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露易絲·格麗克獲諾獎是否實至名歸?

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範佳來

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8日下午1點,瑞典學院將202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給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

諾貝爾文學獎|露易絲·格麗克獲諾獎是否實至名歸?

露易絲·格麗克

對於這一結果,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金雯認為,“如果一定要在當今美國詩人中選擇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除去已經獲獎的Bob Dylan),那麼當然可以選擇格麗克。她與查爾斯·西米克(Charles Simic)和瑪裡琳·魯賓遜(Marilynne Robinson)各有千秋,難分上下。不過這個選擇仍然是令人驚訝的,她的詩歌四兩撥千斤,富有韻味和意境,不過與榜單上的很多其它作家相比也沒有特別的優勢。更何況美國詩人這麼快再次獲獎也令人奇怪。不過對諾獎的文化政治和內幕研究不夠的人恐怕難以說到痛點。”

而在重慶市作協副主席、詩人李元勝看來,將諾貝爾文學獎頒給格麗克毫無疑問是正確的選擇。“哪怕將諾獎得主中所有的詩人放在一起,格麗克也毫不遜色,而且比很多男性詩人更加出色。諾貝爾文學獎一直被抨擊容易被潮流和政治影響,在我看來,將這份榮譽授予格麗克是對經典文學價值的重新確認與迴歸,也是對文學傳統的肯定。”

他提到,大多數女詩人都擅長從感性和個人經驗出發去書寫題材,從寫作初始就奔向了自己想寫的目標。但是格麗克不同,她能從日常經驗迅速拓展並深入到生命的意義這樣一個終極命題,在她的詩作中,更多討論的是出生與死亡、個體價值,這些都是永恆的命題,大多數詩人很難鍥而不捨地挖掘這個方向。

“在寫作中,她有馬拉松一樣的長跑能力,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階段性寫作。她的特長是將沒有充分表達的生命意義闡述清楚,在她的作品中,體現了非凡的洞察力和對生命源頭的關注,而不是經過社會化過濾的意義。她的寫作湧動著生命本能,有著詩人的直覺,而不是簡單的推理和歸納來闡述;體現了感性和理性的融合,而不是簡單的交叉。”

在李元勝的回憶中,他在多年前就在一本雜誌上讀到了格麗克的作品,並引起了他的關注。“她被公認為經典,但卻不是為大眾讀者準備的詩人,需要有一定的閱讀基礎才能理解她的作品。雖然她的語句一點也不晦澀,對於普通讀者來說,閱讀卻有一定的門檻,這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我感覺既驚訝,又高興。”

責任編輯:陳詩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