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重建精神家園

半程鎮王莊子村的曹連文今年77歲了,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他,2016年實現脫貧,最近村裡剛剛幫他翻新了房屋,平整了院子,住在寬敞明亮的新房子裡,曹連文的心裡亮堂極了。想想往昔艱辛歲月,再看看今朝幸福生活,曹連文激動之餘拿出自己的寶貝二胡,演奏一曲又一曲幸福之歌。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扶志”始終是“關鍵詞”。近年來,沂蒙大地,精神扶貧與精準扶貧“比翼齊飛”,讓我們收穫了“扶貧先扶志”實實在在的成果。

“養懶漢”、“等靠要”等現象一度在扶貧工作中的頻頻出現,就是因為“輸血式”的工作模式讓一些貧困戶感到“貧困光榮”,激發貧困戶的鬥志,提升他們的“戰鬥力”才是真正脫貧的有效路徑。老漢曹連文雖然已經77歲高齡,無法從事其他職業,但他每天都會到自家的農田和桃行裡勞作,通過銷售農產品獲取收益。“不管錢多少,這都是我自己掙的。”這是一名曾經掙扎在溫飽線上的老人展示出的尊嚴。

扶貧政策收益應是給予貧困戶的脫貧“底氣”,就像倒入壓水井裡的第一瓢水,想要水流源源不斷,靠的還是貧困戶自己不斷奮鬥,通過政府幫扶和自身努力找到適合自己實際的收益渠道才算真正成功脫貧。

外化於行,內化於心。“精神扶貧”不僅讓貧困群眾實現了“精神脫貧”,也在全鎮範圍內形成了幸福家園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