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傳誦千年的詩詞,竟然還是我們最優秀的攝影教科書

聲明:文章原創首發於頭條號【影像派】,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這些傳誦千年的詩詞,竟然還是我們最優秀的攝影教科書

歡迎關注【影像派】


前言

距今近千年的唐詩宋詞,代表了中國古代詩歌藝術的最高峰,詩人通過文字抒情寫意,託物言志;誕生於19世紀初的攝影技術,則開創了以影像為記錄載體的歷史先河, 人們用圖像描繪周圍的世界,也傳遞各自的藝術創意與審美主張

唐詩宋詞與影像藝術,一中一西,一古一今,兩者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存在天壤之別,然,藝有同源,美有同宗,兩者同為藝術,必有相通之處。

今天,筆者斗膽以影像視覺藝術的視角,從幾首宋詞元曲切入,挖掘其中的美學寶藏,作為我們提升攝影創作的「他山之攻」,在構建文字與影像的聯繫時,亦為大家提供多一個解讀經典的「外部視角」。若有紕漏,還望斧正。

一、詩詞之「對比」vs 攝影之「對比」

1.1

對比」是詩詞中常見的一種表現手法。所謂「對比」,是指將兩種屬性對立的事物或一種事物的兩個對立面並置展示、互相比較,以突出或強調某種特性。

攝影中亦存在「對比」,作為一種構圖手法,其涵蓋範圍甚廣,可包含色彩、大小、形狀、高低、遠近、質感、動靜等維度的對比。

下面以一首唐詩為例,嘗試從影像藝術的角度進行鑑賞:

《江雪》作者: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先看前兩句。與許多古詩詞中的數詞一樣,此處「

千山」和「萬徑」中的「千」與「萬」均為虛指,表示數量之多、範圍之廣,奠定了視野開闊、山河壯麗的視覺基調。

這兩句猶如一幀定場鏡頭,開門見山地以一幅恢宏的畫面為我們交待了環境和背景。詩人如同用一枚超廣角鏡頭將延綿不絕的群山收入視野,以航拍的視角為大家展示一幅壯麗山水畫。

末兩句,畫面切到了另一個近景機位。詩人慢慢運鏡,逐漸變焦,將鏡頭定格於孤舟漁翁:四周俱寂,白雪皚皚,漁翁披蓑戴笠,獨坐江中,靜默垂釣,彷彿於天地融為一體。頗具禪意。

「孤」與「獨」既前後呼應,又與首兩句中的「千山」和「萬徑」形成了近與遠、小與大的對比關係,在壯闊的群山之中,獨釣漁翁在視覺上顯得如此渺小,如滄海一粟,兩者的強烈反差形成了巨大的

視覺張力

1.2

這種將「」置於遼闊天地之中作為尺度參考系的表現手法,在風光攝影中尤為常見。人的入鏡,既給觀者一種親近感與「代入感」,又提供了一個物理空間上的參考系,使之形成強烈的視覺對比,反襯大自然之壯麗與雄偉。

我們來欣賞著名香港攝影大師何藩先生的兩幅黑白風光作品(如圖1-1、1-2):

這些傳誦千年的詩詞,竟然還是我們最優秀的攝影教科書

圖1-1:黑白風光攝影作品(一),作者:何藩


這些傳誦千年的詩詞,竟然還是我們最優秀的攝影教科書

圖1-2:黑白風光攝影作品(二),作者:何藩


這兩幅作品都有這麼幾個共通之處:

(1)引入了「人」這個重要元素,為風光作品注入了生命與活力,而且利用

較低的色階,令其在畫面當中脫穎而出,既奠定了「視覺錨點」的地位,又成了整幅照片的「點睛之筆」;


(2)人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在空間上形成了小與大、近與遠的視覺對比,增強縱深感


(3)後期處理時,攝影師漸變式減淡了遠山和水面的影調,提升了明度,營造出一種霧氣朦朧的氛圍,視覺上顯得比較「虛幻」。人離鏡頭較近,則通過加深影調的方式,令其視覺上比較「」。人與自然之間的對比,既指色調上的深與淺,也指焦點上的虛與實。

何藩先生憑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認識與獨特見解,以及精湛的

暗房技術,使得風光攝影作品不僅光影層次豐富、構圖精美考究,而且處處充滿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如同一幅幅意境幽遠、耐人尋味的中國水墨畫,深得王維《山水論》中「遠景煙籠,深巖雲鎖」「人物不過一寸許」之精髓。

我們在平時拍攝時,也要善於利用「人」的元素。如圖1-3:

這些傳誦千年的詩詞,竟然還是我們最優秀的攝影教科書

圖1-3

為了凸顯廣州大劇院的恢宏氣勢,我一直在旁邊等待時機,直到這位「路人」經過我預期的位置時才按下快門,此時,他與週期環境構成了空間尺度層面的對比

二、詩詞之對仗 vs 攝影之對稱

對仗,又稱「對偶」,是中國文學作品的一種創作手法和修辭規則,前後兩句(出句和對句)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相關、兩兩相對

在古詩詞中,對仗修辭比比皆是。以王維《山居秋瞑》中的頷聯和頸聯為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明月」與「清泉」,「松間」與「石上」,「歸」與「下」,「浣女」與「漁舟」,詞性對仗工整,平仄遙相呼應。讀之,朗朗上口

,誦之,餘音繞樑

可見,先賢們早已意識到,對仗猶如節奏和諧的音韻,可以產生一種令人精神愉悅的「美感」。因此,我們也能從中受到一些美學啟發。

在攝影藝術中,有與之相近或類似的創作手法嗎?

有!

下面從「形式」和「涵義」兩個層面來橫向對比分析

2.1 形式對仗

從「形式對仗」的角度而言,攝影中的「對稱構圖」或許是可與之橫向類比的最佳範例。

詩詞的對仗常常通過詞性、字數等形式表現出來,而攝影中的對稱構圖,如軸對稱、中心對稱等,則善於利用

線條或幾何形狀等視覺元素。對稱構圖可以表現和諧之美

如圖2-1,以地面為對稱軸,利用了水面的鏡面反射進行「上下對稱構圖」,這種構圖法在風光攝影中尤為常見。

這些傳誦千年的詩詞,竟然還是我們最優秀的攝影教科書

圖2-1


左右對稱」,多用於建築攝影中,常常表現建築的莊嚴、神聖等,如圖2-2:

這些傳誦千年的詩詞,竟然還是我們最優秀的攝影教科書

圖2-2


中心對稱」,利用線條的匯聚循環往復,表現節奏感與韻律之美,如圖2-3:

這些傳誦千年的詩詞,竟然還是我們最優秀的攝影教科書

圖2-3


2.2 涵義對仗

對仗不僅體現在形式上,而且還體現在「涵義」上。

如上文提及的頷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其中的「明」與「清」是屬性層面

的對仗,「間」與「上」是「空間層面」的對仗。這種涵義上的對仗,兼具「對照」「比較」之意。從這個角度而言,攝影中亦存在與之類似的表現手法。

以圖2-4為例:

這些傳誦千年的詩詞,竟然還是我們最優秀的攝影教科書

圖2-4


主體是左側近處的泗洲塔,陪體是右側遠山的廣播電視塔,雖然都為「塔」,但

功能與涵義卻不一樣

前者為具有數百年曆史的文化古蹟,象徵著歷史的積澱與變遷;後者則是人類科技探索的產物,代表著信息時代的變革與發展。一古一今,一近一遠。

兩者雖然在線條、形狀上未構成狹義上的對稱關係,但在涵義範疇卻存在一種對仗關係。我們平時在攝影選材或構圖時,不妨多一個這樣的思考角度,或許能拓寬我們的思維視野。

三、詩詞之「用色」vs 攝影之「配色」

蘇東坡曾言:「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1]。又言「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2]。北宋張舜民亦有「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之說。可見,在古代文人眼中,詩與畫已無明顯界線,視「詩畫相融」為最高境界。

為了用有限的文字描繪出無限的「視覺世界」,嫻熟老練的

用色技巧是不可或缺的。

在中國古代,雖無色彩方面的系統理論研究,但偉大的詩人們卻能恰如其分地融「」入詩,用豐富的色彩語言提升詩詞的視覺表現力。用心細品這些詩詞中的「色彩語言」,體會詩人遣詞用「色」之深意,有助於提升我們對色彩的視覺敏感度,對攝影中的色彩搭配有更深刻的認知。

3.1 補色潮流

在唐詩宋詞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色彩運用,其中,以「」與「」最為常見,詩詞界彷彿曾經興起過一股「紅綠配」的配色潮流。比如:

(1)接天蓮葉無窮,映日荷花別樣。(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2)日出江花勝火,春來江水如藍。(白居易《憶江南》)

(3)知否,知否,應是瘦。(李清照《如夢令》)

(4)桃復含宿雨,柳更帶朝煙。(王維《田園樂》)

(5)蟻新醅酒,泥小火爐。(白居易《問劉十九》)

在色彩理論中,「紅」與「綠」在RGB色環中處於相對的位置,夾角呈180°,互為補色,亦稱“對比色”(如圖3-1所示)。

這些傳誦千年的詩詞,竟然還是我們最優秀的攝影教科書

圖3-1


補色的最大特點是:

若補色並置,則各自色相愈加鮮明、突出,紅者愈紅,綠者愈綠,紅色為暖色、前進色,綠色為冷色、後退色,互相對比,互相襯托,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

補色搭配在花卉攝影中尤為常見,如紅花配綠葉(如圖3-2):

這些傳誦千年的詩詞,竟然還是我們最優秀的攝影教科書

圖3-2


類似運用了補色搭配的還有「」與「」,如:

草色青柳色,桃花歷亂李花香。(賈至的《思春二首》之二)

「青」和「黃」分別處於「綠」和「紅」的鄰近位置,屬性相近。

同樣,在花卉攝影中,若以黃色的花為主體,如黃花風鈴木,可嘗試在拍攝構圖時將其置於青色背景中,如遠山、樹葉等,或在後期處理時給背景加入少量青色,使其低色調區域略泛青色,以加強黃色花朵的色彩主導地位。如圖3-3所示:

這些傳誦千年的詩詞,竟然還是我們最優秀的攝影教科書

圖3-3


3.2 鄰色組合

除了紅綠搭配,「」與「」的色彩組合在古詩詞中亦頻繁出現:

(1)樹村邊合,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莊》)

(2)竹入幽徑,籮拂行衣。(李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3) 客路山外,行舟水前。(王灣《次北固山下》)

在色彩學中,綠色與青色處於RGB色相環中的

相鄰位置,互為鄰色,亦稱為近似色。與綠色相鄰的色相有青色和青黃色(如圖3-4所示):

這些傳誦千年的詩詞,竟然還是我們最優秀的攝影教科書

圖3-4


這組冷色系的鄰色具有以下特點:

冷暖屬性相近,對比柔和,過渡自然,視覺上給人以清新、明淨、淡雅之感。

「青」與「綠」在詩詞中的大量運用,也契合古代詩人對「歸隱田園、渴望與自然親近、追仙尋道」的審美需求[3]。

攝影中只使用兩種鄰色的情形相對較少,畢竟攝影面對的是真實世界,無法像繪畫那樣挑選或設計自己所需的顏色,只能做「減法」:盡一切可能地避開視覺干擾元素,保留其它。

下面以「黃色」和「橙色」這組鄰色為例。如圖3-5所示:

這些傳誦千年的詩詞,竟然還是我們最優秀的攝影教科書

圖3-5


清晨,朝霞灑在海面的淺灘上,金光燦爛,流光溢彩。為了突出和強調朝霞的暖色氛圍,影像君在後期處理時增加了黃色橙色的自然飽和度,並提升了各自的明度,使其看起來視覺上更加明快、充滿朝氣。

此外,影像君還對畫面做了二次構圖,裁掉了右側深色(因不反光)的沙灘,令畫面整體的色調更純淨、更協調。早起覓食的白鷺處於低色階中,是畫面中唯一的生物,也是畫面所要表現的主體。

2.3 多色兼修

若要數色彩最斑斕、視覺最豐富的詩詞,影像君認為非此首莫屬: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水,

花。(白仁甫《天淨沙 秋》)

一首詞,短短28字,詞人卻運用了青、綠、白、紅、黃等五種色彩,用色可謂大膽,別出心裁。

詩中使用了兩組鄰色:青和綠是一組冷鄰色,紅和黃則為一組暖鄰色。前後兩句,冷暖色遙相呼應,相得益彰,詞人如一名印象派畫家,用幾個大色塊描繪出了一幅色彩飽滿、層次豐富的秋意圖。

此外,對比不僅運用於色彩中,還隱藏於意象中。詞首兩句有四組意象,其中,「落日」、「殘霞」屬暖色系意象,而「老樹」「寒鴉」則屬冷色系意象,兩者亦構成了一組暖色與冷色的對比,讓人在品讀時產生豐富的視覺聯想,可謂匠心獨運。

縱觀全詞,你會發現,裡面有許多值得我們玩味和攝影創作借鑑的地方:

(1)

詞中的青、綠、紅、黃四色,既有鄰色,又有補色,雖多色並舉,卻未雜亂無章,四者構成了「矩形配色」的色彩方案(如圖3-6);

這些傳誦千年的詩詞,竟然還是我們最優秀的攝影教科書

圖3-6


(2)

第一幀鏡頭(前兩句)主要描繪秋之寂寥,在意象層面使用了冷暖色對比,加強讀者的視覺聯想,並以動物「寒鴉」點綴畫面,製造一個視覺上的焦點

在攝影中,當元素較多時,我們需注意主體、陪體在畫面中的相對位置。另外,也不應忽視色彩、形狀或大小等方面對觀者視線的影響,主體應成為觀者最終的視覺停留點,稱之為「視覺錨點」(如圖3-7)。

這些傳誦千年的詩詞,竟然還是我們最優秀的攝影教科書

圖3-7


(3)

第二幀鏡頭(後三句),由「飛鴻影」切換到另一個角度的畫面:青山、綠水是視角宏大而色彩清新的遠景,白草、紅葉、黃花則是細微別緻而色彩明麗的近景。詞人巧妙地利用了多種色彩的對比,並引入「飛鴻」這一動態元素,打破了秋天肅殺與衰敗的固有印象,為畫面平添了幾許生機活力

在攝影中,要善於利用遠近對比和焦點虛實構建空間上的「縱深感」,如圖3-8:


這些傳誦千年的詩詞,竟然還是我們最優秀的攝影教科書

圖3-8


虛化的遠山與處於焦點的木棉花形成了遠近對比,另外,花之暗紅與夜之淡藍亦構成了冷暖色調對比。

結語

縱觀全文,筆者以幾首著名的唐詩宋詞元曲作為引子,分別從詩詞的對比、對仗、用色等三個視角切入,引申出攝影中的對比、對稱和配色三個方面的知識與技巧。

知無涯,學無疆。通過對古詩詞的分析與品讀,我們不難發現,這些距今幾百年上千年的文學藝術作品,其巨大價值不僅體現在給我們帶來了美學啟蒙和傳統文化的薰陶,而且還潛藏著許多可以橫向遷移、跨界應用的攝影理論。

這些傳誦千年的詩詞彷彿在告訴我們,他們不僅是傑出的詩人,而且還是造詣頗深的影像藝術家,若穿越時空贈予他們一臺相機,他們將會是不折不扣的「

攝影大師」。

參考文獻

[1]蘇東坡《東坡題跋》下卷《書摩詰藍田煙雨圖》

[2]蘇東坡《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其一》

[3]《簡析唐詩中的色彩學》,黃果紅

【往期文章精選】

想快速入門攝影?這8大經典構圖法你不可不學!

學習這5種平衡思維,提升的絕不僅僅是你的攝影構圖水平

25張圖,4000餘字,全面拆解各類「線條」在攝影構圖中的運用技巧

令眾人痴迷的「散景」究竟是什麼?它的魅力足以讓你因此愛上攝影


若喜歡我的文章,請大家為

點贊、收藏和並留下你寶貴的評論

專注攝影,專注影像。關注【影像派】,一起感受攝影的魅力與精彩!


這些傳誦千年的詩詞,竟然還是我們最優秀的攝影教科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