

沒有從事工業生產的的朋友,也許會覺得企業在中國設廠,僅僅是為了中國的廉價勞動力。這種想法顯然狹隘了。如今的工業 3.0 供應鏈,早已不是上世紀那種以勞動力密集的手工作坊式工廠,而是高度自動化、高度信息化的生產線。要推動這樣的高科技生產線高速運轉,需要有大量的工程師。

9 年前,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就曾要求蘋果把生產線遷回美國,但當時還是蘋果 CEO 的喬布斯就一口拒絕,原因是,美國不可能為蘋果的生產線提供足夠的工程師。儘管奧巴馬承諾會加強美國工程師培訓,但到了 2017 年,蘋果的現任 CEO 庫克依然說:“在美國,你可以召開一次模具工程師會議,但我不確定我們能否把會議室坐滿。

但在中國,這些模具工程師可以坐滿幾個足球場。”這並不代表中國教育制度比美國人要好,而僅僅是多年來中國的供應鏈發展,為中國培養了大量經驗豐富的硬件工程師;龐大的製造業生態,也為工程系畢業生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年輕人也更願意投身供應鏈產業。

相比之下,歐美國家的本土科技供應鏈規模相對較小,也沒有足夠的就業機會來養活大量的工程師。連美國都無法提供足夠的工程師,其它新興國家就更為困難了。

將全球已經生態化的供應鏈去中國化?That is impossible!

而且,中國供應鏈的優勢並不僅限於人力資源。由於中國發展供應鏈遠比其它地區要早,所以擁有更完善的供應鏈配套。供應鏈服務商 Intouch 公司比較了中國與印度的整合幾組供應鏈數據後,指出印度供應鏈的優勢僅在於低廉的人力成本,但基建和管理上卻讓人頭疼(上圖)。

優良的生產線,除了需要低成本的工人,也需要充足的電力供應、完善的物流體系、安定的社會秩序、高效率的政府效率等等。儘管中國特定條件上不一定能比得上歐美國家,但仍然會比不少新興市場要好很多。高新科技產業供應鏈,已不再是單純的一家工廠,而是一整套生態系統。

將全球已經生態化的供應鏈去中國化?That is impossible!

即使蘋果、三星能把工廠遷出中國,但無法把植根中國多年的上游產業也全部遷移出去,同樣無法把當地的物流運輸業一併遷移。三星算是最早一批把供應鏈遷到越南的韓國科技企業,但由於越南工業實力不足,其生產線仍然無法擺脫中國供應鏈的粘力。

根據路透社及電子工程專輯的報道,三星在越南的生產線,有三成的手機零部件來自中國,中國疫情爆發後,越南封銷了中國的陸運交通,使供應鏈和物流陷入困境,導致三星無法達到生產目標。

《華爾街日報》後來諷刺說:“三星遷出中國的決定看似聰明,但最後他們還是被疫情打倒了。”2013 年版本的 Mac Pro,其必須要從中國進口的螺絲釘。

將全球已經生態化的供應鏈去中國化?That is impossible!

科技產業供應鏈設計,均以低庫存為目標,只要上游缺了一顆鏍絲釘,下游很可能就會因為缺貨而停擺,導致整條生產線癱瘓。現成的例子就是蘋果。以往蘋果最高端的 Mac Pro 電腦,均在美國生產。但去年《紐約時報》報道稱,蘋果由於在美國找不到足夠的螺絲釘,不得不從中國入口。最後逼得蘋果在去年底決定把 Mac Pro 大部分生產線搬回中國,只有在美國出售的 Mac Pro,才在美國生產。好吧,你可能會說,跨國企業富可敵國,只要有錢,不就能吸引上游生產商造螺絲釘嗎?不是的。現代供應鏈的複雜程度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不是任何一家螺絲釘供應商,都可以為蘋果生產螺絲釘的。

將全球已經生態化的供應鏈去中國化?That is impossible!

及時生產製示意圖

目前,跨國科技企業大多使用及時生產製 (Just-in-time),供應鏈需要通過信息系統,監控銷售渠道的庫存量,通過頻密而少批量的生產,降低庫存(如上圖)。

一些大型科技企業更會使用供應商庫存管理(Vendor Managed Inventory, VMI)等更復雜的系統,將上游的多個供應鏈,垂直整合到自家的生產和信息系統裡。但萬一如果上游供應商無法配合,連鎖反應將會影響整個企業的生產和銷售計劃。

因此,科技企業在海外建立能運用自如的供應鏈,不但要重建立上游生態圈,也要跟這些上游供應商長期磨合,瞭解、適應甚至是改良他們的運營方式,才能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般地操作。換句話說,即使這些跨國企業真的要徹底遷出中國,也絕非在幾年內就能實現。

因此,一條靈活而又高效率的供應鏈,其價值絕非少許稅務優惠或補貼所能相比。要知道蘋果在 2020 第一季度收入逾 900 億美元,如果因為供應鏈跟不上而缺貨,那每天損失的銷售金額就超過 10 億美元。

所以,美國的稅務優惠再有吸引力,也不足以彌補缺貨帶來的損失。同樣的,蘋果生產成本達到 500 億美元,如果要通過快速降低產能來避免庫存積壓,每天能減少接近 6 億美元的生產成本,也比日本提供的一次性 2400 億日元(約 22 億美元)搬遷補貼,更有吸引力。

既然中國的供應鏈有如此優勢,既然要遷出中國這樣不容易,為什麼這些企業仍然要遷出中國?事實上,跨國企業並不是要“完全“遷出中國,僅僅是“部分”遷出中國,他們僅僅是為了分散風險,不想把雞蛋全部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短期目標:找一個“備胎”

雖然現代供應鏈管理很重視策略性地培養長期的合作伙伴,但也同樣很重視多樣化採購模式。

將全球已經生態化的供應鏈去中國化?That is impossible!

2018 年,中興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後,華為警覺到危機逼近,遂快速推動相應計劃。2019 年美國把華為也列入實體清單後,華為準備多年的備胎芯片海思“一夜轉正”,推出的手機也幾乎不需要美國的零件(上圖)。

華為被列入實體清單的經驗,讓企業們產生巨大的危機感,但也對華為在“備胎”上的操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儘管坊間的評論不斷指出,貿易戰將會使企業把供應鏈遷出中國,但美國媒體 Axios 就曾引述供應鏈業內人士的說法:腦袋正常的人,是不會把所有的供應鏈都撤出中國的。

同樣地,儘管外媒不斷報道稱疫情導致中國供應鏈停擺,促使供應鏈加速脫離中國,但企業在疫情裡的經歷,讓他們再次確認:

將全球已經生態化的供應鏈去中國化?That is impossible!

2020年3月底,中國的疫情開始得到有效控制,蘋果在中國的供應鏈已基本恢復,但緊接著疫情在海外突然爆發,反而輪到中國以外的供應鏈停擺,拖累了蘋果的生產計劃。Wired 因而表示,那些本來叫囂著讓供應鏈遷出中國的評論,在全球爆發疫情後都靜了下來。

要知道全球跨國企業,花了幾十年時間才在中國建立起來的供應鏈生態,經歷了各種考驗,已經證明了“中國製造”是目前最可靠的供應鏈體系。

根據向小田轉引著名投資公司摩根士丹利的信息,全球龍頭企業均認為:中國供應鏈在疫情受控後迅速恢復正常運作,而東南亞供應鏈目前生產停擺,驗證了中國相對於其他新興市場的優勢,因此反而減慢了他們把供應鏈遷出中國的腳步。

在短期內,科技企業仍然會以可靠的中國供應鏈作為他們的主力生產線,但這些企業也會繼續尋找備胎,確保供應鏈有雙重來源。但是在長期來說,供應鏈離開中國的趨勢,仍然會繼續。畢竟在學院派管理模式裡,最完美的供應鏈,只有足夠多樣化,才能最大程度降低風險,也能最大程度增加生產彈性。

長期目標:發展新興市場

事實上,雖然中國供應鏈面對著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強力挑戰,也要面對跨國企業追求多元化供應鏈的風險,但真正的最大威脅,其實是新興市場本身的需求。目前,不少企業會針對不同市場的需要,彈性調整供應鏈。例如我上文提到,蘋果通過中國的 Mac Pro 的供應鏈為全球市場供貨,但蘋果也針對美國提供的稅務優惠,特別在奧斯汀開了一條 Mac Pro 的生產線。

近年冒出來的新興國家,其市場形勢與歐美地區更為不同,這些企業更加需要按照其獨特的消費模式、市場規模和政府法規,對供應鏈進行針對性的佈署。近年,小米、OPPO 等廠商面對全球手機市場飽和,也為了應付中國市場份額的急速下跌,開始大力進攻印度這個新興市場,併成為印度市場最大的幾家手機生產商。

但這些在印度出售的國產品牌手機,都不是“中國製造”,反而是在印度設廠生產的。隨著中國品牌在印度愈來愈火爆,促使愈來愈多的中國供應商去印度設立工廠,慢慢建立起一個印度的供應鏈生態。小米、OPPO 等產品走低價路線,對供應鏈質量要求較低,所以能適應印度的供應鏈環境。

但售價昂貴、對質量要求極高的蘋果,曾多次嘗試在印度或巴西等新興市場生產 iPhone,但這些新興市場的供應鏈無法滿足蘋果的質量需要,導致蘋果遲遲無法落實在這些新興市場大規模生產的計劃。

將全球已經生態化的供應鏈去中國化?That is impossible!

蘋果一直想在印度建立供應鏈,並不是因為印度的供應鏈真香,而是因為印度政府鼓勵在本地生產,並對進口手機徵收各種關稅。要知道 iPhone 本來就賣得貴,再加上進口稅,就更難打進這種對價格極為敏感的新興市場了(上圖)。

同樣的,巴西的 iPhone 售價為全球最貴,也是因為巴西的進口稅極高,所以,儘管蘋果在巴西生產 iPhone 時也遇上各種困難,但多年來仍在嘗試把供應鏈遷入巴西。

此外,這些跨國企業要適應新興市場,也不一定因為政策或貿易保護主義。政府在吸引跨國企業投資時,往往開出各種誘人的優惠,再加上新興市場的人力和土地成本也更低,企業也樂於降低生產成本、降低售價以適應消費力較低的新興市場。與此同時,還能進一步分散供應鏈,降低風險,也能通過區域性的競爭,在與中國供應商談判時,也能取得更大的議價空間。

所以,跨國企業僅僅是暫時無法離開中國,不代表他們不打算把供應鏈遷出中國。只要新興市場的供應鏈環境逐漸成熟,對於跨國企業來說,把供應鏈(部分)牽出中國絕對是喜聞樂見的。

將全球已經生態化的供應鏈去中國化?That is impossible!

中國如何應對?

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最近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疫情後,全球產業鏈會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所以我們一定要警惕全球產業鏈去中國化;不過他也強調,但在短期內,各個國家很難構造出獨立的產業鏈和工業體系,全球產業鏈短期內不會,也無法和中國脫鉤。

長遠來說,這對中國發展來說並不是好事,但我們仍然佔有優勢。因為我們有著很充足的時間,去適應全球供應鏈格局的變化。對於區域決策者而言,要繼續把跨國科技企業的供應鏈留在本地,絕非單純仿效歐美國家,搞搞稅務優惠、或地價補貼。

對於高科技供應鏈來說,降低成本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當地如何協助他們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在嚴苛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將全球已經生態化的供應鏈去中國化?That is impossible!

中國高科技供應鏈的優勢,並不是成本,而是強大的生態系統;未來的工業,也不可能是勞動力密集型的生產模式,而是所謂工業 4.0 時代。

那麼總結說來,面對未來供應鏈格局的改變,中國應該怎麼做?

中國必須強化生態系統的粘性。目前,中國的 5G、物聯網以及人工智能技術遠遠領先其它新興市場,我們需要發展更智能的供應鏈,為科技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吸引跨國企業加強投資。

中國也必須要進一步開拓內需市場,強化本地供應鏈的吸引力。即使中國不打算通過貿易戰保護自己的市場,供應鏈與市場的距離和便捷性,也會成為跨國企業在中國投資的重要吸引力。

試想:如果特斯拉在中國賣得不好,Elon Musk 真的會來中國設廠嗎?而供應鏈從業者,也要認真適應多樣化來源的供應鏈趨勢,併為未來可能出現的少批量、長距離、多來源協作做足準備。

工廠需要部署更精密的信息系統,處理來自多個地區、零碎又雜亂的生產和銷售數據;也要開拓更多的物流渠道,進一步適應把少批量的貨物頻繁地送到從未接觸過的區域。

此外,大家也需要預留出更多的冗餘時間和庫存,尋找更多的多樣化供應鏈,以應付國際貿易裡可能出現的各種磨擦和意外。但無論如何,時間仍然在中國這一邊。

將全球已經生態化的產業鏈去中國化?That is impossible !

將全球已經生態化的供應鏈去中國化?That is impossibl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