膩害了!第23屆世界艾滋病大會揭曉五項重要研究

膩害了!第23屆世界艾滋病大會揭曉五項重要研究
世界艾滋病大會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有關艾滋病的會議,由國際艾滋病學會組織召開。在2020年第23屆世界艾滋病大會上,艾滋病科研人員重點介紹了五項重要研究。

那麼科研人員在會上到底介紹了哪些研究?

會上又有啥最新的動態?

抗艾之路還有多遠?

彆著急

小編帶你快速瀏覽本次大會的重要研究

立馬你就會知道啦!

研究一:

數據顯示長效注射卡博特韋比每日口服特魯瓦達預防艾滋病病毒感染更有效

HPTN083臨床試驗是首次將長效注射卡博特韋與每日口服特魯瓦達應用於暴露前預防效果進行比較。科學家在阿根廷、巴西、秘魯、美國、南非、泰國和越南的43個點,共募集了4570名同性戀男子和變性婦女參與試驗。

在記者會上公佈的新發現表明,

長效注射卡博特韋對暴露前預防不僅有效,而且效果優於每天口服的特魯瓦達。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臨床艾滋病研究和教育中心的Raphael J Landovitz說,每天口服藥物預防艾滋病已證明難以持續,每兩個月安全注射一次對全世界來說都是一個有吸引力的選擇。

研究二:

第一個成年艾滋病感染者無骨髓移植獲得長期緩解

試點概念驗證研究對5人進行了強化多藥抗逆轉錄病毒治療,加上48周內每天服用兩次煙酰胺,以確定這些治療能否治癒艾滋病。

聖保羅大學Ricardo Diaz提供的數據顯示,在接受該治療的5人中,一名2012年被診斷出艾滋病感染的34歲巴西男子,在沒有骨髓移植的情況下獲得了長期緩解。值得注意的是,治療停止57周後,他的艾滋病核酸和抗體檢測仍呈陰性。主持人指出這些發現令人鼓舞,但只是初步的,進一步的分析和持續的艾滋病檢測仍在進行。

研究三:

Tsepamo研究為揭示度魯特(Dolutegravir)與神經管缺陷之間的潛在聯繫提供新線索

度魯特韋是世衛組織艾滋病治療指南中推薦的一線抗病毒治療的主要組成部分。2019年3月至2020年4月期間,Tsepamo研究調查了39200名新生兒,早期研究數據表明服用度魯特韋的神經管缺陷率並不明顯高於依法韋侖(efavirenz)或其他抗逆轉錄病毒療法。

來自哈佛醫學院和博茨瓦納哈佛艾滋病研究所夥伴Rebecca Zash報告說,與母親服用任何不包含度魯特韋的抗病毒藥物的嬰兒相比,母親從受孕時服用度魯特韋的嬰兒不會明顯有神經管缺陷。此外,經過一段時間的衰退後,受孕期間服用度魯特韋的婦女所生嬰兒的神經管缺陷患病率可能穩定在千分之二左右。這些數據進一步支持了世衛組織繼續推薦度魯特韋的決定。

研究四:

比較三種一線艾滋病抗病毒治療組合產生的積極效果

南非3期隨機ADVANCE試驗比較了三種一線艾滋病抗病毒治療組合:替諾福韋艾拉芬胺/恩曲他濱或拉米夫定+度魯特韋(TAF/FTC+DTG),富馬酸替諾福韋酯/恩曲他濱+度魯特韋(TDF/FTC+DTG),和富馬酸替諾福韋酯/恩曲他濱/依法韋侖(TDF/FTC/EFV)。該研究對約1000名艾滋病毒感染者進行隨機試驗,今年公佈的96周試驗結果顯示三種治療組合同樣有效,各組的病毒學失敗率都很低。

南非金山大學的演講者Simiso Sokhela報告說,正在進行的研究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支持世衛組織決定在全世界推薦基於DTG/TDF/XTC 的療法。

研究五:

中期SEARCH研究顯示暴露前預防對減少艾滋病新發感染效果好於預期

正在進行的SEARCH研究是在肯尼亞和烏干達的16個農村社區開展,共向15623名艾滋病易感者提供了抗病毒治療藥物進行暴露前預防,以評估暴露前預防對艾滋病新發感染的影響。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Catherine Koss報告說,2015-2017年接受暴露前預防並在隨後進行了艾滋病毒檢測的人中,艾滋病新發感染率比對照組低79%。對超過7143人的隨訪顯示,接受暴露前預防的人中只有0.35%被診斷出感染艾滋病毒,而對照組為1.42%。該研究揭示了暴露前預防對非洲農村社區的實際影響,強調有必要在非洲所有地區推廣暴露前預防。

本次會議進一步論證了暴露前預防適合於有較高感染艾滋病風險者。比如男男性行為人群中的高危性行為者,包括與多個同性性伴發生肛交性行為且不能堅持使用安全套者,頻繁使用助性劑發生同性肛交性行為者,從事為同性提供商業性性服務者等。另外,單陽伴侶中陽性一方抗病毒治療尚未達到病毒持續成功抑制前,陰性一方除堅持使用安全套外,也可以採用暴露前預防提供更多保護。

頻繁使用艾滋病暴露後阻斷用藥者也建議採用暴露前預防。

科學研究顯示,如果按規定使用抗病毒治療藥物,可以將艾滋病經性傳播感染的風險降低90%以上。需要注意的是,每天規律使用抗病毒藥物的人會比經常漏服的人收穫更好的預防效果,依從性越好,藥效越好。只有每天堅持使用抗病毒藥物,才能使人體中的藥物濃度達到最高水平,從而實現最有效的保護。

供稿:艾滋病防制所

編輯:健康教育與傳媒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