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平凡母親

我的平凡母親

母親已經去世多年了,但是近幾天,母親的形象總是在腦海縈繞,所以就想寫寫我那平凡的母親,以告慰她的在天之靈,及慰藉對她不能忘懷的親人們。

一九三六年三月初十,母親出生在阜新的一個小山村。孃家是沒落的名門之家,不富有,但是很殷實。姥爺、姥姥生育六個女兒和幾個兒子。在二十世紀前期,中國的醫療水平非常落後,幾個兒子全部夭折,六個女兒僥倖活了下來。姥爺、姥姥重男輕女,於是幾乎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對六個女兒,也無心搭理,六個女兒倒也爭氣,不知不覺長大了,各個健康聰慧。姥爺、姥姥思想守舊,認為女兒早晚是別人家的人,也不用讀太多的書,好在家裡不缺錢,於是讓幾個女兒在本村私塾讀了幾年書。母親學一抵十,在當時也算是少有的文化人了。

在解放初期,母親做過婦救會長,來往於縣、鄉開會。雖不太擅長,但是唱歌、跳舞也都學會了,成為阜新縣南部的活躍女性。這時,經親戚做媒認識了父親。爺爺、奶奶家是當地望族,剛好在土改時期被分家了,家裡一貧如洗,且人口多。然而,父親受益於國家的少數民族政策,去北京民族學校學習,繼而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習。父親高高的個子,勻稱身材,皮膚白淨,五官端正,帥極了。於是,母親毅然決然地嫁給了父親。開始了她辛苦的一生。

結婚後,父親繼續在北京上學,而母親和爺爺二人在當時的生產隊上班 ,開始了養活一家七、八口人的生活。當時是中國百姓最為不堪的日子。人民公社、大食堂,人人吃不飽,大人尚能忍,可是家中有嗷嗷待哺的女兒及和女兒年紀相仿的幾個小叔、小姑,他們不忍呀!於是母親不僅上班,在下班後還要挖野菜,及到生產隊收穫完的地裡,象大海撈針一樣撿拾一些剩餘的糧食,回去給家人吃。如此這般,母親生活了八年時間。度過了她的花樣年華。

後來,母親帶著女兒,跟隨父親去了遼東一個山清水秀的城市,過了幾年清貧但是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但是,好日子不長,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家庭成分不好的父親被關起來了。被毆打,開會時脖子上掛牌子批鬥,幹體力活,背一百斤重的水泥袋,父親承受不住了,和母親說:“帶著孩子回你的孃家吧!讓孩子隨你的姓”。自己要輕生,母親怎能答應?母親的精神幾乎崩潰,但是咬牙挺住了。一邊安慰父親,一邊照顧著幼小的兒女們。記憶中,母親在造反派來抄家時,一面與他們周旋,一面象鬥士一樣勇敢地護衛父親。母親的神經衰弱,可能是那時候患上的吧?

一九七零年,父親被下放到農村,我們一家人來到了阜新某村。一切從零開始。蓋房子,重建家園。 又是一番艱苦創業。剛剛穩定下來,父母認為後半生成為農民了。可是,國家落實知識分子政策,父親在阜新市恢復工作了,於是舉家又到阜新市內安家落戶,一切從頭再來。

母親一生愛戀父親,從不外出多住宿。怕父親不會照顧自己。父親因在文化大革命中,身心受到摧殘,患有冬季咳嗽的疾患。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一到冬季,母親也能在每天早晨,給父親喝一碗由雞蛋與奶粉混合的糊糊,補充營養。自己從來不喝。她認為父親是全家人的天,必須健康。在母親的悉心調理下,父親的舊疾痊癒了。

兒女逐漸長大,遺傳了父親的聰明,母親的韌性,各個學習優秀。 供孩子上學成了父母的沉重負擔。鄰家的孩子學習不好,早早上班掙錢,父母擔子輕。但是母親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咬牙苦撐,不讓孩子提前上班,而是完成學業。母親的苦心沒有白費,五個孩子,除的大女兒因文化大革命中的“停課鬧革命”,沒上著學外,其他四個孩子全部考上了大學。並且都有了體面的工作。

母親苦盡甘來應該過上好日子了,可是已經老了。年輕時的體力透支、營養不良、精神壓力,都成為噬食健康因素。晚年體弱多病,仍然做著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兒。然而,在她六十八歲那年的最後一天,新年鐘聲敲響的前一個小時,因心臟病不治,溘然長逝。撇下愛戀一生的老伴兒,及象母雞一樣呵護的那些兒孫們。

母親在那邊可安好?得到您太多的愛,如果有來世,再回報您好嗎?

謹以此文獻給那些受苦受累一生的偉大母親們!

圖文均為作者首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一旦發現搬運、抄襲等惡劣行為,必將追究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