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促出来的“慢性子”

催促出来的“慢性子”

一鸣,男孩,九岁,读小学四年级,第一次见到他的人,可能都会感觉他很乖,也很安静。但是一鸣的妈妈却觉得这个孩子的毛病很多,很不听话,满腹的苦恼。其实这个孩子本身有很多优点,很爱看书,成绩也不错,但是就是磨蹭。比如他做作业的时候,中间容易分神,会停下来玩。如果说好全家一起出门,催促无数次他都无动于衷,直到大人开门下楼,他才匆忙去穿鞋和袜子,嚷着让爸爸妈妈等他。因为这个孩子凡事磨蹭,所以家里的催促声经常不绝于耳,实在不行的时候就会上去拉他。

收到这位妈妈的咨询,希望帮助儿子克服磨蹭的毛病。我们分析,其实孩子未必如妈妈描述的那样磨蹭。比如她举了一个例子,去年他们夫妻一起出差,家里只有孩子一个人,他们本来很不放心,结果孩子自己起床吃早点上学,自己回家做作业,晚上到亲戚家吃饭。整个一周都很顺利,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妈妈临走时交待的事情,孩子都能非常用心地记。每天按照妈妈说的话做。一个八岁的孩子能独立生活一周,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没有人在旁边催促,他自己也完成得很好。

所以,我们估计,孩子之所以养成了“磨蹭”的习惯,那都是大人“催”出来的,越催,孩子的心理依赖性就越强,心想:反正有爸爸妈妈呢,不用担心。所以,孩子做事情都很慢。

我们向孩子的妈妈建议,从今天开始,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只观察,不催促,记录孩子做毎件事情的起止时间。妈妈按照我们吩咐的做了。一个周记下来,发现孩子曾经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做了九道数学题,写了一页的生字,还做了两份辅导试卷。孩子中间并没有休息,而是每做完一项,就在桌前玩一会儿,再接着做。我们认为,孩子并不是做事慢,而是很有效率。之所以出现文章刚开始的情况,就是因为在生活当中,妈妈习惯性地催促,让孩子形成了习惯性的心理,那就是:反正我很慢,索性就再慢一点。我们告诉妈妈,从现在开始,记录每天催促孩子的次数。妈妈决定试一试。

第二天下午下班,妈妈在小区楼下买了个西瓜,让一鸣提着。在一段百米左右的路上,妈妈忍不住催他“快点儿”。结果,这就催促了三次。之后回到家里,妈妈开始做饭,而一鸣就利用饭前的时间拿出一本课外书看了起来。妈妈看到他躺在床上看,于是就让他不要那么看书,别把眼睛看坏了。可是一鸣没有理睬。妈妈接连催促了三遍,一鸣才慢慢地从床上起来,到沙发上去看书。一鸣的爸爸下班回来了,爸爸让一鸣帮忙拿一下拖鞋,一鸣没有反应。爸爸又催促了三遍。之后,吃过晚饭,一鸣走进了自己的房间写作业。那天,一鸣的妈妈发现在回家到吃饭的短短两个小时时间里,她和丈夫一共催促了孩子九次。频率如此高让她自己也吓了一跳。

我们认为,孩子之所以这么慢,都是父母催出来的。刚开始催一次不管用,父母就连续催几次。这个过程反复循环,孩子就形成了一种惰性,凡事等着父母催促才去干,不催不干。所以,要改变孩子“慢性子”的毛病,父母首先要戒除“催”的毛病,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再提醒他去改正。

妈妈接受了我们的建议。于是,妈妈和一鸣坐下来,联合制定了一个“条例”,列出了平时爸爸妈妈催促他的情况,并且和他达成“协议”,从此以后,爸爸妈妈不再催促他,而是要靠他自己自觉。试一个星期,看能不能做到。结果效果非常显著。第二天早上,妈妈没有催促一鸣起床,但是他自己按时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餐。后来遇到各个情况,只要父母給他讲清楚道理,他都能按时做完做好。爸爸妈妈看到一鸣的改变,非常高兴。

孩子的种种不良习惯其实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形成的,很多习惯的源头其实就是父母。现在的孩子慢性子,时间观念不强,也主要是父母过于干涉,过于关心,让孩子形成了依赖心理,从而养成了习惯。改变孩子的习惯,要从父母入手。父母能够改变自己的习惯,那么孩子也就能做出相应的调整。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改变孩子磨蹭的恶习,父母应该从自己的教育方法开始入手,做检讨。教育方法对了,孩子良好的习惯也就养成了。

父母不要看到孩子有问题就指责。很多父母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只要看到孩子做什么不对,立刻站出来指责。但是这样的方法往往适得其反,起不到改正的作用,相反,孩子却因为有了父母的指责,更容易犯类似的错误。其实,孩子是有一定的自觉性的,就是因为你过多地指责,让孩子产生了依赖性,认为反正做错了有爸妈提醒,没什么大不了的,他们就很难主动去改正了。

同时,父母要逐步调整孩子的习惯。孩子的很多不良习惯,是日久天长积累的结果,不管原因是什么,都不可能一下子就改正掉。所以,要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摒弃过去不良的习惯,要有足够的耐心,逐步去调整孩子的习惯。比如,孩子做事情慢,如果下一次他能做得稍微快一点,那么我们就应该给孩子鼓励和赞扬。这样逐步积累,孩子就会越做越好,好习惯就这样逐步形成了。

另外,父母要静下心来和孩子交谈。要让孩子改正错误,必须先让孩子知道错误在哪里。遇到孩子的问题,不要着急,更不要急躁,而是静下心来,和孩子谈一谈,可以像上述案例当中的母亲一样,和孩子达成“协议”,双方协商,共同实施。这样不仅让孩子觉得公平,更重要的是孩子有了主动参与的感受,他们会极地配合父母,改正自己的坏习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