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觀對話 |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在玉雕創作中渡人渡己(上期)

博觀對話 |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在玉雕創作中渡人渡己(上期)

在年輕一輩的玉雕創作者中,李映峰的創作之路迥然不同——十八歲開始學習木雕,歷經數十載,聲名鵲起後轉入玉雕行業,靠自學開闢出一條玉雕之路。如此的成長路徑不僅為李映峰提供了不同的創作視角,更造就了他獨特的藝術風格。在此次對話中,李映峰迴溯了他的成長之路,與我們分享了圍繞創作的種種思考與感悟。

-博觀VS李映峰-

博觀對話 |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在玉雕創作中渡人渡己(上期)

李映峰,江西撫州人,生於1978年,現居杭州,浙江省玉石雕刻大師、金華市工藝美術大師,“印風玉苑”玉雕工作室創始人,1996年進入木雕行業,2007年轉入玉雕行業,長期專注於佛教題材創作,在長期探索中創造出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

-上期-

博觀文化:您最初為什麼選擇傳統工藝行業?

李映峰:這要追溯到1996年了,當時我們家的一個親戚在福建亭江一家木雕作坊裡做木匠,他打電話來說作坊裡招木雕學徒,問我想不想學木雕,因為當時家鄉的就業機會不多,僅有的幾家國營工廠經濟效益也不好,學木雕不失為一條出路,而我從小對傳統工藝就很有好感,動手能力也很強,所以沒猶豫就去了。

博觀文化:您對於傳統工藝的好感來自哪裡?以前接觸過嗎?

李映峰:

一方面來自我的家鄉——江西撫州,撫州可以說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至今還保存著很多明清時期的建築,磚雕、石雕、木雕、墨繪等傳統裝飾隨處可見。小時候,街上有很多手藝人,木匠、錫匠、篾匠,還有捏麵人的老師傅,我們經常圍著觀看,回家還自己學著捏。可以說傳統工藝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樣的成長環境讓我對傳統工藝有著天然的好感。

另一方面源於我的家人,我的親戚中有不少手藝人,我父親也是一位木匠,傢俱、生活用具,甚至我的玩具都是父親親手做的。小時候我經常在一旁看父親做活,後來我也試著做,不僅鍛鍊了動手能力,也讓我從中獲得很多滿足感,所以我從小就很喜歡這個行業,享受動手創作的過程。

博觀對話 |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在玉雕創作中渡人渡己(上期)

木雕作品《關公》

李映峰由木雕進入雕刻領域,從兒時的旁觀者到置身其中的創作者,角色的轉變讓李映峰對於傳統工藝行業有了切身的體會與專業的認知。

博觀文化:但是從興趣變為職業,這中間的差別是很大的。

李映峰:當然,以前自己動手做些小玩意兒覺得挺有意思,但是進入這個行業,掌握這門技藝,要經歷長久的學習和磨鍊。剛到福建時,我就是一個小學徒,一切從頭學起,只是磨刀就學了半年,後來學習各道工序,從造型到出胚,再到修飾,學繪畫,學雕刻技法,認識不同的木材……因為聽不懂當地的方言,也很少出去玩兒,我自己買了兩套工具,晚上回到住所繼續練習,第二天很早就起床,一個月只休息兩天,所以進步很快。兩年後我從福建亭江到浙江金華,跟隨另一位師傅學習,到2000年,我22歲,已經開始帶徒弟了。

博觀文化:

當時為什麼去浙江金華?

李映峰:因為福建和浙江的木雕屬於不同的地域流派,在雕刻技法、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等方面有很大不同,福建木雕以圓雕和鏤空雕為主,很多掏空處理,視覺上更加立體;浙江木雕多以浮雕為主,所以畫面感更強。從福建到浙江就是為了瞭解不同地域流派,更全面地學習,例如同樣是做獅子,兩個地域呈現出不同的風格,你就會去比較,去思考,汲取各家所長,這就是學習的過程。

博觀對話 |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在玉雕創作中渡人渡己(上期)

《觀音法相》 材質:綠松石

博觀文化:後來是什麼原因促使您轉入玉雕行業的?

李映峰:2007年,我在浙江金華,有一陣子當地忽然掀起一股黃蠟石熱,很多人開始玩奇石,也有做雕刻的。當時我對玉石並沒有感情,只是覺得很漂亮,那時黃蠟石也不貴,就抱著一種玩的心態雕刻了幾件,沒想到周圍的人很喜歡,很快就有人來買,這就激發了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於是開始真正地研究玉雕,慢慢地就感受到其中的樂趣,而且玉雕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比木雕好很多,所以自然而然地就轉到了玉雕。

博觀文化:對您來說,從木雕轉入玉雕是否存在一些困難?

李映峰:木雕和玉雕都屬於雕刻領域,在雕刻技法和表現手法上有共通之處,我的雕刻功底還不錯,所以技法方面不是問題,關鍵在於材質,從木雕轉入玉雕,材質的轉變其實是雕刻語言的轉變,這種轉變首先基於你對材質的認識與把握。

剛開始做玉雕時,做完後很明顯地感覺到作品扎手,因為沒把材質吃透,表現不出它的特性和美感。但是玉石品種很多,每一種都不同,要想了解不同的玉石就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而且,對我來說,玉雕畢竟是一個新的領域,不僅要埋頭創作,還要了解市場和行業發展,這些對我來說都還很陌生,困難是在所難免的,這需要時間。

博觀對話 |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在玉雕創作中渡人渡己(上期)

《藏傳觀音法相》 材質:黃蠟石

博觀文化:對您來說這是一次很重要的轉變,但是從事木雕這麼多年,轉入玉雕會覺得可惜嗎?

李映峰:現在回過頭來看,這是一次很重要的轉變,但當時沒想那麼多,即便玉雕這條路走不通也沒關係,既不會造成很大的損失,還多了一些人生經歷。當然也並不覺得可惜,我從木雕進入傳統工藝行業,這段經歷讓我真正地成為一個手藝人,不僅掌握了這門手藝,也對傳統工藝有了切身的認識,有了自己的創作態度,這段經歷為玉雕創作奠定了基礎,也是一個過渡,否則我也不會走上玉雕這條路的。這些年我越來越感覺到人生的每一段經歷都有其珍貴之處,沒有哪一段經歷是白白浪費的。

博觀文化:人生沒有白走的路,可以這樣理解嗎?

李映峰:沒錯。哪怕是小時候在山林裡無所事事地閒逛,抓鳥捕魚,看似虛度時光,但也是很美好的經歷。後來當我創作一些自然題材時,幾乎是信手拈來,因為太熟悉了,而這些都得益於我小時候的成長經歷。

博觀對話 |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在玉雕創作中渡人渡己(上期)

《觀音菩薩》 材質:析木玉

博觀文化:“印風玉苑”玉雕工作室是哪一年創辦的?當時您對於品牌形象的建立有什麼想法?

李映峰:2007年在金華時創辦的,但當時對於品牌形象沒有什麼概念,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在創作上,這些年玉雕行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自己的創作經歷不斷增加,對於玉雕品牌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個變化的過程。

博觀文化:可以談談這個變化過程嗎?

李映峰:最初還是秉持著傳統手藝人的理念,只要作品足夠好,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怎樣才叫足夠好?那時關注更多的是工藝。隨著創作經驗和生活閱歷的增加,發覺作品的價值除了材質與工藝外,還有我們賦予它的創意、文化、情感和思想等,而後者往往更重要。就像雕刻佛造像,其實是對內在思想與感悟的詮釋,將抽象的內容以具象的形式表現出來。所有這些構成了作品的藝術風格,而這也是一個創作者區別於他人的所在,是品牌價值的所在,而品牌價值是建立品牌形象的根基,這需要一定的時間去探索和積累。

而另一方面,藏家的收藏需求和習慣偏好不斷變化,除了欣賞、把玩外,還會解讀作品,瞭解創作背後的故事,進而延伸到創作理念與文化思想,通過作品,與創作者溝通、交流,產生共鳴。那麼,作為創作者,我覺得有必要對自己的創作理念、藝術風格、美學特點等進行梳理與提煉,而這些正是構成品牌價值的核心要素。

博觀對話 |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在玉雕創作中渡人渡己(上期)

《藏傳財神法相》 材質:綠松石

博觀文化:如今大家的品牌意識不斷提高,也在積極宣傳與推廣,但是我們也看到有些品牌只是曇花一現,很快就退出大家的視野了。

李映峰:確實有這種現象,我們現在經常說不能像以前那樣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埋頭搞創作,但是也不能走另一個極端,

玉雕品牌不同於大眾消費品牌,玉雕作品也不是快消品,無論是創作還是建立品牌形象都不能急於求成,我不贊成那種快速營銷和推廣的方式,這也是我為什麼和博觀合作的原因。這些年來,博觀在玉雕品牌建設與推廣中擔任著很重要的角色,對於這個行業有著很深刻的認知,也有自己的態度和節奏,不急於打造一個品牌,而是從根本上去挖掘、剖析、提煉品牌價值,找到適合的定位,進而去塑造品牌形象,我更認同這種態度和方法。

博觀文化:您對於玉雕創作與品牌建設的態度是趨於一致的。

李映峰:是這樣的,不過我的專業是在玉雕創作,對於品牌建設方面只是談談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有機會的話希望和大家多交流。

博觀文化:您是在哪一年將工作室搬到杭州良渚玉文化產業園的?為什麼?

李映峰:2012年我被評為浙江省玉石雕刻大師,2015年杭州良渚玉文化產業園引進玉雕人才,正好有這麼一個機會,就搬過來了。我當時主要考慮的是,杭州對於文化創意產業很支持,提供了很好的創業環境;另一方面來到這邊有更多機會與行業內的大師和同仁們交流學習,比如翁祝紅大師,我經常向他請教,受益匪淺,而且杭州這邊的市場更廣闊,能夠更近距離了解市場,促使自己不斷學習和調整。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