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晚期的藩镇为什么可以和朝廷共存?

伍仲伩


回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藩镇形成的原因。

边境安宁一直是历代统治集团面临的首要问题。

从秦朝开始由太子扶苏监军协助蒙恬镇守北方,到汉武帝一改和亲政策,任用卫青、霍去病二员虎将以雷霆万钧之力横扫匈奴,北定边疆。

从隋炀帝出兵四夷、三征高丽到唐太宗御驾亲征高丽及西北的吐番。一直都未彻底解决边境的稳定。

直到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为加强边境军事力量,始派节度使领兵屯边。节度使及其军队,时称藩镇或方镇。

这样做有几方面好处:一是安定边境,减少将士频繁调动,有利于军心的稳定。二是边境将领和士兵的家属一道迁入,驻守屯田有利于开发边境,做到自给自足,丰衣足食。三是减轻了朝廷的经济负担。

从景云二年(711年)四月,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领充河西节度使为标志,至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北方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都护四镇、北庭、伊西、剑南、岭南等10个节度使。

由于节度使是武官担任,他们手握军事、行政和财政大权,成为地方实力派。后期基本上是父承子、子传孙,都是土皇帝。

天宝时期,由于玄宗宠幸杨贵妃,重用奸臣李林甫和杨国忠等,政治十分腐败。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䘵山在范阳起兵叛乱。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叛军动乱的消息是对繁荣兴盛的大唐帝国当头一棒。安禄山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攻破东都洛阳。后来唐军贸然出击,致使潼关失守,唐玄宗逃往四川,安禄山进驻长安。7年的安史之乱,极大的破坏了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唐朝自此一蹶不振,开始走向衰落。

平定安史之乱后,为什么朝廷不制约节度使的权力,一撤了之不是更好的吗?

其实这个问题很复杂。一是边境需要将士守卫,如果将他们撤掉,大唐就失去了屏障,岂不是羊入虎口,任异族宰割吗?想必古代人不是那样的弱智;二是假使撤换所有节度使派一批新人去镇守,那些旧的将士如何安置?本来入不敷出的财政支出如何安置新老军人,难道朝廷不考虑吗?三是发动叛乱只有安禄山、史思明二人,因为他们早就有野心及准备,其他节度还基本上履行了职责。

俗话说“两权相较取其重”。所以,安史之乱结束后,唐中后期仍然分授安史旧将为河朔三镇节度使,这是安抚之策,也是无奈之举。他们在辖区政策未变,扩充军队,委派官吏,征收赋税,继续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因为这是唐代制度造成的,谁也无法扭转。所以他们都不卖朝廷的账,藩镇之间互相兵戎相见。虽经朝廷平乱,有所缓和,表面上服从中央,不久又恢复常态。藩镇割据持续150年,动摇了唐王朝的根基。由于积重难返,最终导致了唐朝的毁灭。


石鼓歌


因为这些藩镇从本质上,还是打算在唐王朝的框架之下,来维持自己的利益。

藩镇形成利益集团,节度使只是代言人,此利益集团只想维持即得利益,因此不会进攻朝廷。

唐朝需要藩镇的支持,才能维持统治。

在中晚唐时期,赋税方面唐朝主要依赖于江淮地区的藩镇,而应对吐蕃的威胁,唐朝则依赖于西部的藩镇。

综上,唐朝所以能够与藩镇共存,是双方各取所需,形成了一个恐怖的动态平衡,直到黄巢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平衡……


当代曹植


中晚唐之所以能够存在这么长时间,反而要感谢藩镇割据的产生,导致藩镇之间,藩镇与中央之间取得势力平衡。这种平衡一被黄巢起义这样的外力打破。大唐王朝这艘老旧的大船也就支撑不下去了。

中晚唐的权力制衡

藩镇割据的根源,我们都知道是因为府兵制的破产,在唐玄宗他爹在位时开始设置节度使。但一直到安史之乱之前,节度使制度主要设置在帝国边疆,起到开疆拓土和保卫边疆的作用。

后来安史之乱让整个大唐王朝元气大伤,为了对付安史叛军,唐帝国在内地大量设置节度使,使大唐帝国的土地上被一个个节度使瓜分。节度使事实上成为割据一方的大员。

当时大唐王朝的地方藩镇可以分为这几类:事实独立型,主要以原安史叛军的大本营东北部的河朔三镇为主。江南財赋型。主要以保护江南財赋,维持大唐的经济支柱为主。忠于中央型、和保卫边疆型:如剑南西川和西北与吐蕃交战的边疆节度使。

在大唐藩镇化的趋势下,不但有中央和节度使的争斗和角力,甚至有节度使和手下骄兵悍将的斗争和角力。

节度使制度下,一般情况下募兵主要在当地进行。而且培养了一大批职业军人。这些职业军人和他们的家属,构成了藩镇割据的民众基础。有的时候,一个节度使能不能坐稳位置,不一定取决于在长安的李唐皇帝同不同意。很多时候取决于这一批骄兵悍将支不支持。比如河朔三镇就随时上演下层小兵火并节度使的下克上事件。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李唐中央掌握大义名分,还掌握了力量叫强大的神策军可以对单个节度使保持优势。单个节度使内部牙兵势力强大,对保护节度使内部一亩三分地较为积极。让他出去为节度使,为皇帝教训其他不听管教的节度使兴趣就不大了。

所以你会发现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十国无数次出现过同一支军队内线作战猛得一批,外线作战稍不注意就撒丫子跑了的故事一再重演。

整个大唐在这样的恐怖平衡中又维持了150多年,过程中有所作为的皇帝如唐宪宗、唐武宗会组织神策军和听话的藩镇教训一下不听话的藩镇,实现所谓的中兴。但是不可能从根源上改变藩镇割据的基础。遇到稍微不争气的皇帝如唐敬宗、唐僖宗连一向听话的藩镇也开始桀骜不驯了。

黄巢起义打破平衡

如果没有外力,大唐可能会像疾病缠身的老人一样再拖的时间更久一点。在这样的平衡中在保持的时间更久一点。

但是黄巢起义可是全国流窜的,他可不会限制在某在藩镇的地盘上。

所以,黄巢起义的烽火,打破了大唐帝国中央与藩镇之间、藩镇与藩镇之间的脆弱平衡。

在黄巢起义的烽火中,大唐帝国的中央权威和唯一的神策军随着僖宗逃奔到蜀中而烟消云散。在剿灭黄巢起义的战斗中,崛起的朱温集团、李克用集团、王建集团、杨行密集团等超级大军阀实力已经远远超过李唐中央。

到了此时,李唐的灭亡已经是时间问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