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去優化好我們的思維,就可以讓自己思考得更聰明、靈活

我們的大腦,對某些事情或資料,通常都會按照既定和熟悉的機制去處理。

然而一旦遇到的問題,無法讓我們按照既定的思維模式去思考問題,我們就很容易陷入僵化的形式,很難靈活調動思維去解決問題。

嘗試思考以下這兩個例子:

1.有兩個人比賽騎馬,看誰騎得慢,這次比賽跟以往不一樣,所以兩個人都騎的很慢。一位老者給他倆人說了一句話,倆人騎著馬,一溜煙就跑了。請問他說的什麼?

2.一家人找房子,一共一家三口,倆大人一孩子。找到房子了,房東說不租給帶小孩的人。夫妻倆沒辦法,結果,小孩給房東說了一句話,房東馬上答應他們住下來?

如果你按照既定的思維去思考這兩條問題,肯定會得出一個答案。但可能這個答案,並不是正確的答案。

而如果這時讓你重新去思考答案,那麼接下來你的思考,就會建基於第一個答案上面,受到第一個答案思路的影響。

可以說,這就說明你就已經陷入固化的思考模式了。

一般固化的思維有兩個特點:

1,具有形式化的結構;

2,具備強大的慣性化;

當你得出正確的答案之後,回想一下自己之前的思考方向,是不是都有這種情況?

所以,想讓自己的思維變得更加靈活,我們需要懂得調動不同的思維形式,來幫助自己思考。

我不敢說,這些思維形式可以讓我們解決所有問題,但至少可以可以幫助我們變得更加聰明一點。

這樣去優化好我們的思維,就可以讓自己思考得更聰明、靈活

重塑我們的思維觀念

想要激活和挖掘出我們靈活的思維能力,我們首先要懂得如何摒棄舊的思維模式。

一般來說,我們普通人都會被兩種不良的思維模式影響到自己的創造性思維:

1,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

什麼是“二元思維”呢?非黑即白、非善即惡,非對即錯、非好即壞、非此即彼、非友即敵、非忠即奸等等。這種思維會限制我們的思考範圍,讓我們無法在一個廣闊的維度上進行思考。

如果我們一直用這種思維思考,在解決問題時,我們就很難跳出來,從不同的方向尋找答案了。

2,長期積累的慣性思維;

每個人都有自身的思考模式,這些思考模式不一定是從書本上學來的,大部分都是在日常實踐中建立而形成的思考習慣。

這種思考慣性,很容易會讓我們把已有的經驗套用在一些新問題上。儘管有時這確實能夠解決到問題,但一旦問題的條件跟之前遇到的不盡相同時,這種習慣性的思考,就會讓我們陷入思考的死衚衕裡。

所以,想要不被不良的思維模式影響但我們,在思考問題之前,我們就需要有意識做到以下這四點:

第一,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

當我們思考時,如果發現自己一直在同一個維度或同一個方向上進行思考,我們必須停止下來,然後問問自己:

  • 還有哪些思考的方向呢?
  • 除了這種辦法,還有其他解法嗎?
  • 這是唯一的答案嗎?

找到不同的思考方向,然後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


第二,有意識忽略自己的最初解答;

人都有一種思維習慣,就是當找到一個自己認為是對的答案時,就會停止思考,不會繼續探尋下去。如果繼續思考,很容易被初始解答影響到自己的思路。

想要改變,就需要我們有意識忽略初始答案,甚至敢於去挑戰自己的初始答案。例如,運用逆向思維,可以讓我們從相反的方向尋找其他答案。


第三,不滿足表現,向自己連續發問;

5why是一種常用的思考方式。簡單來說,就是:對任何一個問題,都鍥而不捨地進行追問,至少連續追問5次“為什麼”。

經過多次的追問,你會發現,你所觸及的可能性,也許是完全出乎意料的。

我們可以給自己構建最開始的兩個why:

1)為什麼這個答案是我認為最好的解答?

2)當前這個答案,可以完全滿足到題目所需嗎?

千萬不要被自己答案表象矇蔽了自己,而急著蓋棺定論。嘗試針對自己給出的回答,繼續向下追問。

也許你會發現,自己一直以來都是被某些“條件”所束縛住而已。


第四,發揮你的想象力,適當運用聯想思維;

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聯繫,例如桌子跟電腦之間有什麼共同點?運用聯想思維我們就找到答案:這兩樣物品都是給人使用的。

聯想思維可以幫助我們找到事物之間的聯繫,從A物品的身上,啟發到自己對B物品的思考。

所以,解決問題時,要積極、主動地運用聯想思維積極尋找事物之間的關係。

這樣去優化好我們的思維,就可以讓自己思考得更聰明、靈活

懂得進行發散性的思考

發散的意思,是指人們在思考問題時,切入點不拘泥於特定的某一點或某個單獨線索,還能從多種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設想和方案,從而擴大解決問題方案的選擇餘地。

創新思維意識,最主要的特點就是發散思維,大腦在思維中呈現的一種擴散狀態,通常就是人們所說的“鬼點子多”、“一題多解”、“一物多用”等,這些都是發散思維能力強的表現。

面對問題時,思考者從已經獲得的相關信息出發,然後從多方向、多角度、多層次地儘可能擴展思維,全方位思考本體事物,而不是僅僅拘泥於已有的方法,固定的規則。

發散思維是從已有的既定信息條件下,推導衍生出新的信息,關鍵在於需要從同一來源中,產生各種各樣的為數眾多的輸出。

可以說,掌握髮散思維,就能夠讓我們面對問題時,不會拘泥於常規方法,不會一根筋、一種方式走到底。

否則,這種固化的思維,就很容易讓我們陷入困境而無法自拔。

這樣去優化好我們的思維,就可以讓自己思考得更聰明、靈活


那我們要怎麼運用這種思維方式呢?大概要經過五個步驟:

第一步,識別原始觀念;

當你遇到一個問題需要解決,或者有一件事想要去做;甚至你想改變某個情況,學習一門新的知識等,這些都是你的原始觀念。

剛開始時,我們在原始觀念的推動下,都會用舊有的思維模式去行動。運氣好的可以做成,運氣不好的,我們只能素手無策。

第二步,進入預備階段;

為了解決你想要解決的那個“問題”,你可以嘗試搜索解決這個問題的所有可能方法,然後儘可能多地蒐集與之相關的資料。

例如到圖書館閱讀有關書籍,上網查詢類似的解決方案,與別人交談,交換想法等。這一步,是讓你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考慮解決問題所要用到的信息。

時刻準備接受新的觀念,這些都是激發創造性思維的按鈕。

第三步,進入醞釀狀態;

這一階段是屬於潛意識自由活動的階段。你可以盡情地放鬆自己,不要把焦點一直放在問題上面。比如出外散散步,看看風景,睡個午覺,洗個熱水澡等。

總之,不要讓大腦陷入高強度高壓力的狀態之中,先把問題放在一旁,讓大腦補充能量。

第四步,獲得開竅啟示;

這時思維創造過程的最高階段,就好像有一盞明亮的燈閃現在你眼前,讓周遭的東西都突然變得井井有條。

例如查爾斯·達爾文曾經一直在為進化理論蒐集資料,突然有一天,當他坐在馬車裡旅行時,這些材料就突然一下子融為一體了。

達爾文曾寫道:“當解決問題的思想令人愉快地跳進我腦子裡的時候,我的馬車駛過的那塊地方,我還記得清清楚楚。

這就是開竅的狀態。

第五步,對答案進行核實;

不管你有多聰明,有時處於開竅階段得到的啟示,可能根本不可靠。這時我們就要發揮理智和判斷的作用了。

你忽然閃現的靈感,是經過邏輯推理加以肯定或者否定的。你要跳出來儘可能客觀地看待你的設想。或者多徵求別人的意見,聽聽別人的看法,這會完善和修正我們的設想。

經過核實之後,我們才會得出更新更好的見解。

這樣去優化好我們的思維,就可以讓自己思考得更聰明、靈活


從不顯眼的地方入手思考

你有沒有類似的體會:

思考某個繁瑣的問題,左思右想怎麼都想不出答案,不管用什麼方法,也一點頭緒都沒有。然後你就放棄,去洗洗澡、聽聽音樂休息一下.

過了沒多久,不知怎麼的,你的大腦就突然開竅了,想到了之前沒有想過的思考方向。在這個方向的啟發下,你最終就把問題的答案想出來了。

這就是“側向思維”了。

我們在思考問題時,除了從正面入手,還要懂得“旁敲側擊”,避開問題的鋒芒,從最不顯眼的地方入手思考,從別的領域尋求啟發,甚至要那些最無關緊要的地方多做文章。

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大腦神經的興奮點,長時間集中在一件事、一個問題上,很容易感到疲勞,這對思維的運作會產生不良的效果。

而側向思維是神經鬆弛情況下的產物,對正向思維具有輔助作用。

所以善用側向思維,不僅可以讓緊張疲勞的大腦得到喘息的機會,還能讓其積蓄更大的能量,以解決當前的難點問題。

那怎麼運用“側向思維”呢?也是有三種方法:

第一,側向移入;

具體來說,就是從外界出發,尋找靈感或者啟示,突破當前單一視角的限制,把注意力從當前的形式抽離出來,而是從其他方向側視入手,將關注點引向外界更廣闊的領域。

更甚至,還能將其他領域那些比較成熟、良好的技術方法、原理等,直接移植到當前問題上,加以利用。

例如魯班從茅草的細齒割破手指中,受到了啟發,從而發明了鋸子。

又如達·芬奇,他在創作《最後的晚餐》時,沿著正向思維苦思冥想,卻沒找到理想的猶大原型。直到有一天,修道院院長前來警告說,再不動手畫就要扣酬金了。

達·芬奇從這個貪婪、醜惡的院長受到啟發,覺得以他作為猶大原型,立即動筆把他畫了下來,從而使這幅名畫中的每個人都有了準確鮮明的形象。這些都是側向思維發揮的作用。

這樣去優化好我們的思維,就可以讓自己思考得更聰明、靈活


第二,目標側向;

有時候問題很難單刀直入就能解決的,這時轉換你的思考目標,從最薄弱的環節或者旁邊相關的事物入手解決,才能“牽一髮而動全身”把問題解決掉。

畢竟萬事萬物都相互聯繫,解決問題不一定要把所有因素都要一併解決掉。

例如日本創造學家多湖輝在《腦力激盪》講了這樣一件事:

某電影院生意雖然很好,但有一點顧客不滿意,那就是“廁所太小”。觀眾要上廁所往往要排隊,令人煩躁不安。但要改造廁所,又有不少具體困難。電影院的經營者向多湖輝討教怎麼辦,多湖輝想了很多方法,比如避免觀眾一起湧進來,設立“時差制度”,限制上廁所的時間等等,但是這些方法在具體實施當中不太可行。

多輝湖就像,既然廁所小的毛病使觀眾要排隊並煩躁,那麼可不可以把解決廁所小的目標,移到觀眾煩躁的心情上呢?

於是他便提出,在廁所旁邊的牆上貼上多種招貼畫和海報,包括最新的電影介紹等。一個月以後,老闆親自向多湖輝道謝,說盡管排隊上廁所的人還是一樣多,但由於有那些內容豐富的招貼畫,人們在等待時也就不煩躁了。

問題的側向拓展往往伴隨著對真正問題的界定。從上例中,把“廁所小”這個問題,側向移到“心情煩躁”上面,重新界定問題,通過側向思維的方式,去解決觀眾情緒的問題,這不失為是一個好辦法。

第三,側向移出;

這是側向移入的相反思維方式。就是把已有的條件、方法、技術等,移出本領域,擴大現有事物的使用範圍。

這是一種立足自身,拓展自身的思考方式。例如歷史上,拉鍊的誕生曾被譽為影響現代生活的十項最重要的發明之一,這就是側向移出思維的結果。

原本拉鍊只是用於日常生活,作為鞋帶的替代品,當移出本領域,運用到更為廣闊的領域,於是商機就來了。

直到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了拉鍊的存在,如衣服、錢包、行李箱、塑膠袋等等。

總之,想要更好地運用側向思維,我們必須要有一雙善於發現“聯繫”的眼睛,對問題有深刻的理解,這樣才能夠通過不同的思維,把事物聯繫起來,合併解決問題。

這些思維方式,對於深化我們的思考素質,都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