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輕最薄衣服,2000多年前產自河南

點擊上方頭像關注我哦~

世界上最輕最薄衣服,2000多年前產自河南

作者 | 阿憶 圖片 | 阿憶

世界上最輕最薄衣服,最輕有多輕?48克,最薄有多薄?摺疊後可以放進一個火柴盒中。

世界上最輕最薄衣服,2000多年前產自河南

1972年,長沙建設防空洞時發現了一座古墓,中國科學院考古所和湖南省博物館考古人員拉開了震驚中外的馬王堆漢墓的面紗。其中一號漢墓中出土的重量僅為48克的素紗襌衣(襌,也寫作褝,音dān,《說文解字》:衣而無裡,謂之襌。是單衣的意思。經常被誤寫為“禪”),是馬王堆漢墓隨葬物品中最為引人關注的一件文物,除去較厚重的衣領、衣袖、衣襟緣邊的絹,其重量只有20多克。正如古人形容的“輕紗薄如空”,其質地及紡織技術都讓現代人稱奇。

世界上最輕最薄衣服,2000多年前產自河南

這件紗衣應屬於辛追。辛追生活在22個世紀之前的漢代,是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妻子,死於公元前186年,享年50歲。

世界上最輕最薄衣服,2000多年前產自河南

素紗襌衣出土時共2件,一件48克(0.096斤),一件49克(0.098斤)。1983年湖南省博物館被盜,最後,48克的在追繳的過程中被燒燬。49克的追回,49克曾被毀壞,後被修復。

據瞭解,素紗襌衣是世界上現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製作工藝最精湛、最輕最薄的衣服,沒有之一。它也是我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世界上最輕最薄衣服,2000多年前產自河南

據考證,素紗襌衣的產地為西漢時的襄邑,即現在的河南睢縣。

自西漢以來,襄邑以其文化發達、絲織業極盛而聞名於天下。兩漢襄邑北有睢水,南有渙水(二水宋金以後因黃河南泛湮為平陸)。北魏酈道元著《水經注》引《陳留風俗傳》謂:“睢渙之間出文章,天子郊廟御服供焉。”又舊志引《繪水述異記》雲:“睢渙二水波紋皆成五色,其人多文章。”這裡“文章”用其本義,即花鳥蟲魚的圖形。絲織品上織出花鳥蟲魚五色圖案者稱為“錦”。東漢著名學者許慎作《說文解字》釋“錦”字曰:“錦,襄邑織文也。”清代段玉裁在此條下注引《漢書 地理志》雲“(襄邑)縣有服官”,又引司馬彪《輿服志》雲“襄邑歲獻織成虎文”,指出許慎是“以漢法釋古,謂若今之襄邑織文,即經典之錦文也”。

世界上最輕最薄衣服,2000多年前產自河南

據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的研究成果,兩漢時期黃河流域的氣候要比20世紀溫暖溼潤,非常有利桑樹的成長,使絲織業的繁榮成為可能。據史書記載,西漢朝廷在襄邑設有服官,負責管理絲織和刺繡作坊。

世界上最輕最薄衣服,2000多年前產自河南

當時,襄邑縣以“出文繡”著稱。“文繡”是指刺繡異彩花紋的絲織品或衣服。《國語 齊語》載:“昔吾先君襄公……唯女是從,六妃九嬪,陣妾數百,食必梁肉,衣必文繡。”人們掌握了養蠶抽絲技術,用絲織成絹、綾、羅等絲織品。在作坊中做工的達數千人。時襄邑有“濯錦池”,“蓋邑之善織錦者環池而居,故得名焉。濯錦池,即是漢代專門催造天子、公侯、大夫、九卿們的衣裳、五佩、備章、郊廟御服的作坊。西漢末期,這裡已使用提花織機。皇帝的衣裳由手工刺繡而成,公卿大臣的衣裳由織機織成。織成的製作禮服用的錦繡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京師,以滿足宮廷和官僚貴族的需要。漢代大詞賦家楊雄在《五都賦》中稱讚:“羅倚朝欽,錦繡襄邑。”

世界上最輕最薄衣服,2000多年前產自河南

在漢王朝強大的政治、軍事實力支撐下,聞名中外的國際化貿易文化大通道——“絲綢之路”最終開闢。隨著中原絲織業的蓬勃發展,我國絲織品開始大量向外輸出,近如朝鮮等,遠如通過甘肅、新疆,越過蔥嶺,從眾所周知的“絲綢之路”輸往西亞和歐洲諸國。作為全國絲綢主產地之一,襄邑出產的絲綢,通過絲綢之路銷售到國外,成為漢代“絲綢外交”中原產地的璀璨明珠。

世界上最輕最薄衣服,2000多年前產自河南

至宋代,北宋滅亡,宋室南遷臨安,中原疆域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由於戰亂頻繁,大量人口南遷,特別是一些絲織能工巧匠也南下尋覓絲織活路。加之黃河多次決口改道,大量的黃沙淤積改變了原來的溼潤的氣候而形成乾燥,使全國的絲織中心由中原轉向長江流域。

世界上最輕最薄衣服,2000多年前產自河南

而素紗襌衣的當代複製品正是出自地處長江流域的南京雲錦研究所。受湖南省博物委託,該研究所耗費13年心血,終於1991年製成了一件重量只有49.5克的仿真品。

世界上最輕最薄衣服,2000多年前產自河南

世界上最輕最薄衣服,2000多年前產自河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