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認為很用心,管教孩子時依然問題一大堆,很可能是你方法沒用對

最近一段時間,我在親子教育中受到了嚴重的打擊。

這個假期,為了以示民主,我答應了兒子玩電子遊戲的要求,不過,前提條件是學習任務必須認真完成。兒子欣然答應。

開始的幾天,一切井然有序。可沒過多久,我發現兒子的作業態度出現了問題,好多簡單的算術題都算錯,字也寫得東倒西歪。一氣之下,我沒收了他的平板,宣佈取消他的遊戲資格。表面上,兒子好像得到了教訓,背地裡卻做出了讓我難以置信的事情。

自從被沒收了平板,兒子就會趁我不注意,藏我的手機,一直到我急用時再三請求他,他才會拿出來。有時候,還會在我下樓扔垃圾的功夫,把我的拖鞋扔到沙發下面,見到我因找不到拖鞋生氣時,他的臉上竟會露出勝利的表情。更可怕的是,有一天,他居然偷偷找出平板鎖上房門躲著我玩,氣得我恨不得一巴掌打過去。


自認為很用心,管教孩子時依然問題一大堆,很可能是你方法沒用對

緊張的母子關係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自己是個很用心的媽媽,為了擁有和諧的親子關係,我看了好多描述我應該為孩子做哪些美妙事情的書,可為何到頭來,還是免不了要用武力鎮壓去解決問題。

正當我鬱悶不得解的時候,無意間讀到了這本簡·尼爾森的《正面管教》。書中,作者真實還原了很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場景,層層剖析了當下父母在管教孩子時問題重重的原因。讀完讓我茅塞頓開,原來管教孩子時用錯了方法,再有耐心也不見得有效果。


自認為很用心,管教孩子時依然問題一大堆,很可能是你方法沒用對

《正面管教》

簡·尼爾森是一位傑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學博士。本書的核心觀點:和善又堅定的正面管教不光能使父母感受育兒的喜悅,更能培養孩子受益終身的良好品質。這一觀點不僅是作者幾十年教育研究與實踐的體會,更是結合了無數個正面管教的成功案例得出的結論 。書中涉及了家庭教育以及學校教育的一些場景,作為媽媽,我將從家庭教育入手,著重從三個方面與大家分享本書的精華。

不同的管教方式最終效果相差甚遠

我們不得不承認,儘管現在的物質生活較之過去簡直是天壤之別,但是現在的孩子們並沒有以前那麼有責任感和上進心了。你或許會說,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太多,父母離異、電子產品氾濫、家長太忙等等。但事實上,我們也知道,身邊依然有許多父母,因為採用了有效的養育技巧,他們在管教孩子方面做得相當出色。那麼,究竟什麼才是有用的管教方式呢?


自認為很用心,管教孩子時依然問題一大堆,很可能是你方法沒用對

困惑的家長

1.嚴厲和懲罰是很管用,但它的長期效果卻是負面消極的

絕大部分的父母都強烈地感受到管教孩子時使用嚴厲和懲罰方式特別管用。的確,家長對孩子的懲罰,可以立即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但是,我們常常會被立竿見影的效果所愚弄,卻忽略了經常被懲罰的孩子正在用以下四個“R"中的一種或全部來“回敬”我們。

1.憤恨(Resentment)--"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報復(Revenge)--“這回他們贏了,但我會扳回來的!”

3.反叛(Rebellion)--"我偏要對著幹,以證明我不是必須按照他們的要求去做。”

4.退縮(Retreat) a.偷偷摸摸--"我下次絕不讓他抓到。"

b.自卑--“我是個壞孩子。”

看到這四個"R",再回過頭來看文章開頭我與兒子之間發生的事情,頓時恍然大悟,原來我沒收平板的這一懲罰手段看似是讓孩子得到了教訓,但是兒子卻用藏我東西以示報復,用偷偷摸摸來表示他的反抗。


自認為很用心,管教孩子時依然問題一大堆,很可能是你方法沒用對

心不在焉的孩子

看來,管教孩子時大人千萬不能只追求當時短暫的表面效果,從而忽視這背後將會帶來的長期負面影響。

2.有自由沒規矩的嬌縱方法也是不可取

當今社會環境下,很多家長被“愛的教育”衝昏了頭,對於“管教”“權威”這樣的詞很反感,認為應該給孩子足夠的自由才是尊重孩子。哪知,一不小心就成了嬌縱孩子。

老公表哥的女兒今年12歲,經常會因為吃飯生氣。上次在他家,我親眼見到,一個上午,女孩的媽媽就一直在圍著孩子轉。孩子早飯想吃幹拌麵,幹拌麵來了嫌裡面沒有煎雞蛋,一會兒雞蛋煎好了她又改變主意想吃牛奶泡麥片。而家裡沒有麥片,媽媽只好趕緊出去買。後來家裡要忙著準備午飯,媽媽沒有及時顧到她,女孩竟然氣得躲在房間不肯出來。


自認為很用心,管教孩子時依然問題一大堆,很可能是你方法沒用對

經常為吃飯生氣的孩子

這個故事並不是誇張,而是現實生活中的實例。從小被嬌縱大的孩子總是要用自己全部的精力和智力去操縱和煩擾大人滿足他們的每一個願望,所以才會導致有些孩子長大隻能做一個依賴父母的“寄生蟲”。

3.如果既不嚴厲也不嬌縱,那該怎麼辦

研究表明,經常受到懲罰的孩子,要麼變得極其叛逆,要麼變得因恐懼而順從。另一方面,嬌縱不論對大人還是孩子都是一種羞辱,會造成一種不健康的相互依賴,久而久之,父母和子女都會感到越來越累。此時,我們就需要採取有效的正面管教來及時改變這樣的親子關係,在書中,作者詳細歸納了正面管教的4個標準:

1.是否和善與堅定並行?(對孩子的尊重和鼓勵)

2.是否有助於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心靈紐帶)

3.是否長期有效?(懲罰在短期有效,但是長期的負面效果)

4.是否能教給孩子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人生技能,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質?(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善於解決問題、敢於承擔、樂於貢獻、願意合作)

正面管教中的核心方法有哪些

1.“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

馬丁太太發現自己六歲的兒子偷了東西,她並沒有採取以往的訓斥方式,相反,她找了一個沒人的角落,讓兒子坐在腿上。然後,她告訴兒子,她聽說他從商店偷了一袋泡泡糖。(她並沒有通過問孩子是否做了什麼錯事而給孩子“設圈套”,因為她已經知道孩子做了什麼)

隨後,她告訴孩子,自己五年級的時候,曾經有一次從商店裡偷了一塊橡皮,她後來覺得那樣做很不應該,所以心裡十分愧疚。兒子辯解道:“反正小店裡有那麼多泡泡糖。”

馬丁太太引導兒子討論店主需要賣出多少泡泡糖和其他東西才能承擔店員工資、房租水電,才能掙到錢養家餬口,兒子承認自己從來沒有想到過這些。他們接著又一起討論了自己是多麼不喜歡別人來拿走自己家的東西。最後,兒子發自內心地說再也不想偷東西了,要去小店為偷的泡泡糖付錢。馬丁太太主動要和他一起去,以示支持。

自認為很用心,管教孩子時依然問題一大堆,很可能是你方法沒用對

贏得兒子信任的媽媽

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媽媽沒有用指責、羞辱或說教,而是用友善、關心和尊重“贏得”了孩子的合作,啟發孩子能夠主動參與解決問題。

2.讓孩子自己承擔事情的“自然後果”

不吃飯就會餓肚子;不穿衣服就會著涼。這些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沒有大人的干預就會發生,可是作為父母,我們經常會“借題發揮”,說教、訓斥孩子“我早就告訴過你了”,這樣只會讓孩子停止體驗自然後果,永遠感知不到自我的能力。

臺灣作家劉墉曾經分享過一個他與兒子劉軒之間的小故事。


自認為很用心,管教孩子時依然問題一大堆,很可能是你方法沒用對

劉墉與兒子

劉軒上高中的時候因為離家遠,每天早上上學都需要媽媽開車送。但是兒子有個壞習慣,出門前總會磨蹭,急得他媽媽經常在車裡按喇叭催。有一天,媽媽有事,正好劉墉有事出門,可以順帶兒子。提前一天,劉墉就跟兒子約好時間,並說明如果時間一過兒子還不出來爸爸就會把車開走,他就要自己想辦法去上學。

到了第二天,劉軒依然磨蹭到很晚才出來,出門時發現跟父親約好的時間早過,而父親竟真的獨自把車開走,沒有等他。

後來,劉軒雖然上學遲到了,但是從那兒以後,他跟他爸爸一起出門再也沒有遲到過。

3.關注於教孩子“要做什麼”,而不是關注教孩子“不要做什麼”

孩子做錯事情,傳統的管教方式往往關注的是教給孩子下次不要做什麼,或者是別人“那麼說的”而去做什麼,而正面管教恰恰是關注於教給孩子們去解決問題。


自認為很用心,管教孩子時依然問題一大堆,很可能是你方法沒用對

正在解決問題的孩子

當你的孩子把果汁灑在地上,你沒有責備繼而說教,而是問他應該怎麼解決這一問題,孩子決定去拿拖把和抹布。你就是在教孩子生活的技能,並且為孩子提供對自我能力的感知力。

當你的孩子在學校調皮打破了老師的黑板,你沒有生氣,而是決定和孩子一起想辦法修好黑板(所需材料用孩子的零花錢來購買)。只要你不責備孩子,並把錯誤看作是學習的好機會,你和孩子就不但在練習解決問題的技能,而且會讓親子關係更親密。

4.面對衝突,“積極的暫停”很重要

在試圖解決問題之前,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需要一段時間的冷靜,因為,當我們心緒煩躁並受“原始腦”支配時,唯一的選擇就是“戰”和“逃”,等到我們冷靜下來,並且能夠重新接納理性大腦時,才有助於問題的解決。“積極的暫停”可以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

當孩子出現問題,傳統的管教方式中父母經常會讓孩子自己去反思一下,“想想你都做了什麼”。作者看來這一方法只會讓孩子“感覺更糟”,而“積極的暫停”就完全不同,它提倡父母和孩子在解決問題之前可以先讓心情變得好起來,大人可以到衛生間看會兒幽默故事,孩子可以玩玩具、讀書或者休息。


自認為很用心,管教孩子時依然問題一大堆,很可能是你方法沒用對

積極的暫停讓母子雙方感覺好起來

但是前提條件是,在使用“積極的暫停”之前事先就要跟孩子商量好一個計劃,要讓孩子知道,在解決問題之前,你們中的一方或者雙方需要做一個“暫停”,直到自己感覺好起來。可能大多數家長都會承認,需要“暫停”的是自己,哪怕只是倒數五個數也能讓自己快速冷靜。

最後,要教給孩子,當他們感覺好起來之後,如果剛才的問題依然存在,就要緊跟著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或者做出彌補。

使用正面管教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兩點

1.堅定自己的信心,不要輕易放棄

當你第一次使用正面管教時,孩子的不良行為或許反而會加劇,因為孩子們已經習慣於父母慣有的回應,一旦我們改變回應方式,孩子可能會以更誇張(糟糕)的行為來試圖得到他們所習慣的回應。這就是“踹飲料機自動售貨機效應”。

有些家長也很想改變自己的管教方式,由於受不了孩子的“撅嘴、哼唧和失望”,很快就繳械投降。還有些家長,在起初使用一個新的管教方法的幾天內,並沒有看到孩子往好的方面轉變,不良行為反而加劇,就會立馬懷疑加放棄。

殊不知,再有用的管教方式都不會立竿見影,只有當我們自己不斷學習和練習,並且堅定信心,才有可能收穫教養的喜悅之情。

2.請為了改善而努力,而不是期待完美

無論是你正在學習的任何一種管教方式,都不是萬能的,它不會立即幫助你改變你的孩子,讓你擁有完美的親子關係。就像這本《正面管教》,如果你不久也會看,或許你會有與作者不同的觀點,甚至會覺得一點兒沒有想象中那麼厲害。這,一點都不奇怪。

但是,只要你肯為了改善而努力,而不是期待完美,相信你很快就會感受到因改變而帶來的快樂!


自認為很用心,管教孩子時依然問題一大堆,很可能是你方法沒用對

快樂的一家

寫在最後

在寫這篇文章的幾天裡,我嘗試著使用正面管教的方法處理了與兒子之間的問題,雖然效果不是很明顯,但是我很高興自己能夠做出改變。養育孩子的道路從來不會很輕鬆,但是為了孩子,父母們定會竭盡全力。

以上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