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末路:崇祯与林丹汗,偏执型人格的非典型性合作

17世纪上半叶,明朝、后金、蒙古形成鼎足之势,强大的后金不仅逐步吞并辽东,还不断的吞并拉拢漠南蒙古各部,由于漠南蒙古位于后金和明朝的缓冲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蒙古的向背直接影响到明朝和后金的力量对比。

在此形势之下,身为黄金家族嫡系后裔、察哈尔部首领的林丹汗,自13岁继承蒙古大汗之后就致力于蒙古各部统一,力图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挽回颓势,然而由于个人性格、战略决策、宗教等各方面原因导致了最终败亡。

与林丹汗一样,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同样面临内外交困的巨大压力,继位之初辽东尽丧,国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面对后金如此强大的敌人,明朝与蒙古联合抗金显然是最好的选择,然而两位末代帝王崇祯与林丹汗却始终没有建立起互助互信的合作关系,最终双双灭亡。

其实,明朝与蒙古始终无法建立起合作关系与两人相同的性格有极大的关系,林丹汗与崇祯帝两人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两人继承大位时都很年轻,一个13岁,一个17岁。

其次、两人性格上都是典型的偏执型性格,而偏执型人格的典型表现为: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同时又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多疑,不信任别人的动机;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问题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大。

下面,我们从几个简单的事例来分析两人这种偏执型性格导致的后果。

一、从“穷饿之虏”到“虏中名王”

前面提到,林丹汗继承大汗之位时年仅13岁,在只相信弓箭与马刀的蒙古各部落,显然无法服众,于是各部落对林丹汗的贡奉全部停止,甚至直接抢掠林丹汗派往明朝边境进行贸易的商队。

帝王末路:崇祯与林丹汗,偏执型人格的非典型性合作

林丹汗

而明朝显然也对这个13岁的大汗极为不屑,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也就是林丹汗继位两年之后,明朝兵科给事中宋一韩给万历皇帝上了一封《边事大略》的折子,其中对林丹汗的评价是“穷饿之虏也”。

而兵部尚书萧大亨则同样在奏折中评价林丹汗为“幼憨嗣立,懦弱未威”。

不是不威,只是时候未到而已!

八年后,明朝终于领略到了“穷饿之虏”的威名。

万历四十三年,此时后金尚未建立,辽东尚未丢失,身为辽东巡抚的郭光俊在广宁一带发现大量蒙古骑兵,而这支骑兵的首领就是久未出现在明朝君臣视野内的林丹汗,更让郭光俊惊讶的是,这些蒙古骑兵并不仅仅是“插汉部”,还有“炒花”,在明朝眼里炒花显然比“虎墩兔汗”更有影响力。

身为辽东巡抚郭光俊显然不敢怠慢,一面布置防守,一面派人飞速报告朝廷,但林丹汗这次进攻显然准备已久,来的很快、很猛,两天后就率6万蒙古骑兵兵临广宁城下,围攻半日,城未破即走,仅仅三天后林丹汗又出现在锦州城下,这一次又是无功而返。

就当明朝守军松了一口气时,又是三天后。林丹汗的大军突袭义州,这次不再无功而返,大安堡被破,城池被洗劫一空。

帝王末路:崇祯与林丹汗,偏执型人格的非典型性合作

林丹汗进攻路线图

仅仅八天时间,声东击西,气势如虹,当年的“穷饿之虏”十年不鸣,一鸣惊人!

此战后,蓟辽总督薛三才给与了林丹汗“虏中名王,尤其桀骜”的评价。

这一年,林丹汗24岁。

林丹汗这次进攻宁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和明朝进行贸易,明朝一开始并没有答应,但等到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攻下抚顺之后,为了避免两向作战,最终答应与林丹汗互市。

林丹汗从这一次以战求和的尝试中尝到了甜头,也使得他养成了达不到目的就侵略的习惯,这也为今后明蒙联合失败埋下了伏笔。

二、崇祯帝与林丹汗的第一次交手

自从明蒙达成共识共同对抗后金时,明朝逐步加大了对蒙古的市赏额度,到天启末年时已经达到每年十二万两。

在明朝巨额的市赏下,林丹汗也给与了明朝积极的回报,万历四十七年,努尔哈赤进攻铁岭,作为盟友的林丹汗果断派内喀尔喀联盟的宰赛率一万骑军援助明朝,可惜铁岭的明军并没有等到这支援军就已败亡。

帝王末路:崇祯与林丹汗,偏执型人格的非典型性合作

努尔哈赤

孤军赶到铁岭的蒙古骑兵被士气高昂的满洲八旗击溃,随后在努尔哈赤的不断打压与拉拢之下,原本归附林丹汗的内喀尔喀联盟逐渐倒向后金。

此后,林丹汗又趁后金进攻明朝重镇沈阳、广宁的时候突袭满洲后方,但无一不是以失败告终。

但无论如何,从万历四十五年建立起的明蒙联盟到天启末年都保持着密切的合作,直到崇祯继位为止。

1627年,天启驾崩,年仅17岁的崇祯继位登上了历史舞台,年轻气盛的朱由检刚刚登基就下令立即革去对蒙古各部落的市赏,崇祯的做法使得蒙古各部“哗然”,连林丹汗派去明朝索赏的使者也被明军杀害。这更是惹怒了林丹汗。

帝王末路:崇祯与林丹汗,偏执型人格的非典型性合作

崇祯剧照

崇祯元年6月,大同镇遭到蒙古部落攻击,显然林丹汗想故技重施,逼迫明朝答应重新恢复互市。

甫一登基,就面临与昔日盟友交恶,但刚愎自负的崇祯并不想屈服,但面临京师各地的士兵哗变,又在辽东焦头烂额,无奈之下只能接受宣大总督王象乾“以夷制夷”的计策,即“召永邵诸部,合从以抗插”。

于是,在王象乾的联络下,蒙古右翼三部土默特、永邵布、鄂尔多斯联合与林丹汗的察哈尔部在大同城外展开会战。

结果,林丹汗大获全胜!

“以夷制夷”计策破产,年轻气盛的崇祯帝也不得不屈服,决定与林丹汗议和,恢复互市。

崇祯帝与林丹汗的第一次交手,以林丹汗大获全胜,明朝不仅丢了面子,也使得林丹汗对明朝更为轻视。

这一次,林丹汗虽然胜了,但也与崇祯结下了梁子。

三、唇亡齿寒坐视林丹汗灭亡

在后金越来越大的压力下,林丹汗独木难支,只能选择西迁,尽管在宣大外战胜了蒙古右翼三万户,但留守在蒙古左翼的敖汉、奈曼、扎鲁特、哈喇嗔等部此时已都归附后金,塞外辽东一带尽归满洲八旗。

1632年,皇太极率后金骑兵以及归附的蒙古土默特、哈喇嗔、扎鲁特、敖汉。奈曼。科尔沁等部十万大军远征林丹汗。

帝王末路:崇祯与林丹汗,偏执型人格的非典型性合作

皇太极

林丹汗在得到后金远征的消息之后,大吃一惊、率众西逃,渡过黄河向青海逃去。

由于事先没有准备,在西逃的过程中又饥又疲的察哈尔部众早已丧失了逃亡的意志,人马辎重遗弃的到处都是。

而这一次,身为盟友的明朝却选择做了一回看客,不仅不记得当年林丹汗援助之恩,反而津津有味的坐视后金穷追猛攻,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察哈尔部在逃亡过程中不少人逃到明朝境内,后金向明朝边境的地方官员索取这些逃亡的部众时,竟然一口答应,不仅将逃亡的部众与林丹汗遗落下的财物尽数交给后金。

之后,更是将原本市赏给林丹汗的赏赐全部给了后金。

明朝的短视,使得北方塞外尽数落入后金手中,失去了察哈尔部和林丹汗的牵制,后金数次绕过山海关从塞外突入长城以内、威胁京畿重地。

明朝也终于为一次次坐视后金吞并蒙古各部尝尽了苦果!

结语

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与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公平来说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亡国之君,崇祯更是勤政到不眠不休,但其偏执型人格却也酿就不少苦果,例如与林丹汗交恶、十七年间换了五十多位尚书与内阁大学士,都是其性格中刚愎自用、将责任归咎他人的表现。

而林丹汗在面临蒙古各部分裂的局面下,一味的选择以武力收复各部,一次次的胜利彻底冲昏了头脑,导致各部纷纷归附后金,而其不顾蒙古各部共同信仰黄教,一意孤行的改宗红教,使得信仰黄教的各部将其视为异己,加速了蒙古各部的分裂。

明朝、蒙古与后金原本可以鼎足三立,但却先后被后金消灭,一如当年北宋与辽先后被后起之秀金灭亡。

这难道就是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