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伤害了“坏孩子”的自尊,捧坏了“好孩子”的品性

【导语: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地绽放;有的花,则需要漫长地等待。老师和家长往往会因为急于求成,过早地给自己的孩子贴下或好或坏的标签,结果伤害了所谓“坏孩子”的自尊,捧坏了“好孩子”的品性。】

是什么伤害了“坏孩子”的自尊,捧坏了“好孩子”的品性

【壹】 学校和老师的标签--来自外界的伤害

“叮”地一声,正在工作的同事拿起手机,看着班级群里孩子的班主任王老师刚发的有关一年级入队少先队员的“照片”,老师在下边写了几句有关祝贺和激励的话语,同事来不及读,赶快在照片中寻找女儿的身影,结果不出所料,照片中没有学习平平,表现乖巧的女儿。

作为母亲,同事在上一年级的时候也有过同样的遭遇,入选第一批少先队员时,自己和女儿一样成绩不算突出,同样落选了。看见身边的小伙伴个个戴着红领巾神气的样子,心里别提多难过了。虽然在二年级入选,但是因为不是第一批,所以没有任何的喜悦感,成绩依然平平,甚至还有些下滑......

同事能想象到此刻坐在座位上女儿的心情。但她不甘心,小心翼翼地给老师发了私信:”王老师,你好!有我家诗诗吗?”

不一会儿老师回复:“名额有限,没有”。坐在办公室的同事顿时五味杂陈,其他人看出了同事的焦虑,便安慰说:”这没什么,恰恰可以帮助孩子提高抗挫能力”。

同事从来不相信什么抗挫能力,反而觉得这和抗挫没有半毛钱关系。

这时班主任在班级群里发了一条入选”少先队的标准”,并列举了一二三条入选条件,是否遵守课堂纪律,是否团结同学,是否作业按时完成。一一对照,均不符合老师的标准。唉,总要有选不上的,同事反而自我安慰起来。

回到家,女儿没有不高兴,一如往常的乖乖地写作业,写完作业,同事按照惯例要检查,女儿说:“妈,你别看我造句哈!”同事装作若无其事地说:”为什么呀?”

女儿涨红了脸说:“不让看,就不让看。”

同事答应了,没想到女儿却沉不住气了,声音低低地说:“我给你说件事吧,今天我没评上少先队员。”

同事说:“我知道啊,我觉得你已经做得很好了,评不上没关系。”

女儿说:“好吧,你检查作业吧!”

同事检查到造句题时,题目让用“如果.....就....”造句,女儿的句子是“如果我是少年队员就好了。”她瞬间明白了女儿表面的平静掩盖的是渴望。

晚上同事和孩子一起去超市,看着身边来来往往的小朋友,大部分都戴着红领巾,个个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女儿带着赌气的口吻说:“妈,你说戴个红围脖有啥好的,这么热。”

同事一时语塞,不知怎么说才好。

之后,我查阅了《中国少年先锋队章程》,关于加入少先队员,章程明确规定:凡是6周岁到14周岁的少年儿童,愿意参加少先队,愿意遵守队章,向所在学校少先队组织提出申请,经批准,就成为队员。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校却让学生分批入队,把入队当作一道门槛,拒绝一部分孩子入队。这不是严格要求他们,激励他们,而是一种伤害,一种最直接、最持久、最深沉的伤害。

它让那些后入队的孩子们,从踏进小学校门,当上小学生的第一年,就被无意间贴上了“不行”的标签。

是什么伤害了“坏孩子”的自尊,捧坏了“好孩子”的品性

无独有偶,我们人尽皆知的,在我国推行多年的“三好学生”评选,名额有限,得到此殊荣的一定是在老师眼里堪称“完美”的孩子,因为名额有限,意味着很多即使表现暂时不很拔尖的孩子将与它无缘。

其实有很多孩子大器晚成,在小学阶段表现很一般,但是,不代表他们将来就始终是个一般的孩子。如果过早地给他们一些“你不如别人”的心理暗示,必定会影响孩子今后的成长。

小学就设置“三好学生”的评选真的能够激励孩子参与竞争,积极向上吗?能评上“三好学生”的孩子毕竟是少数,被评上的孩子是否会产生优越感?未被评上的孩子是否会产生自卑感?这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印度心灵大师克里希那穆提在《一生的学习》中说,

"为何必须设立小学校,只有如此,老师才能重复观察到每个学生,当学生过多,老师无法顾忌每个学生,惩罚和奖赏就成了强制施行纪律的一种便利方式。”

正确的教育,不能像制造机器似的大量生产,要研究每一个孩子的个性,观察他的兴趣和能力,了解他的困难和背景,而非仅仅把孩子归于某种类别----借以不同的标签来分类。

而这一切都需要一颗聪慧且富有弹性的心,不被任何制度或偏见所拘束。这也需要成熟的技巧和浓厚的兴趣,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慈爱的心。怎样培养老师的这些优良品质,也是我们需要持续研究的一项课题。

是什么伤害了“坏孩子”的自尊,捧坏了“好孩子”的品性


【贰】家庭和父母的标签--来自亲人的伤害

朗朗上口的《伤仲永》,这篇古文我们从小都熟知,它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这便是最早被父亲贴上“聪慧”标签的孩子。

《伤仲永》一文对后世影响很大,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这篇文章,以此来告诫我们,决不可过分依靠天资而放弃对孩子后天的培养。

是什么伤害了“坏孩子”的自尊,捧坏了“好孩子”的品性

身边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朋友表弟小时候虽然有点内向但学习成绩一直都特别优秀。上小学的时候,数学考试从来都是位居班级第一,村子里人尽皆知他聪慧过人。每当他走在大街上,村里的人都会对他夸赞一番。他的父母也无比骄傲,逢人便夸他儿子将来是上“清华”“北大”的料。

大家对他的夸赞并没有让他感到自信,张狂,反而越发的内敛。到了初中,学习成绩也没那么优秀了,本来学习特别认真的孩子,居然表现得特别浮躁,好像对什么都无所谓似的。

中考也不甚理想,最后只能上一所职业中专。毕业后,学得一门做标书的手艺,娶妻生子养家,生活平凡无奇。

此后,每每提起他,他父母满脸可惜的神情,丝毫不逊于一颗星星的陨落。

其实,这都是那些“过奖”的标签惹的祸。

对于比较内向的孩子来说“天才”标签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孩子会因为害怕让大人失望而背上沉重的包袱。这种心理上的包袱会使孩子的心情变得特别浮躁,很难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认真学习,时间久了甚至还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是什么伤害了“坏孩子”的自尊,捧坏了“好孩子”的品性

【叁】 不给孩子贴标签

清华大学的孙立平老师曾说过:现在的危险不在于揭竿而起的动乱,而在于全社会的麻木盲从。

我很认同这样的看法。全民族精神的堕落确实很可悲,很可怕。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让孩子自然地茁壮成长,前提是老师和家长都要有正确的态度,适当地浇水、护理。

正如国外有一首富有哲理的《育儿歌》所说:

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刻;

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

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

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卑;

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

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

称赞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欣赏;

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直;

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

赞成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

友爱中成长的孩子能感受到关怀。

教育最闪亮的地方在于,它是承载人的精神环境,技术反而在其次。

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的所思、所为、所言尤为重要,因为它们会形成一种环境,这种环境如果不能帮助孩子成长,便会阻碍孩子成长。

所以,为了不伤害"坏孩子"的自尊,捧坏"好孩子"的品性,请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这才不负我们对孩子此生的遇见!

----------------------------------------------

【昊妈:一个放弃二线城市年薪30+,从职场回归家庭的全职妈妈。辞职后专注学习家庭亲子关系处理、专注学习心理学、自学自媒体运营。通过近2年的努力,目前,自由职业,收入稳定,时间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