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茯茶讀史:“私心:大可毀國,小則毀人”


一杯茯茶讀史:“私心:大可毀國,小則毀人”


戰國時候的魏國,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國家。

三家分晉,魏國就一直是一個強國。不論軍事、經濟、內政外交,都是舉足輕重的存在。人才上,更是所謂天下英才八九在魏。戰國初期,響噹噹的霸主,盟主。

後來一統天下的秦帝國,那個時候,還在生存線上掙扎,被魏國擠壓到華山以西,什麼函谷關,河西500裡,都被魏國佔了。

秦國還得悄悄的派人賄賂魏國高層,意圖緩解對秦國的軍事壓力。秦人更是時刻做著退回隴西老家的準備。

如此一個讓另外六大諸侯國側目的國家,竟然慢慢的越來越弱,強魏不強了,而弱秦則“六合諸侯,一統天下”。

讓人唏噓不已。

一直覺得,魏國的將相公叔痤和龐涓要負主要責任。

公叔痤識人,是出了名的伯樂。可是私心太大。作為丞相,身居高位,理應諸事以國家大事為重,時刻想著國家的利益,一切要為國家考慮。

但是這個丞相,偏偏時時刻刻的想著自己的地位,舉薦一個人,如果這個人能力太大,他立馬就先想到,如果這個人做了官,到時候會不會太有能力,影響到自己的位置?潛意識裡面就開始排斥這個人。

比如那個衛國的鞅,就是後來的商鞅。這個人多厲害,大家都知道,沒有商鞅,秦國不會崛起的那麼快,那麼強大。就是這麼一個人,一直被公叔痤壓在手下,一直到臨死的時候,才向魏惠王推薦,而且還告訴魏王,或者讓衛鞅做丞相,治理魏國,或者就殺了衛鞅,不讓他為他國所用。

這個推薦太突然了,反倒被魏王以為是公叔痤臨死前迷失心智。魏王一笑而過,既沒有重用衛鞅,也沒有殺衛鞅。

衛鞅審時度勢,自己跑到秦國去了。後來的歷史,也證明了,衛鞅,應該叫商鞅了,是能夠改變歷史的人。

這就是一個有私心的人,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上,他的私心帶來的後果。所以,司馬遷說公叔痤是“能識人,不能用人”。

龐涓也是了不起的人,名聞天下的鬼谷子的高徒,到魏國後,幾個勝仗,攻城略地的,和秦國、趙國、燕、齊都是凱旋而歸。深得魏王重用。

但是,龐涓的私心一點都不亞於公叔痤。他和他師弟孫臏的故事家喻戶曉,而龐涓的下場,也是每每讓人感嘆。

公叔痤的私心,於當下,結果並不明顯,長遠看,則是動搖了魏國的根本,丞相如此,其官員系統可想而知,所謂上行下效,豈不是毀了一個國家?

而龐涓呢?當下就有了結果,直接讓跑到齊國的孫臏給設計幹掉了。他的私心於國無害,卻害的自己丟了性命。

其實想想,不管是丞相的私心,還是大將軍的私心,他們能動搖一個國家麼?

大約有點可疑,畢竟他們是在一個鍋裡,而掌勺的是這個國家的主宰:魏王。魏王不知道他手下人的想法,活該倒黴,被滅了國。

但是,魏王真的不知道麼?他肯定是知道的,否則,昏庸到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天也要滅他了。那麼為什麼魏王會睜隻眼閉隻眼呢?

很簡單,魏王也有私心。魏王每日的日子,不是把玩數不清的奇珍異寶,就是擁著美麗嫵媚的狐姬,吃喝玩樂。和齊王談國寶的時候也是拿著各種珍寶炫耀,而全然不把齊王說的國寶是人才,是賢士放在眼裡。

只顧自己玩樂,哪裡還有閒心來管其他呢?而且,放眼四海,我魏國就是很強大麼。豈不知,歷史的改變,往往就是在一些不關痛癢的細節上,早早的埋下了改變的種子。

一個人的私心,大可毀國,小則毀人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