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想搬”到“主動搬” 德州樂陵176戶居民如期完成拆遷安置

西城社會事務協調服務中心潘家村棚戶區改造採取先建後拆加快項目推進,176戶居民如期完成拆遷安置——把最好的地方讓老百姓住。


從“不想搬”到“主動搬”  德州樂陵176戶居民如期完成拆遷安置

4月9日,潘景高幫著70多歲的父母搬家了。新家位於井家二期——城投·麗景花苑小區21號樓。

僅兩天時間,潘家村176戶居民全部搬遷上樓。

雪白的牆壁,乾淨的地板磚,漂亮的液晶電視和整齊的生活用品……“一點不小,和想象的不一樣啊!”看著新家,潘景高的父親潘銘訓感慨不斷,114平方米的三室兩廳一廚一衛,水龍頭一擰就是自來水,燒水做飯用的是燃氣,連網線也給接上了。住上這麼好的樓房,沒花一分錢。

然而,就在2個月前,潘銘訓和老伴還曾因是否搬遷而整夜輾轉反側、難以入眠。怕啥?就怕年紀大了住樓不習慣。令他慶幸的是,在二兒子潘景高的幾番勸說下,他和老伴最終打消顧慮,搬了新家。

潘景高是一家文化傳媒公司的老闆,去年9月啟動整村拆遷工作,他一改過去“反對”的態度,積極支持並反覆做父母的工作。看到和父母一樣的同輩人對老村戀戀不捨,他利用手中資源,為即將拆遷的潘家村製作視頻,留下影像資料。

從最初的“不願搬”到現在的“主動搬”,是什麼讓潘景高的想法發生了變化?

“棚戶區改造先建後拆,蓋好新房,再扒老房,這給我們吃了‘定心丸’。”潘景高說,小區優越的地理位置也讓入駐村民非常滿意。

作為一名黨員,潘家村會計張培華曾先後到30多戶村民家裡做動員工作。村民趙保太家的房子已建50多年,在他家,張培華耐心勸說:“咱到安置小區看一看,問一問住那兒的人,再決定搬不搬行不?”

小區乾淨整潔、樓房寬敞明亮,新居水電已通……趙保太跟著張培華過去瞧了瞧。這一瞧,他改了主意。“政府把最好的地方給我們住,當然要搬!”

趙保太的話,正是我市棚改中解決“搬到哪”的核心理念——把最好的地方給老百姓住。

井家二期位於城區核心位置,共建安置樓房929套,目前已經安置潘家、高家等2個村515戶1305人。

“選擇高價值地塊吸引村民、採取先建後拆加快項目推進等舉措,有效化解了村民心結,破解了拆遷安置難題。”西城社會事務協調服務中心主任曾範傑說,潘家村拆遷工作順利完成,也得益於我市棚改項目建設一貫原則:建最好的房子,選最優的地段,配套最全面的基礎設施。

“考慮村裡老人多,安置房全部安裝電梯,配套建有老年公寓;6000平方米的大型幼兒園也正在建設中,方便孩子上學;地下停車場解決停車難題,小區實行人車分流……小區樓房建設水準不輸中高檔商品房。”潘國忠說,小區外新建一條寬21米的街道,2處城市花園,可謂出行四通八達,環境優美如畫。

“現在的生活呀,當然好了!路平了,下雨不踩泥巴,乾淨多了;小區裡裝上了監控攝像頭,門口有門衛,夜晚路燈照明,更安全了;出門就在超市,買東西也很方便。” 在小區裡看著小孫子玩的18號樓村民宋桂香高興地說。

安心、放心、舒心的安置小區,使潘家村村民改變了“故土難離”的觀念,從老村搬進安置區,從平房搬進新樓房,在城投·麗景花苑小區,村民開啟了城市居民新生活。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馬志勇 通訊員 賈鵬 宋園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