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一家書店 | 不滅的燈火,為城市帶來思想的火光

書店,是一座城市的精神燈塔,也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三空間”,更是一次文化旅行的目的地。


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北京市將實體書店扶持作為城市公共文化的重要抓手,陸續出臺了《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文件,連續5年投入資金扶持實體書店,基本搭建起北京實體書店“四梁八柱”的佈局。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北京市第一時間出臺“京書店16條”救市政策,在各級扶持政策和資金引導下,北京實體書店建設實現正健康有序發展。


截至7月,全市實體書店達到1730家,超過1000平米以上的綜合書城32家,萬人擁有實體書店0.8個,一批具有北京文化底蘊、處於行業領先地位、具有城市地標性質、群眾讀者喜愛的優秀書店不斷脫穎而出,更有新生力量,不斷豐富著北京的城市文化,帶來更多閱讀、文化、生活體驗。


這裡是三聯韜奮書店總店,1996年開張後,它便和周邊的中國美術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商務印書館的涵芬樓等,共同構築了一個影響深遠的“文化場”。


遇見一家書店 | 不滅的燈火,為城市帶來思想的火光

進入書店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它的歷史。


三聯書店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的簡稱,其前身是現代新文化運動的先輩鄒韜奮、徐伯昕等人在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創立的生活書店、新知書店和讀書出版社。三聯書店的歷史,是一部逾90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史”,被楊絳先生譽為“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

1996年三聯書店業務樓在美術館東街落成,開業當天沒有過於盛大的儀式,簡短的開幕儀式上,季羨林、費孝通、何魯麗、劉杲都以作者和朋友的身份抵達現場表示支持和祝賀。


那一年,西單圖書大廈還沒有建成,王府井新華書店正在大修。有時代新意也有讀書情懷的三聯書店迅速成為了讀書人的精神家園。

美術館總店於2014年升級為北京首家24小時書店,一直踐行著“把24小時不打烊書店打造成為城市的精神地標,讓不眠燈光陪護守夜讀者潛心前行,引領手不釋卷蔚然成風,讓更多的人從知識中汲取力量”的信條——這正是人們深夜讀書的理想書店。


遇見一家書店 | 不滅的燈火,為城市帶來思想的火光


今天,我們就一起去逛逛這家北京文化人必去的書店吧。

透過巨大的玻璃窗,可以看見書店裡緊湊排布的書架,和鮮明醒目的圖書海報。輕輕推門,進入書店,眼前的空間看起來開闊、舒展、明亮。

書店面積近2000平米,陳列圖書近10萬種、逾30萬冊。黑色大理石通道形成的硬動線與書櫃書檯形成的軟動線相結合,讓行走在其中的人既方向明確,又舒適放鬆。


遇見一家書店 | 不滅的燈火,為城市帶來思想的火光


高架、矮架、書檯的組合安排緊湊,無論是專為尋找某本書而來的讀者,還是隨意走走看看,沒有特定目標的讀者,都能在此盡情瀏覽,找到喜歡的書籍。

三聯書店的書以人文類精品圖書為主,分為文學、藝術、學術、文化、生活、兒童等板塊。其中很多涉獵“獨特”,能淘到“不少外面書店甚至網上都沒有的”種類,視野也“獨到”,“沒有那麼濃厚的商業味”。

尤其是進門處的“三聯排行榜”和“精選陳列”,自打開業時,就是書店的一條“人文的風景線”。


遇見一家書店 | 不滅的燈火,為城市帶來思想的火光


在網絡平臺崛起前,三聯書店是瞭解行業動態的風向標,建構著自己獨特的風格。如今,和網店的銷售榜偏重銷量不同,書店的排行榜每週更新,你能看到大家在熱讀什麼,也能看到暢銷書的生命週期。

除了書籍,三聯書店還開闢出兩處用於舉辦文化講座與活動的空間,設置了“數字閱讀”專區、“創意產品”專區、三聯書店“店史陳列館”等,方便和各出版機構、文化單位聯合策劃、舉辦新書首發式、展覽、簽名售書、學術討論會、講座沙龍等文化活動。

三聯書店好像有一種特別的“讀書場”,讀者喜歡擠坐在樓梯上專注地讀書;而一到有活動,人們就蜂擁而至,沒有座位,就算站著也不會錯過,熱烈的討論中更充滿機鋒。


遇見一家書店 | 不滅的燈火,為城市帶來思想的火光


書店是圖書通往讀者的橋樑,它是屬於讀者的。改造後的三聯韜奮書店,對於新讀者,就是他們心目中書店應有的模樣;對於老讀者,它依然是熟悉親切的三聯風格。

“當城市進入午夜,書店就是燈火。”三聯書店不熄不滅,它為每一個愛書人帶來一點思想的火光,從此匯聚,耀映於城市,耀映於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