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華14年曾三次有抽身好機會,一次叫八路軍踹了一腳給攪黃了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無盡災難。日本一個彈丸之地,竟然敢蚍蜉撼樹,蛇要吞象,竟然叫囂來三個月要滅亡中國。

日本侵華14年曾三次有抽身好機會,一次叫八路軍踹了一腳給攪黃了


日本的狂妄是基於雙方國力對比的。

日本求略中國時,雙方一些國力對比如下:

工業產值:日本60億美元;中國13.6億美元。

鋼產量:日本580萬噸;中國4萬噸。

石油儲備:日本169萬噸;中國1.31萬噸。

飛機制造:日本每年可以造1580架;中國0架。

大口徑火炮製造:日本744門;中國0門。

坦克製造:日本330輛;中國0輛。

汽車製造:日本9500輛;中國0輛造。

軍艦製造:日本52400噸;中國0噸。

日本在經濟形態、技術形態以及軍事形態上,都遙遙領先中國一個時代。具體到雙方軍事實力的直接對比,差距就就更大了,坦克、飛機、軍艦、大炮中國全部不能製造。中華民國的海軍2.5萬人,裝備艦船66艘,總噸位57608噸。而日本海軍12.7萬人,擁有艦船285艘,總排水量達到115萬噸,“大和”號和“武藏”號,一艘軍艦排水量7萬噸,就是說日本一艘軍艦相當於整個中華民國海軍的全部噸位。

中國就一點比日本多,並且多的不是一星半點兒,那就是人口數量。當時中國有多少人口4億5千萬;日本有7千5百萬。但日本人比中國人還懂中國人,中國人再多也是一盤散沙,不足為慮。日本憑藉自身實力,拿著屠刀肆意屠殺中國人。

日軍從東北過華北一直打到雲南,侵佔了半個中國。戰線越拉越長,兵力開始顯得不足。按說日本改見好就收,歷史也給日本侵略者三次從中國戰場抽身的良機。但被利令智昏、貪心太大的日軍一次次錯過了。

日本侵華14年曾三次有抽身好機會,一次叫八路軍踹了一腳給攪黃了


日本第一次抽身機遇。

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希望日本從中國撤離,去進攻蘇聯。因此派來大使陶德曼進行“調停”。

日本說可以,當時提出了7個條件:一,內蒙古自治;二,華北非軍事區;三,上海擴大非軍事區;四,停止抗日政策;五,共同反共;六,降低對日關稅;七,尊重外國主權。

1937年11月5日,陶德曼去南京見蔣介石,轉達了日本提出的條件。蔣介石已經丟了東北、華北,日本又要內蒙自治,這胃口太大了,蔣介石有點接受不了。11月12日,蔣介石回答:不行。他說:“日本不願意恢復戰前狀態,中國不能接受日本的任何要求。中國如應了日本的要求,國民政府將會被輿論浪潮所衝倒。”

當時日本正來勢洶洶,你不同意,他也不在乎,那就打。7天之後,日軍攻陷上海,直逼南京。國民政府首都受到了嚴重威脅,蔣介石慌了。12月2日,蔣介石對陶德曼表示:中日可以談,日方提出的條件還不算“亡國條件”。

日本侵華14年曾三次有抽身好機會,一次叫八路軍踹了一腳給攪黃了


陶德曼調停

其實,在蔣介石心裡早打定了自己和日本人談的底線。1937年8月7日的國防會議上,蔣介石曾說過:“如果以長城為界,長城以內的資源,日本不得有絲毫侵佔行為,這我敢做。”他當年做好了割讓整個東北,以長城為界的的打算。

12月6日,國民政府在武漢召開國防最高會議,決定“接受陶德曼調停”。

12月13日,南京被日本攻陷。這樣,日本人就看不上原來這個“小買賣”了。日本人立即增加籌碼,7個條件不行了,再加4個。不僅要求經濟賠償,更提出設立偽政權等要求,這是讓中國亡國。這讓蔣介石退無可退,他對陶德曼說“絕無接受之餘地”。

就這樣,日本錯過了第一次抽身機遇。

日本侵華14年曾三次有抽身好機會,一次叫八路軍踹了一腳給攪黃了


日本第二次抽身機遇。

1938年5月,日本外相換成了宇垣一成大將,這個人跟蔣介石有私交。已經被日軍打怕了的蔣介石覺得有機會了,他主動想和,不要再打下去了,叫孔祥熙與日本人聯繫。

日本公開的宇垣一成日記記錄了孔祥熙的態度:“內蒙古設置特殊地區是可以的”。“在條約上公開承認滿洲獨立,我們國內很困難,只有悄悄地逐步實行。例如首先設置領事,凡屬經濟問題由領事間解決”。“領事解決不了,再派公使或大使”。

這就是說蔣介石丟了滿洲,也不要內蒙古了。蔣介石認慫了。

但貪婪、兇悍的日本陸軍強硬派打的正上癮,他們不同意宇垣一成的意見,堅持要換了蔣介石。這一點蔣介石是絕對不能接受的。孔祥熙說他是國民黨二號人物,他下臺保蔣。日本軍方堅持要蔣下臺。這樣,蔣介石主動提出的“講和”雞蛋撞了石頭。

這樣,日本人錯失了第二次機遇。

日本侵華14年曾三次有抽身好機會,一次叫八路軍踹了一腳給攪黃了


日本第三次抽身機遇。

1940年3月和6月,軍統局曾廣以“宋子良”之名,分別在香港、澳門與日本談判。這就是“桐工作”。雙方談判核心:承認滿洲國問題、華北駐兵問題、對汪政府的處理問題。蔣介石特別提出“會談要在絕密中進行”,不能讓外界任何人知道。

7月23日3,中日雙方正式交換備忘錄。這年秋天,蔣介石將親自出馬與板垣徵四郎、汪精衛舉行“三巨頭會談”,蔣介石就要出賣中國了。

在這歷史重要拐點,發生了一件影響歷史走向的戰鬥。日本防衛廳《中國事變·陸軍作戰》中記錄:“1940年6月中旬以後約一個月期間,曾是事變行將解決,日中兩國最接近的一剎那。中共察覺到了日中進行和平談判的危機,突然發動了‘百團大戰’。”

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於1940年8月20日到1941年1月24日,發動了“百團大戰”,這個“不速之客”愣是把蔣日這張會談桌給掀翻了,抽了要當漢奸的蔣介石一鞭子,攪黃了蔣介石的“好事”。

這樣,日本人錯失了第三次機遇。

我們再聊聊蔣介石是什麼時候對日宣戰的。

從1931年日本在中國東北發動“九一八事變”算起,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日戰爭實際上進行了14年。

蔣介石國民黨政府在1941年12月9日才正式對日宣戰,這時,日本侵略中國已經10個年頭了。蔣介石為什麼10年後才宣戰?這是因為這一年12月7日,日軍偷襲了美軍的珍珠港,12月8日美國對日宣戰。蔣介石這才有了底氣,抱美國人大腿,緊隨其後宣戰。多麼窩囊的國民黨政府,多麼可憐的蔣總統。

蔣介石為什麼不敢向美國人那樣,你敢打我我就立馬回擊。底氣不足是一個原因,他內心看中的重要原因是“攘外必先安內”,先把共產黨剿滅了再說。所以蔣介石抗戰時就是一邊打一邊想和,能妥協就妥協,能不打就不打。他從一開始就沒有堅決打的決心。

當然,歷史沒有如果,只有結果。但在結果出現之前,任何如果都可能改變結果。

如果是過程,更具有曲折性、驚悚性、故事性,更讓人大呼原來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