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依然活成了乐天派,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文/荣妈

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依然活成了乐天派,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写道:“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们亲切而敬佩的微笑”。

这大概就是对苏东坡最好的诠释。

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然而进入中年以后,从北到南,却是接二连三的被贬,直到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岛。

就是这样跌宕起伏,四海飘零的一生,却被苏轼过得有模有样,有滋有味。

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中,他始终积极乐观,保持一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

这份豁达和修养,不由得让人一赞三叹,对这位智者更加的喜欢和崇拜。

正如林语堂说:“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于是便有了《苏东坡传》。

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依然活成了乐天派,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林语堂何许人也?

林语堂,1895年出生于福建,1976年去世于香港,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和发明家。

他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他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礼拜、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他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

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散文杂文、教育做、评论文集、传记作品及译著作品等。

他于1940年、1950年和1975年三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他著作的《苏东坡传》被誉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

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依然活成了乐天派,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二、揭开苏轼童年的秘密

《苏东坡传》中林语堂说,苏轼一生的经历,就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无论遇到任何情况,他都在尽情享受人生,这就是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秘的一面。

在林语堂的笔下,千年前的苏东坡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眼前,他童年的美好生活,使得他成为这样一位豁达乐观的智慧长者,面带微笑,向我们缓缓走来。

苏东坡的童年是在宋朝最贤明的君主统治下度过,当时的统治者极力奖励文学艺术。也正是这个时候,年幼的苏东坡首次听到欧阳修、范仲淹等人的大名,当下深受鼓舞。

更更为重要的是苏东坡童年时期良好的家庭环境,或许他一生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就源于此,而在家庭环境中对他往后一生影响最大的就是母亲、父亲及祖父。

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依然活成了乐天派,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1、母亲正确的三观指引东坡先生

苏东坡的母亲是一位温柔有爱,有学识,有格局的人。苏东坡8-10岁间,因父亲上京赶考,所以都是母亲在家管教,他也深受母亲的影响。

那时母亲正在教《后汉书》,有一天,母亲给苏东坡读《范滂传》,读完之后,

他问母亲:“我长大以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

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母亲除了给苏东坡读书之外,对他的不良行为也会加以制止。

幼年时,苏东坡放学后,回家就往鸟巢里窥探。母亲严格告诫东坡,不得捕捉鸟雀,伤及无辜。

因此,数年之后,鸟雀知道在这庭园里不会受害,有的就在庭院中的树枝上做巢,矮得孩子们都可以望得见。

苏东坡就记得特别清楚的是,有一只极其美丽鲜艳的小鸟,一连数日到他家的庭园去。

正是母亲的格局和价值观影响了年幼的苏东坡,因此在他后期为官的日子里能够一身正气,英勇无畏,爱民如子。

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早期生活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个人性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个人的生活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决定个人的一生幸福。

苏母对他幼年时个人性格的形成,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指引东坡先生树立了正确的三观。

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依然活成了乐天派,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3、父亲淳朴的文风、嫉恶如仇的性格影响东坡先生

苏东坡与弟弟苏澈正在熟读大量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

父亲名落孙山而归,心里必然是懊恼颓丧的。当他听着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看着孩子的目光时,这位父亲相信他们必然成功,因而也恢复了希望,受伤的荣誉心便不药而愈了。

父亲对他的影响最大的是父亲一向坚持文章的淳朴风格,力戒当时流行的华美靡丽的习气。

苏东坡非常厌恶那种炫耀浮华的文章。他认为那样的文章,文字与句子各自为政,完全不顾及文章整体的效果,如演戏开场日,项臂各挂华丽珠宝的老人一样。

苏东坡的诗词文章,或一时即兴之作,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

他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来什么后果,与自己有什么利害,他都一概置之度外。

如今我们阅读他的诗文时,总会感受到他写的那么美,那么字字纯真,正是因为那些文字都是他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

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依然活成了乐天派,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影响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相同和相反。

而苏东坡的原生家庭对他的性格影响表现大致是相同的。比如,父亲的淳朴文风,嫉恶如仇的性格都在苏东坡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书中提到,苏东坡的父亲苏洵把自己女儿嫁到他妻子的娘家,结果他女儿在程家(他妻子娘家)并不快乐,不久就去世了,这让苏洵很生气,他写了一首暗含狠毒字眼的诗给程家,这致使他和这些亲戚断绝来往。

这件事体现苏洵激烈的性格,并且嫉恶如仇,苏东坡后来的生活中也展现了这样的性格。

同时苏东坡又不局限如此,他的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不为自身立意而动摇,不因世俗而改变,无人能及。

就像苏东坡曾对弟弟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句话用来评价他自己再恰当不过。

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依然活成了乐天派,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3、祖父—智者的灵魂伴随东坡先生

苏东坡降生时,祖父仍健在。

他的祖父是一个不识字,但人品不凡,慷慨大方,且思想开通的人。身上却有着深藏不露的智慧才华:身心精力过人的深厚,胸襟气度的开阔,存心的醇厚正直,都在苏轼的身上光荣灿烂地盛放。

比如,当他们还住在乡间时,有很多田地,别人家都是储存大米,而他祖父却以米换谷。别人都不太理解他的这种做法。

直到后来荒年歉收,他祖父开仓散粮,先给他自己的近族近亲,然后才轮到他妻子的娘家人、再后给他家的佃农,最后给同村的贫民。这时别人才知道他当初为什么广存稻谷——因为稻谷可藏数年,而稻米天潮时则易霉坏。

他祖父衣食无忧,优哉游哉,时常携酒一樽,与亲友在青草地上席地而坐,饮酒谈笑,以遣时光。

再有一天,老人在大醉之下,走进一座庙里,把一尊神像摔得粉碎。

因为他早已对那尊佛像怀有恶感,并且全村人都惧怕那尊佛像。还有可能是他对庙里的庙祝存有敌意,因为他常向信徒们勒索钱财。

而苏东坡也深受祖父的影响,他享受宴饮、享受美酒,总是热诚而友善。他自称生性急躁,遇有不惬心意之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

苏东坡会因事发怒,但却不恨人,只是会不喜欢邪恶之人。他认为恨别人,是自己无能的表现。

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分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

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依然活成了乐天派,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写在最后: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写道:“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

一千年来,为什么中国历代都有那么多人热爱这位大诗人?因为他的魔力,使无数读书人为之倾倒、所爱慕。

他能够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始终保持着乐观又积极的态度,因为他有着美好的童年,童年时的家庭环境和家人形成了他伟大的人格与社会良心。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